基于产教融合的产品制造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5-30 23:34孟书云赵建峰曹锦江刘汉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专业课产教专业课程

孟书云 赵建峰 曹锦江 刘汉忠

[摘           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需要教育行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备先进且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和熟练技能的制造业专门人才,来支撑制造业发展、应对国际国内挑战和引领产业潮流。而融合了兼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基于产教融合构建的产品制造类专业课程,成为大势所趋。探索出一条适应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课程建设思路和途径,寓教于势、寓教于德、寓教于美、寓教于劳,从而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制造业发展趋势、热爱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和地区在制造领域的需求,是新工科时代教师的使命和职责。

[关    键   词]  产品制造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73-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欣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段,在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化为实际行动,在专业课教学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总构思

制造业属于国民经济的重大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建设和民生,在历次经济和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农业为发展基石,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使制造业迎来了蓬勃发展,同时新理论、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从事产品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大转型中通过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以产业需求导向为主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已经在国内多所优秀大学开展,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成为了新工科大背景下专业课程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生命之魂。在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内,将产教融合的理念不仅纳入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工作中,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使产业发展新需求和新变革成为课程建设的不竭动力。产教融合,将课程教学聚焦于国家、地区经济以及产业和行业当下和未来的需求,而课程思政成为课堂上专业教师向学生传递产业动态信息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将需求与产品统一起来的专业课教学,不仅顺应了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使大学生有志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人价值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指的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体现在顺应产业实际需求甚至超前于产业发展趋势,确保大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创造中找到用武之地,更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和聪明才智;精神方面指的是学生经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聆听,能明大势、知大局,找准方向,勠力奋进,在劳动人文环境中得到心灵的滋养、精神的富养,能用心、用勤劳的双手、忘我投入地创造出至臻至美的成果。

二、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要素设计

能够挖掘适合于产品制造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元素,种类、数量众多。瞄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由“寓教于势、寓教于德、寓教于美、寓教于劳”四位一体形成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构建主线,由势引德,德才兼顾,劳中蕴美,随时更新课程思政案例,与时代发展同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能释惑、能指路,辨是非、励强志,将具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课程思政案例巧妙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课程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形成价值引领。

寓教于势,指的是课程思政要能体现开设产品制造类课程时所处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家需求。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大行业,有众多细分行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有力见证。从古到今,制造业应用过的先进科学技术不计其数,部分传承了下来,有些早已失传。到了近代,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高科技带来了制造業或主动、或被动的巨变和产业的发展升级。当变化的号角频繁吹响时,专业课教师不再置身事外,专业课教学内容要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春江水暖鸭先知”。工业化时代,产业对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异常敏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像早早感知到春意的水鸭一般,孕育先机于课程教学中,提炼出或抽象出问题所在,体悟到产业升级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挑战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以及产业和经济面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影响如何。无疑产教融合机制为专业教师开阔视野、了解产业需求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国家在多个领域的需求是与工业时代的产业动态紧紧捆绑的,也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首先,先进制造业对国家的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在国家的空防、海防方面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涌现出了一大批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利,默默无闻,隐姓埋名干实事的感人至深的国家脊梁式的人物,比如,“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飞天一号发动机设计团队、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航母电磁弹射器发明人马伟明院士、反隐形米波雷达创始人吴剑旗院士、为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黄大年团队,还有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团队等的英雄事迹。强大的国防力量方能确保国家安全无虞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而这一切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制造业的先进体现在掌握了核心科学技术。随着国家空天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的进一步强大,巡视和守卫国境线的任务在未来部分交给深空卫星、机器人和带精准导航的飞行武器,是能够实现的。其次,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发达的制造业对经济腾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产品销售为例,互联网技术在产品流通销售领域的应用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这一变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对产品制造领域的巨大影响依然存在,虽然有一些职业岗位在消失,但催生出一批新行业、新工作。以前按历史销售数据、按往年淡旺季拟定产品生产方案的模式,悄然转变为了“量体裁衣”式的客户定制化生产,而且产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社会即将到来,网络直播带货或许有一天也会在元宇宙的世界中消失殆尽,人们将在虚拟场景中获得真实的购物体验;无人移动装备完成产品的最终配送,智能机器人等在办公、居家、外出方面为人类带来便捷的服务。国家在2015年之后先后给出了关于制造业变强的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目标、面向2035的智能制造规划以及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这就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大势——智能制造,指明了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制造业人才输送的目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产业研究院应运而生,不断追踪最新产业发展动向,提供最新的制造业科研成果。在瞬息万变的全球产业生态中,专业课课程思政有开阔大学生视野的使命,将新生产模式、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销售模式等的变迁引入教学内容,使专业技术的学习、产品生产、产业运作形成一个整体,使学以致用的“用”找到真正的落脚点;在应用中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驱力,即主动去学、探究式地去学。

寓教于德,立德方能树人。历史上,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伦理观,人类曾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样,缺乏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人格尊严,丧失理想信念,给国家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身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智能制造、基因改造等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加之地球上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制造业从业者和科技人员能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大德、公德、私德”显得弥足珍贵和重要。“玻璃大王”——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一生踏实做实业,经历无数次试验,攻克技术难关,将公司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玻璃供应商,彻底结束了中国汽车用玻璃基本依赖进口的历史。在贸易战中,相继打赢了与加拿大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反倾销案,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福耀集团做大做强后,依然心怀祖国和老百姓,多次捐款资助教育,设立大学、救灾、负担生病员工的全额治疗费用和支援本地公共事业建设。另外一位制造业的杰出女性是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她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肯吃苦,眼光敏锐、有胆有识,用几十年的时间,带领员工将刚开始仅能生产空调的工厂,发展成如今拥有精密铸造、精密模具等多个子公司的大型集团,与员工互相成就。制造业在工业化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再是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而是在资源、人力、资金、科技、市场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新生产业态,是制造业大数据已然成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时代。在复杂的环境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应成为每一位劳动者的标配,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底色;勤劳节俭,吃苦耐劳,以人为本,不怕困难和艰险,勇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是每一位大学生传承的优良美德;富有责任感,善于团队合作,讲奉献、讲诚信,淡泊名利是时代对每一位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热爱所学专业、乐于探索和独立思考,是每一位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之路。对专业的热爱,来源于对专业的内心认可和使命意识,立志于发展和建设好自己的专业,能对专业理论和技术始终执着追求,是立足国情对祖国和民族的一种审慎抉择。

寓教于美,旨在为浸透了汗水和蕴含着无上智慧的制造业带来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打破制造业是单调的、重复的这类刻板印象。寓教于美,意味着专业教学在教会大学生满足物质需求的基本知识技能基础上,课程思政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即在大学生心灵中种下劳动蕴含美的种子。高校培养的制造业大学生,未来都会成为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者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同时,还应包含美的熏陶,具备将情感和美学融入劳动的能力,能赏析美和创造美,否则与冷冰冰的生产设备工具无异,在劳动中体会不到乐趣,自然也会对劳动避而远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文明,无数能工巧匠倾其一生心血创作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佳作。五代人徐夤对唐代的秘色瓷曾有诗作:“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待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朝秘色瓷花瓣口瓷碗后,方才印证了秘色瓷确实是一种有“如冰似玉”般质感、观感的瓷器,诗词对秘色瓷的描述极为生动逼真,由此可见,古代工匠通过独特的釉料配方制作瓷器的技艺,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近年对三星堆考古发掘出的黄金权杖,更是让世人惊叹不已。黄金权杖的制作是古蜀人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工具,完成高纯度黄金和白银合金的冶炼和锤延、錾刻、黏结等多种工艺精制而成,权杖外表有线条顺滑的、精美的、带有独特寓意的鱼鸟图案。还有夏商周时期使用了复杂铸造焊接工艺的、形制图案精美的青铜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高科技制造企业,如华为集团、格力电器公司、小米等。雄厚的技术实力再加上工业美学,创造出了广受世人喜爱的、国人引以为傲的各类电子、电器产品。以电饭煲等家用小电器为例,蛋形、筒形等各种外观层出不穷,线条流畅,观感、手感舒适,操作使用便利,与用户友好度高,每一件器物都是劳动者灵魂的无言歌者。将艺术与美引入產品制造专业课程中,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厚植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理念,以期培养出生生不息的能打造出“形神兼备,独具匠心的产品”的制造人才队伍。

寓教于劳,表述的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重视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创新性劳动中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利用高科技把简单的、有规律的、高重复性的、存在安全风险的、基于规则的劳动转变为自动化生产,摒弃头脑中“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怠惰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大学学业与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增长才干、增加智慧、为社会做大贡献的信念。劳动是带着觉知的、目的明确的、手脑结合的一种创造性行动。尊重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果实,是每个大学生从小养成的基本修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操守使每一位制造业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时,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守门人。祖国的制造业在蓬勃发展,历经时代的打磨,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时代楷模:有在制造加工一线攻克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封锁的技术专家,也有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几十年成为领头人的企业家、管理者,更有在各个研究方向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人敢想、敢拼、敢闯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无怨无悔的忘我奉献、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用身体力行的辛勤劳作,创造出如今祖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和人民的小康生活。

三、结合产教融合的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

与产品制造类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实践,很多院校率先作出了垂范,有详尽的实施方案,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产教融合将国家和人民的当下及未来需求、社会实际生产状况以及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辅助专业教师在教学场景发挥作用。师生能更清晰地对工业现场使用的装备、技术和劳动条件,尤其是亟待改进升级的部分有所了解,这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以及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会触动大学生重视职业规程、安全操作规范,而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相适应,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思考,正视不足,解决问题。对于与制造相关的专业课,在全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让学生见识到了智能制造的系统性、复杂性、多学科交叉性,从熟知基本原理,到认识并能熟练应用各式新工具,进而针对公司特定工艺流程、管理系统、供需链等完成智能改造升级,还有非常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强化和学习。

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能够使用的案例素材很多,采用了以下几种易于施行的教学方式:(1)向大学生发布在互联网平台可以观看的优秀视频,了解共和国的历史和建设历程,如《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创新强国》《超级工程》《军工记忆》等;(2)要求大学生根据专业教师给出的课程思政主题搜集资料,作出独立思考,撰写心得体会;(3)教学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顺其自然引出课程思政案例,以短小精悍的叙述方式,完整呈现课程思政主题,让大学生能运用常识、伦理、切身感受进行批判式思考,激发学生的共鸣,能进一步明确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目的,拿出实际行动来;(4)专业教师围绕势、德、美、劳四个主题,凭借对案例的理解,从大量的思政案例中精心挑选和组织,并有所侧重,即兴安排或视大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5)专业课教师可以业余时间在互联网学习艾跃进教授、郭继承教授、金一南将军、王树国教授、郑强教授等卓越思政工作者的录制视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夯实自身思想政治基础,同时可以将这些内容提供给学生。

四、结语

通过课程思政,唤起每一位大学生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形势、自身专业和时代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严肃思考自己接受大学教育的动机,从而能建立起坚定的信仰,找到正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让大学生投身到产教融合中,能将工程上实际使用的指标,如:质量标准和规范、产品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装备性能参数与生产需求、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和支撑技术等,与所学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做到用有所学,研有所向,心有所住。做强产品和装备,是制造业从业者终身的信念和使命,也是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初衷。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专业教师适时更新课程思政案例素材,积极参与校企交流与合作,紧跟时代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输送有大视野、有情怀、有才干的智能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3-7(1,3).

[3]汪志刚,齐亮,张迎晖,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4):10-12.

[4]仝月荣,陈江平,张执南,等.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1):194-198.

[5]李联辉,高阳,王富伟,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从路径探索到初步实施[J].環渤海经济瞭望,2019(10):195.

[6]张康智,毕永强,曹鹏飞.《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3):13-14,18.

[7]杨淑华,张秀花,戈景刚,等.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J].河北农机,2021(4):33-34.

[8]任京芹,张琳.课程思政下的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131-133.

[9]林权,陈丽军,刘其南,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11):174-176.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专业课产教专业课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