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玉婷 宋山梅
摘 要:基于2008—2019年农村各类消费额与共享发展水平各项指标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共享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文化发展与生活质量水平助力农村生存型消费结构改良,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效激发居民发展潜能增量发展型消费,生活质量提高携手文化发展带动享受型消费。同时政策上,应保持现有社会保障力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引导农村居民构建良好消费理念;加速农村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农村;消费支出;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23-03
引言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智慧结晶,其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其涵盖“創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共享发展是其核心。共享发展理念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分配机制,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致力于实现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张峰,2017;颜晓峰,2021)。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李春华,2021)。农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最终战场,而农村人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收入和相关惠农政策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其表示农民增收和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村消费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只是作用方向不同(肖立,2012;韩星焕,2012)。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学者对农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角度呈现多样化,具体包括农村可持续消费、家庭生命周期与保障策略、自雇就业形式、数字金融发展等多个视角。这些研究表明,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能保证其敢于消费(蓝震森、冉光,2017)。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郭华等,2020)。时代的进步赋予农业职业形式多样化,自雇就业形式是农民基于比较优势的选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增强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意愿,从而促进了消费的提升(周闯等,2020)。
比较新发展理念下的共享发展理念内容与农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发现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耦合。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实现的收入高增长、社保体系的健全、医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成果正是农村消费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现阶段所发现的数字普惠金融以及自雇就业形式等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我国信息技术以及文化观念发展在农村地区的共享程度。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恰恰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增加,提高其消费能力(张峰,2017)。由此可知,共享发展理念对农村消费支出必然存在一种影响关系。而以往的研究中,分别对新发展理念和农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这两个主题做出了较多的探索,鲜有学者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此,发掘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理念对农村消费支出的影响机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共享发展水平量化指标构建及测算
指标选取上主要结合杨阿维(2021)、黎新伍、徐书彬(2020)三位学者在新发展理念量化测量中所采取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构建体系如下:从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来衡量共享发展水平,同时用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农村贫困发生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来量化社会保障水平;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量化文化发展水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燃气普及率、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来量化生活质量水平,最后以达到对共享发展水平的量化。
为细化衡量共享发展水平,采用离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线性加权法对共享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行测算。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计算各指标的比重;第三步,计算指标熵值;第四步,确定指标差异性系数;第五步,计算指标权重;第六步,计算共享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通过上述过程,对所选取的2008—2019年8项指标进行处理,得到共享发展水平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逐年的共享发展水平得分,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共享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的涨幅最大,相较于上一年得分增长了0.1557,第二、第三是2012年和2019年。这侧面反映了我国在2010年间第一次全面系统颁布的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注意到,在2015年之前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增幅呈现反复上升下降的波浪形前进趋势,而在2015年之后也就是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后,增幅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其次从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生活质量得分来看,各方面发展水平都在逐年增长。其中,生活质量得分增长速度最快,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村文化发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工作的薄弱。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换趋势特征
居民家庭日常消费支出涵盖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八种,划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三大类。从历年农村居民三大类消费支出占比的变换趋势来看,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占比变化较为明显,生存型占比不断下降而发展型不断上升,但发展型占比始终低于生存型,享受型占比略有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水平。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渐由满足温饱状态过渡到追求发展阶段。变换幅度上,在2008—2019年间生存型消费占比从67.7%下降到56.9%,下降了10.8个百分点;发展型消费占比从23.2%上升到45.9%,上升了22.7个百分点;享受型从15.6%上升到18.7%,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时在2013年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三类消费占比变换速率最快,分别较上一年变换了2.9个、5.4个、2.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共享发展水平涨幅较大的年份2012年相近,侧面反映出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执行与农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关联作用。
三、实证测度
在回归模型构建中,选取共享发展水平测度的三个指标社会保障X1、文化发展X2、生活质量X3作为解释变量,依次将构成生存型(N Cost)、发展型(D Cost)、享受型(E Cost)消费类别占比以及总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所构建的实证回归模型:
N Cost/D Cost/E Cost=β0+β1X1+β2X2+β3X3+?着it
总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除了享受型中其他用品及服务销售占比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时,方程显著水平为0.053且略大于0.05外,其他构建的回归方程显著性都小于0.05。可见,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水平都满足要求,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一)共享发展对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食品烟酒、衣着、居住构成生存型消费结构,其中食品烟酒的占比最大。通过回归结果能够得出,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越高,农村居民食品烟酒与衣着的消费支出越高,而居住消费支出会随其增长而减少;文化发展正向影响着农村衣着与居住消费支出,反向影响食品消费;生活质量发展会抑制农村居民食品、衣着的支出水平而促进居住的支出水平。总体来看,文化发展对农村生存型消费支出影响最为显著,生活质量对农村生存型消费支出影响最大,且随着二者发展水平的提高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减小。
(二)共享发展对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知,农村交通通信支出占比受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反向影响,文化发展与生活质量水平正向影响其支出占比,且生活质量水平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程度也最大。对于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生活质量发展水平对其产生反向影响效果,社会保障和文化发展水平正向影响其占比,其中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受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最为显著,受社会保障水平影响程度最大。总体来看,农村发展型支出占比与社会保障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文化发展、生活质量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且其受生活质量水平影响程度最大。
(三)共享发展对农村居民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从共享发展水平的三个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和文化发展水平正向影响着农村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和农村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反向影响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生活质量水平反向影响农村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和农村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正向影响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且农村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受生活质量水平影响最大,农村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受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大,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受生活质量水平影响最大。总体来看,农村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与社会保障水平负相关,与文化发展和生活质量水平正相关,文化发展对其影响最为显著,生活质量对其影响程度最大。
四、总结与结论
本文通过回归模型的构建,以各指标实际数据为依据,发现共享发展水平对农村消费支出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
(一)提高文化发展与生活质量水平助力农村生存型消费结构升级
一直以来,农村生存型消费中食品类的花费是最多的,这反映出農村居民把温饱的基本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的心理现象。而食品消费占比的逐年递减,说明农村居民现有的购买力水平已经足够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若要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的转换,就要改变农村消费理念。分析发现,农村生存型消费占比与文化发展、生活质量水平呈现负相关,说明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力度、打造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积极完善农村基础生活设施来提高文化发展及生活质量水平,能够助力农村生存型消费结构的升级,减小生存型中的食品支出占比,提高衣着与居住占比。
(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效激发居民发展潜能增量发展型消费
农村生存型消费占比的下降标志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发展型消费是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提高农村发展型消费占比,以强化农村再生产潜能是改善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有效路径。通过回归结果来看,发展型消费占比主要受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燃气、网络的普及,农村居民交通通信的消费支出增多,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活动增多,寻求更好发展的意愿也更为强烈。
(三)生活质量提高携手文化发展带动享受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在农村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一直处在一个低位水平,虽有所增长但增速十分缓慢。回归结果表明,享受型占比最大程度上受到生活质量影响,其次是文化发展。生活质量与农村居民收入也就是支付能力直接挂钩,文化发展则反映出农村居民对教育的态度,说明建立有效的农民增收机制与完善的教育体制将成为带动农村享受型消费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J].人民论坛,2021,(7):28-32.
[2] 颜晓峰.科学把握三个“新”的相互关系[J].人民论坛,2021,(7):42-45.
[3] 郭华,张洋,彭艳玲,何忠伟.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0,(12):66-80.
[4] 周闯,白兵.自雇就业促进还是抑制农民工的消费[J].农业技术经济,2020,(6):103-115.
[5] 张峰.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内在契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2):8-12.
[6] 张朝华.家庭生命周期、保障策略与农户消费行为[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38-48.
[7] 韩星焕.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1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