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柱
从教之初,郑剑坡在村小教语文,感叹自己武艺荒废,时有牢骚,被新任教委主任“老黑”得知,老黑就心有挂念。忽一日,主任去村小听郑剑坡的课,听到中途,叹息道:“难怪难怪,放在小学实在可惜!”随后,一纸调令,郑剑坡去了镇联中教语文。
有人问主任:“你既爱才,何不将其调至重点中学?”教委主任一笑,说:“牢骚满腹,不可大用。众人皆如此,则不堪其乱。”
郑剑坡的课堂时时传出笑声,不是郑剑坡的,是全体学生的。是学生在抚胸顿足大笑。其他班学生大疑,连声问:“你们怎么回事?怎么回事?”郑剑坡的学生又是一阵笑,说:“我们郑老师好玩儿好玩儿!”把其他班的学生气跑了。
教研组的老师去听郑剑坡的课,一听之下,他们也都笑着出来了。
那一日是学古文,《学而》。读书少的人也许不知道这篇文章,但他应该知道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就出自《学而》。一上课,郑剑坡说:“这篇文章没有生僻字,我找同学读一下吧。”
有个高大的男生应声而起,两手捧书在胸前,粗声大气地读,如敲击金缸铁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像在说话,又像在和谁生气。
郑剑坡一笑,又笑,三笑。
“古文怎么可以这么读呢?怎么可以?不可以。”郑剑坡忽然一脸严肃。
“谁来再读一读?”教室里鸦雀无声。听课的老师压抑不住,咳了一声,学生纷纷注目。
“我来。”是郑剑坡。
“学而——时习——之。”平日,郑剑坡的声音是沙哑的,像有沙子在他喉咙里,此时却高亢、婉转、悠扬。学生都惊呆了。
随着声音的起伏,郑剑坡的身体也有节奏地动了起来。读“学而时习之”时,他先是低头,随“学而”往右转,并渐渐抬头,接着,随着“时习之”,脑袋自高而下往左转,最后回到原位。读完这句,他抬起头说:
“古文是有节奏的,是要朗诵的。要读出古文的独特韵味来,不可瞎读、乱读。”郑剑坡左手持书,右手指学生,连诵三遍《学而》,然后把书放在讲桌上,大呼一声:“读书!”一众学生便开始摇头晃脑地读,直至下课铃声响。
听课老师问:“主题思想呢?”郑剑坡三秒后答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遂成异类。然学生颇喜欢。
郑剑坡的乐趣有二,其一为课上读古文,其二是下午放学后喝酒。几个单身老师下午放了学不回家,常在办公室前芙蓉树下打牌喝酒。郑剑坡也不肯回家,买了辣酒、猪头肉、猪蹄子,等着他们打完牌。郑剑坡不喜打牌。他们打牌,他在办公室写大字,用报纸正反面。字越写越大,横平竖直,乌黑乌黑,一张张铺在地上,慢慢晾干。墨迹一干,便卷起来塞门后垃圾桶。一次,镇上宣传委员见了,捡到宝一样,把郑剑坡要去,到各村写大字。大字真大,半米见方,颇有气势。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写在村里的墙上。
“封山育林,人人有责”,写在半山坡的石板上。
猪肉的香味游来游去,游到芙蓉树下。郑剑坡把毛笔上架,净了手脸,出门站在牌桌前看了一会儿,打牌者仍喧哗不止。
郑剑坡说:“持久战啊,歇了喝酒吧。”哗啦,把牌桌掀了。众人也不恼,纷纷拿了碗筷、酒杯,自寻座位,坐下来对猪肉盆子下手。
郑剑坡喝酒,不像读古文那樣婉转悠扬,而是麻利快。他看不上别人那样喝酒:啃一口猪蹄,咬一口蒜瓣,端起茶碗抿一口酒。“嘿,你那叫喝酒啊?绣花呢吧。”一茶碗白酒,他端起来咕咚一口,茶碗里干干净净。放下茶碗,他却不急着啃猪蹄,而是拿起光溜溜的酒瓶,哗啦哗啦,把自己的茶碗倒满,再次端起,咕咚喝去一半,这才把左手里的猪蹄啃上一口。
“这样啃猪蹄才香。”说罢,他抽出一支烟,是“金叶”牌的,20世纪80年代的“干部烟”,拿工资的也少有人舍得抽这个。郑剑坡自己抽出一支,立即把烟盒装进口袋,捂得死死的,谁也拿不去。
谁也挡不住郑剑坡喝酒。五茶碗酒下肚,郑剑坡把烟掏出来,一支一支分给听他絮叨的人,发完烟,说:“不孝有三啊,唉!”众人知道,郑剑坡喝多了。
喝醉酒的郑剑坡,执意回十几里外的苗山村。那儿有他的老婆,还有五个女儿。他喝醉酒,多为没有儿子。同事都知道,他心烦,就陪着他喝酒。郑剑坡喝了酒,不骑车,把自行车当拐杖,一歪一歪地往苗山村走。这一点,让大家都放心。还有一点就是,郑剑坡走着走着,就醒酒了,不会睡到沟里,也不会掉进河里。他就是走一夜,也要回到苗山村。不过,他常常走丢鞋子,光着脚上床。
有同事说他:“干吗这是?喝醉酒了,踏实在宿舍睡得了。”
郑剑坡说:“不行,家里有老婆孩子呢。”
我们那个镇有好几个集市,分布在相隔十几、二十几里的村子。郑剑坡退休后每村的集市都去,干吗?卖芹菜。他的芹菜洗得干净,捆得认真。郑剑坡矮矬个儿,骑上自行车,后座上绑着成捆的芹菜,蹬啊蹬啊去赶集,也卖不了几个钱。同事赶集遇到他,问他:“你这是干吗?”
“引躁。”
“引躁”是我们这儿的方言,意思是没有其他的事,拿这个事排解寂寞。
[责任编辑 王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