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词中藏着大自然的变化。
立 秋
◎〔南宋〕刘 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品诗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寂寞地立着。突然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睡眠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月光中。
知识链接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
处 暑
◎〔明〕张 穆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品诗
没有田间劳役之累,也没有公职辛苦,邻居家有藏书,我可以随时借阅。住在山里,离市集打酒的地方也近。晚间下雨,我无聊时,就恣意安眠。
知识链接
处暑喝煎药茶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到了唐代最为盛行。唐代时,将制成饼的茶叶放在火上炙烤,然后再磨成茶叶末,接着把茶叶末倒入沸水中,再加入各种调味品,烹煮后饮用!这样煎煮出来的茶,酸、甜、苦、咸、辛五味一体!
白 露
◎〔唐〕杜 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品诗
早上的白露成了一团一团的,马蹄过后都看不清蹄印。园子里面看上去石头和树好像连在一起,远处小船渡入江溪。鱼儿在水面上欢悦,给马儿一鞭惊得鸟儿飞起。才知道秋天的风景如此之美,清幽的小路实在是安逸。
知识链接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秋作物进入成熟期。人们依据白露这一天的气象特点预测收成,有谚语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谷齐。”
白露时节,古代黄河流域相应的物候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意思是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白露过后群鸟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
晚 晴
◎〔唐〕杜 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品诗
傍晚时,夕阳的余晖还在,天上的云彩飘荡,江上的彩虹依旧美丽,峡谷的雨还未停。野鸭与大雁终于飞走了。已是秋分时节,客人还在,竹子上的露水映着夕阳,发出微微的光亮。
知识链接
秋分的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木芙蓉
◎〔唐〕韩 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品诗
寒露时节,木芙蓉花盛开,比春日的花还红。花长得艳丽,名字也好听。我愿意天天来看,希望秋风,不要让它凋零。即使在萧瑟的秋天,依然有美丽的花儿,让人感受自然的美好。
知识链接
露水在古人眼中非但不是俗物,相反还是等高于梧桐的清品。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饮露;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听露;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是拾露;张孝祥的“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这是宿露。
舟中杂纪
◎〔元〕王 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品诗
村头老树,沐浴着斜阳余晖;枕水人家,被一片竹林围绕。寒露已深,黄花清气渐冷;霜降时节,雄蟹膏状正肥美。市集打酒,我的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遥望青山,我的思绪仿佛欲向远处飞去。操舟行驶的自有吴地本乡船娘,一边划动着双桨,一边唱着新曲归去。
知识链接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露水凝结成霜,天气开始转冷。古人在这个节气里会做些什么呢?
赏菊花。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富贵人家不必出家门,在霜降来临之前,就前采集很多盆名品菊花,置于庭院中,并搭菊花塔,在塔前摆上好酒好菜,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