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首尾要精彩
范本呈现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旋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而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提炼
1.开头和结尾追求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指语言表达整齐、错落、典雅、和谐。整齐之美多体现在整句的运用上。如这篇文章中,开篇将视角上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词语的运用或准确精当,或整饬雅致;句式的选用或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或庄重典雅,或音韵和谐。文中有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形成对偶和排比。句式长短参差有别,读起来节奏富于变化,使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开头还引用《山海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结尾则有意识地讲究韵律,使语言富于音韵美。
2.开头和结尾展现文采美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使用修辞手法是最能表现文采的办法,不仅可以在写景叙事描述中使用修辞以增强表现力,还可以在议论中巧用排比、反问以增强说理气势,也可以在结尾的抒情部分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反问以增强情感的丰富性。如这篇文章在时空上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开头写到乐樽和尚建窟的传说,写到莫高窟傲视异邦古迹的层层累聚,写到窟中变化万千的色泽,就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最后结尾还使用对偶、排比加深了其莫测的神秘感。
佳作展示
敦煌·坚守
陈诺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樊锦诗的话真实而又诚挚。这位老人年轻时奔赴荒芜的大漠,面对那些日渐斑驳的壁画、严重破坏的石窟,就像是面对自己受伤的孩子一样痛心,用一生守护敦煌文化。我也想去敦煌看看,不仅为了“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风景,也为了去真切地捧起这串由她的坚守串起的文化珍珠。
从都市繁华奔赴大漠深处,走遍大小洞窟,看遍每幅壁画、每尊彩塑,以及数字敦煌,我终于明白了她说的“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背后,是最实在的努力与最刻苦的坚守。我相信,她在梦里也在用双手抚平敦煌千百年来流下的泪痕。她与敦煌并肩作战,与岁月抗衡。她的武器就是她对绵延、璀璨的敦煌文化的热爱。
她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让我也想去捧起一把滚烫的沙。于是我来到月牙泉边,耳边是鸣沙的歌唱,阳光照耀着水面,宁静悠远。与周围如野马般奔腾的風沙相比,这仿佛是不同的世界。也许它会像歌里唱的那样,“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我也在晴朗的夜空,看到满天的星斗在眼前这泓湖水里的闪耀,感受到渺茫宇宙唯我一人的心境。
想去飞天壁画前,亲手触摸文明的烙印。它们与风沙共存,却无惧风蚀沙凿,用陈旧的颜料接受这千百年来岁月的洗礼。它们干涸,由殷红的朱砂变成了沙土一般的黄,但那深深刻痕向我证明:人们害怕岁月,而岁月害怕敦煌。于是我来到莫高窟,抚摩那粗糙的岩壁,感受这独特的、具有侵略性风情的、东方辛料般的气息。
想去魔鬼城里,看看那里特别的风貌。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猛烈的沙漠风,在地面上铬刻出深浅不一的沟壑。于是我来到这里,听到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响,如虎啸猿啼,鬼哭神嚎。我也看到血红、钴蓝、姜黄、象牙白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洒落在山坡上,等待我拾起,铸造新的神话。
樊锦诗说,“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我想,坚守的时光最后都会成为心无遗憾的最美风景,我的敦煌之旅亦如是。
【浙江慈溪实验高中高三(3)班】
点评
这篇作文的开头让我们对考生阅读感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刮目相看,考生灵活地引用樊锦诗的话作为开头,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文中和结尾也萃取《我心归处是敦煌》中的精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而大气,显示了较高的文学品位和思想境界,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较好的语言素养。
【范玉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