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趣

2022-05-30 02:00程立海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外物管子高考作文

程立海

押题理由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实际来看,材料中融入哲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趋向。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思辨与说理的比重在增加,也越来越强调哲学思辨与多维视角,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再如上海卷作文题“发问与结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要求,将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继续得到体现。

金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你对“使物与物使”这一主题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管子的话是说君子要能够支配和使用万物,而非被万物所役使和束缚。这个“物”是外物,和“我”相对,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苏轼的话中,“寓”意思是寄托,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留”的意思是占有,是欲望的体现。君子可以寄情于物,但不能执迷于物。这两句话都指向一个意思:人不该成为“物”的奴仆,而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服”于“我”。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役物,而不要让“物”凝滞于心。

据此,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构思:

1.从物我关系的角度,可立意为:借托万物,成就自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物的主宰者;君子使物,亦被物使……

2.从与物相融、天人合一的角度,可立意为:人和物的和谐统一;利用万物,尊重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3.从其他角度,可立意为: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君子使物,而不被物使;人与物的战争;“不为物使”的相对矛盾性……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雕塑家吴为山: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这个现象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时,考生一是要抓住“雕的过程”和“塑的过程”的相关表述,二是要明确论述中心,材料表面上谈的是雕塑的“加减”技巧,实质上由事论理,表明人生同样也需要“加减”的智慧。考生立意时必须展开由雕塑事理上升到人生哲理的联想,并深挖做好人生“加减法”的内涵、关系、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文题所供材料的语境中,“加”与“减”构成思辨的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两个核心要素。考生立意时要从整体辩证思考二者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雕的过程侧重于“减”,塑的过程侧重于“加”,我们要联系现实,从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辨的核心必须扣住“雕塑技巧”谈人生的“加减法”。思辨的难点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减”应该是外在的东西,即少些名利之绊,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虚浮之念;“加”应该是由内向外的东西,即要增加学识、本领、道德素养等内在的东西。二是要深入思考探究“减”与“加”的辩证关系。三是要明确思辨的侧重点在于揭示意义、作用,即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有何意义、作用。

参考立意:

青年学子要多做加法,学好本领和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为自己减负减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人生不能太专注于名利,要多做些减法,减去过多的功利的重负,学会宁静淡泊;人生需要不断剔除陈腐观念,多接受新知,大胆创新,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等等。

命题趋势

1.一分为二,客观全面。考生写作时,对于那些多角度的话题,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它的主流,也要看到它的支流;既要强调在转折面前积极面对,也要思考无法改变时如何正确认识。

2.普遍联系,相辅相成。每一种事物或现象,其内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可能是相近或相反,也可能是相辅或相成。考生可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形式与内容、结果与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3.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习作展示

物与我皆无尽也

一考生

通过古人的诗文,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物我关系”的重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与我皆无尽也”,古人既讨论外物与自身的关系,也践行自己安身立命的哲学。

来到这世界上的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是孤零零存在的一个“我”,与外物相对。这不仅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更是物我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的矛盾。

出于利己的本能,人类希望“役物而不役于物”,也就是管子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随着人的成长,“物”具有了工具意义,有了使用价值。通过利用外物,人栖居在地球上,生产发展。如此看来,管子所说的“君子”并不难达到,每个人都会“使物”,但真的那么简单吗?

科幻小说里早就有人类被机器人指挥的恐怖描写,探险小说里也时常有视金钱如命、最终成为财富的奴隶的人。戒不掉的各种“瘾”困扰千千万万人,这种被外物指引控制“役于物”的例子很多,人的自主意识一旦被外物左右,这个“人”就不再是完整的人。我们可以大胆假设,这种“役于物”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根”,在于源头上的孤独无依、安全感的缺失。眾所周知,人出于形而上的本性寻求意义,如萨特所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人往往以自由之名行不自由之实,并在痛苦中遭受折磨。”由于这自由之苦,人类很容易被外物所役使。

由此可知,“使物”和“为物使”的冲动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要做一个超然物外的圣人,一个平心静气的哲人,一个冷静面对自己人生并追求人生无尽可能的人,我们就必须像管子说的“君子”那样,使物,而不为物使。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我们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宏大的目标,并且深刻领会物我关系。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有顺天、尽性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管子的观点较之道家的观点更切实可行,他要求保有“我”的本性,不被外物所更改,并利用外物来帮自身达到完善,修炼出完美的人格。

管子所说的“使物”其实也要求顺从物性,使主观符合客观。如果对于自然界无尽地开采,强行逆规律而为的话,自然界也会进行反击,使人“为物使”。人生是永恒超越的,也是不断回归的。处理好物我关系不仅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让人有精神上的富足。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一条人生信条,指引着我们找回失去的本心,追求人生的价值,处理好物我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得生命的真谛。

点评

作文开篇鲜明地提出论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与我皆无尽也”;接着从人“役物”的意愿、根源、表现,如何做到“役物而不役于物”及其作用、意义、如何做到“使物,不为物使”,如何规避“使人‘为物使”等方面展开论证、阐释;结尾呼应开头,强化了论点。作文逻辑严密,追因溯果,思想深刻。

猜你喜欢
外物管子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外物轻重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