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轮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反华背景下诞生的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运输船。在举国期待的目光中,“光华”轮圆满完成了新中国首次海外撤侨行动,并在后续接连多次执行撤侨任务,立下赫赫战功。
背景与决策
1950年代,东南亚地区有1000多万华侨,仅在印度尼西亚(以下称“印尼”)就达到270万人左右。1950年4月13日,我国与印尼建交,华侨问题一度是两国之间的重要外交议题。在印尼,有三分之二的华侨具有双重国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认可的。然而,众多爱国华侨捐献大批财物支持新中国建设,却引发印尼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敌视,并煽动印尼社会,制造攻击华侨报社、学校的一系列事件。
为维护华侨在印尼的权益,也为了给东南亚其他国家解决华侨问题树立样板,新中国决定放弃支持华侨拥有双重国籍的政策。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国与印尼签订了关于放弃双重国籍的条约,并于1957年底正式实施。但因印尼国内各政治派别争斗不已,“排华”事件并未减少。1959年6月,印尼颁布“总统第10号令”,禁止县以下外侨从事商业零售,此举掀起了大规模排外运动,“排华”首当其冲。随后,印尼多地发生武力逼迫华侨动迁事件,50余万名华侨因此流离失所。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除向印尼抗议外,采取了团结和施压并重的外交政策,一方面邀请当时的印尼外长到访中国,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决定依靠自身力量,用撤侨的办法保护侨民利益。1959年12月15日,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实施办法》。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大量接待归国华侨的指示,要求为了有效地配合外交斗争,除了在印度尼西亚继续鼓励华侨坚持反逼迁的自卫行动外,必须造成大批华侨要求回国的强大声势,首先将5万多名在印度尼西亚重要厂矿企业中工作和种植重要经济作物的华侨技术工人尽量动员回国,以便对印度尼西亚施加压力。
196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成立,但时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并没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为了接回印尼侨胞,只好先后租用海外侨商、港澳华商及苏联的10多艘客轮前往印尼接运难侨回国。但租用船只的条件十分苛刻,且有些船主和国家经常不配合,给我方的接侨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更高效地进行接侨工作,也为了发展新中国自己的远洋运输业,1960年,国务院批准从接侨外汇中挤出资金,购买老旧报废外轮,进行改造。
“光华”轮重生
“光华”轮原本是1930年代初由英国皇家邮船公司建造的一艘远洋客货轮,原名为Highland Princess(高地公主),载重14202吨,载客653人。1959年,该船停航报废,经过多次倒手后辗转卖到了希腊,并被更名为“斯拉贝”号。中国通过捷克公司从希腊轮船公司用26万英镑(折合当时人民币90万元)买下该轮。
1960年7月,担任“光华”轮首任船长的陈宏泽和21名船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从北京出发,辗转多地,到达罗马尼亚康斯坦萨港,准备接回“斯拉贝”号。因年久失修,再加上在港口闲置了近一年时间,“斯拉贝”号早已千疮百孔。全体船员在陈宏泽船长的带领下,经过两天简单地检查、修理、试车,终于让破旧的“斯拉贝”号朝着中国启航。一路上,故障不断、惊险连连,甚至还发生了烟囱失火事故,但船员们毫不气馁,边开边修。最后,船只终于到达广州黄埔港。“斯拉贝”号被重新命名为“光华”轮,意为“光大中华”,它也成为新中国第一艘自营远洋船。
要使一艘破旧不堪的报废船只再次投入营运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何况1961年的中国正值经济困难、物资匮乏时期。为了节约经费,船员们都尽力自己修,能用旧的代替就坚决不买新的。经过一番全面修理,“光华”轮终于能够再次起航。
从广州到汕头来回航行了6趟沿海客运后,“光华”轮开始办理远洋相关证书。196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被封锁状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名义,只能颁发我国船检机构的某些技术性证书,颁发的船舶航行国际航线的法定证书是不被西方国家以及国际承认的,中国相关机构便找到了在上海设有办事处的苏联船舶登记局,但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苏联船舶登记局刻意刁难。苏联验船师认为,按规范要求,国际航行客船的舱室所使用的木材都必须经过防火处理,“光华”轮所使用的木材不合格,故不能发放船舶安全证书。正当焦头烂额之际,苏联验船师邀请船员们参观苏联的“俄罗斯”轮,乘此机会,一位机智的船员悄悄取下该轮房间家具上的一块木材样品。在苏联验船师回到“光华”轮,正高兴地品尝中国厨师烹制的美味佳肴时,船员当面点着了“俄罗斯”轮的木材样品。结果证明,“俄罗斯”轮上的木材也没有经过防火处理。最终,苏联船舶登记局只好给“光华”轮颁发了船舶航行国际航线证书。
“光华”轮执行首次撤侨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在北京成立。4月28日,重生的“光华”轮拉响了它的第一声汽笛,结束了新中国没有自己的远洋船舶的历史,吹响了新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号角,实现了新中国用自己的远洋运输船接侨的第一次远航。
首航当天,黄埔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首航仪式由广州远洋运输公司首任经理郭玉骏主持,交通部部长王首道、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广东省省长陈郁等人出席了开航典礼。海员出身的广东省省长陈郁无限欣慰地说:“我过去当过海员,对船很有感情。现在看到我国有了自己的远洋船,心里特别高兴!”
1961年4月28日,“光华”輪承载着祖国人民的重托,驶出广州黄埔港,远赴印度尼西亚,开始第一次接侨任务。“光华”轮是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轮,倍受各级领导重视。针对当时复杂的海上局势,中央提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方针,船上允许携带轻机枪等自卫武器,还派有便衣海军战士执行保护任务,海军军舰在“光华”轮途径区域活动待命。经过6天航行,1961年5月3日,“光华”轮顺利抵达印尼雅加达。
到达雅加达的“光华”轮面对的是港口上荷枪实弹的印尼军警和树林中隐藏着的机枪、大炮。但这难掩当地侨胞对“光华”轮的期待之情,许多侨胞开着汽车赶来港口,就为了看看祖国的轮船和五星红旗。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从外地赶来雅加达,雇了一艘小艇绕着“光华”轮转了3圈,喃喃自语道:“我虽然见不到祖国的故土,但我盼到了祖国驶来的第一艘巨轮。”印尼难侨们在我国驻印尼大使馆和侨团组织下依次登船,登上船的侨胞们受到“光华”轮上船员们的热情接待。很多难侨登船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纷纷向五星红旗深深鞠躬,还有人振臂高呼“祖国万岁”。当天晚上,“光华”轮上举行文艺晚会,难侨们含泪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位年近七十的同胞还给大家表演了山东拳术。
“光华”轮的后续撤侨
“光华”轮从首航到当年的10月1日,共5次前往印尼接侨。
除了首次印尼撤侨外,“光华”轮后续在印尼还进行了12次撤侨,其中1966年、1977年的4次印尼棉兰撤侨尤为引人瞩目。
1965年,印尼发生军事政变,总统苏加诺被赶下台,陆军少将苏哈托上台。新的印尼当权者认为“中国是印尼共产党的幕后支持者”,在大规模肃清印尼共产党的同时,也掀起又一轮大规模“排华”运动。
1966年4月,中国再次启用“光华”轮大规模撤侨。由于本次撤侨是在国际反华大背景下的行动,非常危险,中央要求“光华”轮的船员们作好武力反击的准备,海军、中侨委、外交部、公安部、卫生部等机构都派人随船支援。南海舰队第一护卫舰大队旗舰“南宁”号率领海军编队一同前往协助撤侨。
1966年10月3日,在克服了印尼为我接侨工作设置的重重障碍后,1005名难侨在戒备森严的棉兰勿拉湾港码头登上了滞留8天之久的“光华”轮。这批难侨被印尼反动势力从苏门答腊岛亚齐地区赶到棉兰,许多人的财产被暴徒抢劫殆尽,1005名华侨却仅有853件行李。
许多受害华侨登上船后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高声唱起《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这次撤侨中还有41名华侨革命青少年,他们的平均年龄仅14岁。这批青少年因拒绝做侮辱中国的动作而被印尼当局关进监狱。最后,在中方的严正交涉下,41名少年被释放,他们穿着囚服赤着脚登上了“光华”轮,最终回到了祖国。
1966年10月30日,“光华”轮再次启航,接回印尼难侨1076名。11月28日,“光华”轮抵达广东湛江港后,难侨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妥善接待与医治。
1967年1月29日,“光华”轮载着1070名第三批难侨从印尼勿拉湾港口回国,这批难侨身体状况相比前两批较差,病人较多,仅肺病患者就有30多人,许多人在收容所患病后得不到治疗,登上“光华”轮后才得到随船医生的救治。
1967年5月6日,“光华”轮将第四批1099名印尼难侨接回祖国,圆满完成了印尼棉兰撤侨任务。
重生后的“光华”轮一共运营了15年,除了执行撤侨任务外,还承担过其他几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比如,1963年10月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王维俭也在这次活动中登上了“光华”轮;1971年运送援建坦赞铁路技术工人到坦桑尼亚;运送援外技术人员到北也门等。1972年后,“光华”轮继续担负沿海客运、军运等航運任务。
1975年,“光华”轮胜利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役。“光华”轮退役后,仍用变卖资金成立了广州海员学校,继续为我国航运事业培养人才。
(摘自《炎黄春秋》宦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