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阅读指要
人物通讯是指以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进行报道,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普遍,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采写人物通讯是为了通过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而有了思想,文字才有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阅读人物通讯,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阅读,方法得当。
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文本时就要扣住人物形象,对关键词语进行勾画圈点,脑海里不仅要对人物形象“建模”,还要对关键词进行强化,争取读完一遍就能清晰准确地梳理出人物关键信息,并将人物的每个特征落实到原文的具体段落中。
2.深层阅读,精要概括。
人物通訊阅读的主观题考查的内容有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探讨现实意义等。回答这类题时,首先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分层分段,进行简要、精准的概括,明确文章的结构,为答题做好准备。其次要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根据主观题的题干要求筛选人物的关键信息,去枝留干,求同存异,合并同类项。最后要整合要点信息,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推断,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摸爬滚打。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阳振坤博士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14日)
1.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请分别拟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人物通訊《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课本中所选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三篇通讯都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请在《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一文中找一处,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