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书信

2022-05-30 10:48:04刘叶秋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任安晚辈信件

刘叶秋

现在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达信件的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请母亲回绝县令派来的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来信,就是来说媒的使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六年:“(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这里的“信”,亦指使者。“信”的这一意义,常见于汉魏六朝的文献,不能误解为“书信”。但在《晋书·陆机传》中,“书”和“信”已经结合成词。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贾岛《寄韩潮州愈》:“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等,俱以“书信”连言。元稹《书乐天纸》:“金銮殿里书残纸,乞与荆州元判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可见“信”的函札之义虽系后起,但并不很晚。而以“书”指信件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

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书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写信贵在敞开心扉,尽所欲言。古代许多流传广泛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懑之情,全都酣畅淋漓,毫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惯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的三种。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如《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牛马走,为司马迁自谦之辞;再拜,表示行礼;足下,对任少卿的敬辞。这种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像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

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辞和领起正文的习惯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相应的有许多讲究。以给老师写信为例,上款“大人”下的敬辞,多用“座下”“道席”等。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履”指起居行止,实际是说身体);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高山仰止”,亦多表示想念老师。书信用语须切合双方的关系和身份,于此可见。

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稱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辞,一般用“阁下”“执事”“左右”等。“足下”,在战国时多称君主,后来成为书札中的普通敬辞,习惯用于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

给晚辈子侄写信,比较随便,往往于开头直呼其名,书“某儿见字”,末尾问好与否,也不一定。若致函后进或世交晚辈,则与一般朋友通信无太大区别。

(节选自《略谈古代书信的格式》,有改动)

猜你喜欢
任安晚辈信件
任安:我不服
领导文萃(2023年9期)2023-05-12 15:16:17
公木致丁国成、木斧信件
中华诗词(2022年9期)2022-07-29 08:33:36
落叶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6:02:34
My Vacation
《报任安书》一文的完全解读
过年世相
杂文选刊(2019年3期)2019-03-18 01:54:06
叩问心灵,直抵生命——深读《报任安书》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老的拜少的为师后喻文化时代两代人关系渐变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