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义安
技法点拨
“结构”指作文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作文思路的外化。所谓“结构完整”,就是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
结构是否完整,评价指标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条理性,二是篇章组织的技巧性。思维的条理性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就是把写作的内容划分出层次,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篇章结构则要求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划分段落,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要彼此衔接,文气贯通。
此外,作文体裁不同,结构方式就不同,因此考生在安排结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体裁的不同要求,采取恰当的结构方式。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要确定好叙述角度和叙述线索,注意叙述顺序、时空转换,还要注意伏笔、叙议过渡、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如果写的是议论文,要注意起承转合,要合理安排论证结构——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或总分。
文題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作品。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对于这道材料作文题,考生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作品”。文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是有人对井盖上的涂鸦公式的质疑。据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为井盖涂鸦点赞、科学就应该高调、科学要讲究务实、科学不需要炒作、科学需要潜心研究,等等。在具体构思行文时,考生要注意作文结构的“起承转合”。
1.起
开篇谓之“起”,要总领全文。作文开篇要有一种统领全篇之风范,简洁明了,切忌拖泥带水。对于800字的考场作文,“起”以百字左右为宜。这里提供两种“起”法:(1)总起,即概述时事、点评时事之后就单刀直入地亮明观点。(2)平起,与前一种“总起”的差别在于概述时事、点评时事之后,不亮明观点,而是提出问题。
2.承
“承”即承接,常见的有反承和顺承两种形式。“反承”即从对方观点入手,是为“破”“驳”,可以驳观点、驳论据等。“顺承”即顺着自己的观点、思路延续下去,讲究的是顺势而为。无论是“反承”还是“顺承”,关键在于如何“承”,从哪些角度去“承”。(1)特征承,就是对题目中的主要概念进行解读,采用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2)因果承,就是对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有时找不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得更长远,更深刻。(3)作用承,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后,进一步去思考这件事的发生会有什么影响。总体来说,“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述三种“承”的方式,在运用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以某一种“承”为主要方式的同时,还可以从多个层面再综合运用其他“承”。
3.转
“转”就是转折。这一步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作文的思辨色彩,使内容的表达更加深刻、全面。写作时,考生的思维容易扁平化,想把观点阐述得鞭辟入里,却常常漏洞百出。此时,倘若能“转”一下,就可以使作文变得立体、深刻。“转”有两种:(1)自转,指从自身出发,追问最初观点是否适用所有情况。考生可以从时间上追问,可以从范围上反思,也可以从程度上斟酌,亦可从对象上探讨,一旦发现思维逻辑上存在漏洞,就可以用“转”来加以弥补,使作文逻辑更加缜密。(2)他转,指推开自身,把眼光放到其他方面上。
4.合
“合”就是收束全文。作文收尾有“豹尾”之说,讲究简洁有力。一般来讲,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的最佳形式,因为这样有利于思维的闭环和主题的突出。特别是开头运用了“平起”的作文,务必“首尾相合”。当然,“合”也有讲究。在目前的宏大叙事作文背景下,笔者认为,最适宜的“合”,莫过于紧扣现实展望未来。
习作展示
当科学遇到艺术
一考生
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天文现象做成井盖涂鸦,成为“网红”作品。不少人觉得这很有趣,是科学的艺术表达;但也有人认为这纯属作秀,不尊重科学。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开头采用平起的形式,概述时事、点评时事,虽然没有亮明观点,但是已经起到“起”的作用,提出了问题。)
艺术是什么?艺术并不是艰涩、难懂、隐晦而缥缈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所有美的事物,都可以称为艺术。而科学乍一看令人望而止步,似一座高山,令人仰止,但正因此,科学才应该与艺术结为伴侣,让生活中充满知识,让科学贴近生活。(在这段中,考生通过对“艺术”概念的解读,指出了“艺术”的特征,还建立了“艺术”与“知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中科院井盖涂鸦,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正是源于人们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井盖涂鸦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科学之美,促使人们细品生活点滴,给城市文化添一点可爱与趣味。当今社会,生活的负担很沉重,人们奔波忙碌,生理和心理皆倦怠……见此井盖,人们或许可以得以放松片刻。(本段从深层的心理原因入手,由果溯因,将分析引向深入。)
在井盖上涂写公式、天文现象,可以使深奥、晦涩的科学知识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将公式等复杂的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此类知识的印象,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去探索。于是薛定谔方程式也能被更多的人了解,井鬼柳星张翼轸之类的星宿能被更多人知晓,从而带动乐学善学的风尚,形成全社会好学的良好氛围。可见只要是合理的加工、创作,就一定有利于科学的推广。(这段话从“中科院井盖涂鸦”这一事件的作用展开议论。既然这种做法有好处,那么,赞成中科院井盖涂鸦的观点就自然得到证明。)
当然,纯粹追求“网红”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中科院井盖涂鸦成为“网红”只是群众对此行为的认可与赞赏,故意为之只会适得其反。“污染环境、影响市容”这一说法也不是完全错误。如果不是艺术美化的涂鸦,那就是在乱涂乱画。而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不仅能达到科学宣传的目的,而且美化了环境,一举两得。(这段话从程度上作“自转”。今日“中科院井盖涂鸦”的“网红”行为是合适的,那么纯粹为“网红”而“网红”的行为是否合适呢?所有“科学+网红”的行为都合适吗?一个个问题追问下去,论述自然就更加深刻。)
当然,严谨的科学研究必然要在书斋实验室中进行,这种以在井盖上涂鸦的方式进行科学宣传也不过是在营造科学素养的氛围罢了。(这段话将“书斋实验室和井盖”作为一组对立面,从“书斋实验室”着笔来完善逻辑,使作文全面、立体起来。)
科学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应该被公众熟知。当科学遇到艺术,可以激发公众追求科学的热情,我们都应始终保持开放、交流的原则与观念。在注重文化内容本身的同时,让它以新的形式与大众见面,为文化添一抹色彩,让社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文化气息。(首尾相合,紧扣现实,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