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维
人间有味是清欢。
——题记
清欢,清而不苦,因清而欢,是也。然而世人从不明察秋毫,他们不知,清欢就像那滔滔的时间,正无可挽回地从指缝间溜走。是否唯圣人得有清欢?清欢,它到底何在?
品香茗,赏文韵,悟清欢。
泡一袋从“茶颜悦色”买回的茶包,热水冲开,氤氲的雾气中是浅碧色的茶香。应是茶包中有细小的鎏金般的桂花,携一缕别致的桂花香。茶叶与桂花,这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是那么令人神往。这应该是清欢了。于是,喝下它们感动的泪水吧。但不幸的,连我这样粗俗而不懂茶道的人都知道,这毕竟仅是茶包,没有香头,更没有茶叶在杯中灵动的美感,而是死水一潭。原来,这称不上清欢。清欢,到底去哪里寻找呢?
读了《红楼梦》,学妙玉煮雪烹茶。在冬天的北方,从梅花花蕊上拣那些最洁净的白雪,使不堪重负的梅花重新舒展自己红色的盛装。雪在小火支起的陶炉中缓缓化开,逐渐现出不染纤尘的清水。放入上好的茶叶,茶香袅袅,萦绕心房。飞雪有声,唯落花间为雅;清茶有味,唯以雪烹为醇。品“体己茶”,盖为清欢。
捧一本书,读古典雅致的诗词,我沉醉而不知归路。观一首诗,赏一柄剑,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察一阕词,品一壶酒,大江东去看两代风华。我念,李太白的花间之席,起舞执剑弄影水袖飘飞;我怀,僧志南的桥东之土,杏花胭脂湿,杨柳暖风拂;我感,苏子瞻的野味之宴,乳白色鲜美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如此,才有第一个人道出:“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是,我悟了清欢。
清欢,是人生义理,是佛家至道;是有安宁之心,可赏粗茶淡饭,能品古今文辞;是一种沉下来、慢下来感受生活的风雅之态,是一种不被名利裹挟的智慧之道。它希望人们守一方净土,养一片清净,不为纷杂的事物所侵扰;而欢,则是得到欢愉,更确切地说,通过深度思考,得到境界的升华,这才是清欢。这清欢,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啊!
当身处于熙熙攘攘的人流时,也要想想筝声婉转、墨香弥漫的万卷书房。
当栖息于钢筋水泥的森林时,也要想想那素净的油纸伞,那铺着凹凸不平石板路的小巷。
当遨游于浩瀚无边的题海时,也要想想窗前的一抹新绿,林间的几声鸟鸣。
清欢,这不该丢失的清欢!
清而不苦,因清而欢。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指导教师:严鼎
當苏轼就着白色泡沫的茶,吃着蓼茸蒿笋的午餐,笑盈盈地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晴朗明媚的诗句时,应该想不到,这两个浑然天成、带着意趣与理趣的字——“清欢”,会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哲思、风雅生活的心声。清是沉下心来、不为纷杂的事物所侵扰,欢是通过思考、升华心灵之后获得欢愉。当心中守着一方净土,那么即使人流熙攘也不缺书香浸润,即使身处闹市也如徜徉素净的江南雨巷,即使遨游题海,也会免去焦躁,心气平和,即使岁值寒冬,心里已充盈着灿烂的春天。
原来人间真正有味道的是平淡的快乐,“清而不苦,因清而欢”,这清欢,如李太白花间舞剑,僧志南桥东杏雨,冥冥中蕴含着不被名利裹挟的智慧之道,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安享生活,这不该被丢失的清欢,往往就在身边那一杯茶、一场雨、一卷书中。
【适用文题】青春的感悟;生活有味;诗意人生……(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