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剑野 李栋 袁春平
为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大学生视角下该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江汉大学部分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了解课程思政内容较少来自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学生在该类课程中感知到的思政元素较少,需求较多;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现阶段存在融入思政教育的教法单一、灵活性不够、缺乏吸引力等不足;建议教师们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合理融入。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随着“健康第一”理念的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越来越受重视。该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其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一中心思想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特别优势,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为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大学生视角下该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3月从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方面针对江汉大学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收回学生问卷345份,有效问卷为343份,有效率为99.4%。
1 大学生视角下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的现状
1.1 参与调查的学生选课情况
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等课程;实践课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自行车、瑜伽、龙舟、桨板、健身健美等等课程。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选篮球、排球、足球课程的最多,分别是243人、217人和156人,占到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是70.9%、63.3%和45.5%,他们来自于体育和非体育专业。而運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课程所选人数较少,他们来自于体育专业,这两门课程为体育专业主干课程。
1.2 学生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来源途径
关于了解课程思政的来源途径,有297人选择大学思政课程是最主要的途径,占调查总数的86.6%,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热点,有64.1%即220个同学选择,排在第三位的是国家政策,有53.4%即183个同学选择,体育与教育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仅占到调查总数的32.9%,这反映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但由于调查存在一定误差,部分学生在填写问卷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准确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或者由于课程思政的“盐溶于水”隐形特征,部分学生没感受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因此调查存在一定片面性。
1.3 体育课堂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情况
有60.9%的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在课堂的准备部分融入了思政教育,仅有12.8%的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在课堂的结束部分进行思政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们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思政教育做得比较多;对准备活动哪个阶段进行思政教育的频率最高的调查结果是:选择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和宣布本课任务的环节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74.6%、67.1%和63.6%;总体反映,江汉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开始的集合整队阶段进行思政教育较多或者这个阶段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这个课堂环节,体育教师会更多地集中讲解,对学生提出课堂要求,比如让学生分工合作准备体育器材或者讲解课堂规则,学生更能体会到课堂的育人功能。
1.4 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感受和需求
目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思政元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合作、竞技和奉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6.0%、77.3%和73.8%;在需求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职业素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9%、76.7%和72.3%。
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有理论课、球类、田径、武术等不同形式,其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等也有不同特征。为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应该有针对性地融入合适的思政元素,用“好”用“巧”。如武术、龙舟这类课程,注重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崇武尚德、家国情怀等,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性项目,强调维护集体利益、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可以讲名人故事、科学家故事,起模范效应。体育竞赛体现公平正义、文明和谐、遵纪守法、诚信友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走近他们,鼓励学生,帮其克服困难,提高学生身心承受能力。
2 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的问题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融合形式问题
由表3中可以看出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形式上存在一些问题,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教法单一,灵活性不强的有202人(58.9%);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的有180人(52.5%);有148人(43.1%)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灌输过多、融合生硬。总而言之,要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教学形式上高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对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想要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2 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问题
关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后学生的反应,有高达252人(73.5%)选择“同学们很积极、活跃,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的了解”;有87人(25.4%)选择“大家更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很少人在听”;仅有4人(1.2%)选择“同学们很反感,更愿意听专业课知识”。由此可知,融入思政教育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对所学内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们是期待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3 学生对教师授课满意度的问题
图1反映学生对教师授课敬业精神的满意度,有167人(48.7%)对教师的授课非常满意,118人(34.4%)比较满意,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98.8%;不太满意及不满意的有4人(1.2%),说明大部分教师是得到学生认可的,有极少数教师存在着不足。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针对上述内容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 学生希望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实施方式和途径
3.1 学生希望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教育方式
由表4可以看出,江汉大学学生希望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师生之间互动多一些、多开展课外活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很大程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2 学生希望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思政途径
关于江汉大学学生对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有123人(35.9%)“结合当下体育课程或案例穿插思政知识”;有114人(33.2%)选择“上课开始先讲一些思政内容,再讲一些体育课相关内容”;有91人(26.5%)选择“先上体育课,在休息时讲一些当下社会热点问题”。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思政方式是“结合当下体育课程或案例穿插体育思政知识”,说明学生期待有机融合的體育课程思政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佳,其次是教师可以在开始时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适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如果生硬地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会降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开设种类多,参与调查的学生了解思政的元素单一。目前参加调查的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思政元素源以大学思政课程为主;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开设种类较多,其中技术课中篮球、排球和足球最受欢迎。但是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参与课程目的明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所帮助。学生参加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和释放压力,对于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有帮助。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比较生硬。江汉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集中在教法单一、灵活性不够、缺乏吸引力上;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后,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4.2 建议
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寓思政元素于专业知识,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内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思政教育融入进去,同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类理论课程中也应该注重思政内容的融入,这样不管是在技术课还是理论课上,同学们都能够感受到一定的思政元素。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不要因为思政而思政,更应该强调思政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思政教育上更加多元化,并能够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将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到教案中。
设立一定的考核机制。学校方面应该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情况,设定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情况的考核机制,督促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将思政融入课程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之一。
本文来源于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和‘大健康理念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类课程立德树人的课堂实践研究”编号:2020444。
通讯作者:袁春平
(作者单位:1.澳门理工大学;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研究院;3.江汉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