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 杨牧原 冯连伟
这是一片充满风情的土地,南望巨龙山,北依祊河,构成了小镇丰腴清秀的山水素颜;这是一片充满神秘历史的土地,王母宫、岐山寺、许由城,无不闪耀着春秋战国时期陶罐铜箭后面的迷蒙与传奇;这是一片充满发展传奇的土地,这方仅有1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养活了10余万原始居民,而且让外来的10余万“打工仔”“外来妹”变成了“居有屋、食有鱼、出有车”的新时代的“新村民”……
一个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何以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化蛹为蝶、凤凰涅槃的历史性蜕变?让我们怀着一颗探究的心,一起走进小镇,走近探沂,试着去解读一下她成功的密码吧……
第一章破局:人才为本
选好“领头羊”
碧波荡漾的祊河流经整个蒙山之阳,是淮河流域沂河水系里最大的支流,其流域面积3379.3平方公里,自源头到汇入沂河全长153公里,是平邑县、费县、临沂城重要的水源。千古小镇探沂就坐落在祊河下游地势平坦、河床宽阔、水流缓慢的冲积平原上。
探沂镇建于唐天宝年间,因其北面是故称小沂河的祊河河滩,故名滩沂,后来在历史长河中因谐音逐渐演化为探沂。
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奋斗征程,祊河之滨的探沂人民,浸染着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吸纳着北方商都的开放思维,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在这片山水依依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美的图腾之歌。
走进今天的小镇,揭秘一个小镇的振兴史,似乎应从探沂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始。
对于镇上的班子成员们来说,常年的乡村工作让他们练就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时刻都能融进百姓千家的群众中去。
然而,几年前,探沂镇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违法占地开采行为不断,私搭乱建成风,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个别村出现了黑势力苗头。
小镇新班子调整后,以镇党委书记黄宗国为班长的新任领导们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最终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村级干部队伍出现了问题,而焦点就在村支部书记身上。
“干部像候鸟,常往城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前些年,乡亲们对村干部形象的真实写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镇党委班子坚持在遵守选举制度的情况下,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寻找“领头羊”。只要他讲政治,有担当,具备致富带富能力,就千方百计动员其回村任职。县粮食局的办公室主任张向阳被动员出任张家庄村支部书记后,发挥自身优势,大刀阔斧搞村改,几年时间内,将一个混乱不堪负债累累的落后村,发展成为有上百家企业的富裕村、文明村。
羊群怎么走全靠头羊带。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村干部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就必须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待遇。
改革前,探沂镇的村支书工资每月不到1000元,而一个在镇板材厂上班的农民工,一天能收入200多元。可是,提高村支书的工资待遇,不是一个小镇的政府能够解决的。于是,他們将这一情况层层反映到上级。2016年,临沂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村支部书记的收入不低于当地老百姓纯收入两倍。这场及时雨无疑给小镇提供了政策依据。不久,经过镇两委会议决定,提高村支部书记的收入,确保每月不低于3000元。同时,镇党委决定,对村干部全面实行履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考核差异化、补贴标准化的 “四化”管理,并建立起“定权责”“定目标”“定格次”的绩效考评机制,每季度对各村进行绩效考核,对排名靠后的村集体和干部,按照一定比例扣除绩效,扣除的部分奖给排名靠前的集体和个人。
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和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迅速扭转了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按时上下班、脱产服务成了每个村干部必须遵守的铁规。通过层层传导的动力和压力,一支作风过硬、砥砺前行的村级干部队伍在小镇逐渐建立起来,一股巨大的“头羊”力量开始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
五年的坚守
在张向阳担任村支书前,张家庄已经乱成一团麻。
由于历史原因,村里打架斗殴、纠纷上访、村妇骂街的事时有发生,一心想改变本村面貌的老书记感觉力不从心。他思来想去,觉得张家村要想发展起来,非把张向阳请回来不可。张向阳虽说是村里走出去的能人,可他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而且还担任一个部门的领导职务,他愿意回来接这个烂摊子吗?
镇党委根据赵伟信的建议,第二天就找张向阳交换了意见,征得粮食部门同意后,让张向阳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
道路通,百业兴。上任伊始,张向阳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拆迁通路,两个厂子正是这项工程的拦路虎,厂子主人因怕拆迁给自己造成大的经济损失,迟迟不肯签字。张向阳分别到他们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讲原则,又讲感情,且把通路与全村2300多口人的福祉联系起来,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见他们心有所动时,张向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争取了最优厚的拆迁补偿政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这样,从这两家厂子开始,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最棘手的拆迁难题在他手中解决了。
张向阳在工作实践中感觉到,要想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一要依靠政策,二要抢抓机遇。此时,探沂镇推出了社区改造这一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可是,让村民拆除他们祖祖辈辈相依为命的祖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能住进窗明几净的小洋楼。张向阳用乡情、亲情、真情和真实的探沂发展大环境去劝说,也没有消除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改造工作一度出现了僵局。
不久,张向阳到镇里开会,听到镇政府成功搬迁崔家沟的先例后深受启发。
崔家沟位于费县西部山区,长期存在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建房难和孩子上学难的“五难”问题。镇上派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也只有不到70%的人愿意搬出来。后来,村里发生了一件事,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观念。
原来,村里一个小伙在外打工,好不容易找了个对象,未来丈母娘提出来要到小伙子家里看看。结果,她们乘车来到小镇,从小镇去往村里时,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险。看到这种情况,丈母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半道停下来,撂下一句话:“等在外面住上楼房我们再来吧。” 说完,领着闺女头也不回地走了。绝望的小伙子回家跟父母大吵了一顿,父母和乡亲们也无语了。在现实面前,大家终于意识到镇里的决策多么正确。此后,镇党委政府利用这个故事,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对崔家沟实施了整体搬迁,他们的成功案例一度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典型和样板,被改编成戏剧搬上银幕。
张向阳借机把这个故事讲给张家庄的父老乡亲们听,社区改造工程很快顺利完成。张向阳也在新一任村级班子改选中高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教育事关民族素质,孩子事关国家的未来。“两板斧”成功砍下之后,张向阳又得到一次好机会,在村里建设一座省级幼儿园。而要想建设这一工程,就要把53户村民的菜园倒出来,这自然触及一大部分人的眼前利益。机会难得,稍纵即逝。张向阳没有犹豫,到这些村民家中一家一家地做工作,讲道理,讲益处。看到张书记为了大家的利益而变得日渐疲惫、身体消瘦,乡亲们被感动了。仅仅五天时间,53家的菜园全部倒出来了,在全镇开了个好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通情达理,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会跟你死磕到底。
建设村文化小广场和四层村委办公楼是社区改造的重要环节,这需要腾出十几亩地。而在规划地域中,有两处木皮厂坚决不拆,两个老板明目张胆地跟村里顶着干。事情僵了很长一段时间,拆迁才进行了一半。
面对这些“硬骨头”,张向阳做事雷厉风行,软硬不吃,不留情面。改革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于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到县里、市里告他,告他贪污,告他受贿,告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告他挪用公款肆意挥霍大吃大喝,而且拿出了很多所谓的“证据”。
面对一摞摞摁着红手印的厚厚的告状材料,上级纪委派来工作调查组,对他的调查从2014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长达五年之久。
在长达五年的调查中,张向阳是很难受的。有时他想,我这是何苦呢,苦心孤诣地为村里谋发展,但就是有人费尽心思地跟你过不去。但当他看到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心里又感到无比宽慰了。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在这种憋屈、苦闷又矛盾的辗转反侧中,1500多个难熬的日子过去了,村子从一个乱麻交织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张向阳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澄清。
張家庄成了全镇成功改造的模板,张向阳更是镇党委政府选拔“领头羊”成功的典范。现在的探沂,每个村子、社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主导产业,国家提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建设方案也在探沂得到落实。
钱要花在刀刃上
为了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国家发出开展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号召,探沂镇通过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等流程,在2019年底将这项重要工作全面完成。
集体资产管理,财务是关键,而从事财务工作的村会计大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和专业培训。因此,镇上决定,从村会计入手进行大的改革。
几年前,探沂镇根据本镇实际,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委托专职会计机构代理村里的会计工作。而后,镇里成立审计办公室,严格审计,村里的会计档案放在镇里统一管理。很多原来的会计,调整为出纳员或者报账员。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实施后,报账员的职责更重,但肩上的担子却轻了很多。农忙季节,两三个月到镇里报一次账也可以。更重要的是,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后,村里的账目受审计、检察院等部门的监督,在账目上有政府把关,这无疑给村会计吃了定心丸。同时,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还有效遏制了村级债务的增长。
对于村里的干部们来说,会计委托代理制就像是“护身符”。这张“护身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村账不公开、财务不清的问题,还真真切切地给了村民一个明白,还了村干部一个清白。
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关键是管住权、管住人。管好农村财务和资产,不但要提高会计的财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包括会计在内的村干部的监督和审计。探沂镇通过成立镇审计办,进一步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工作,通过对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进行审计,以及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防止侵占集体资产,取得了很大成效。
集体资产属于集体,农村财务管理必须大家共同参与监管。财务公开是保证村民参与集体理财的重要形式,探沂镇按照相关规定,要求每个村子的财务每季度必须公开一次,财务往来较多的要每月公开一次,以此确保每家每户都对村里的财务收支一清二楚。
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下,一个村庄的“钱”怎么花就一目了然了。
王富村是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这个距离临沂市区和费县城都是20公里的村子,20世纪90年代还是一穷二白。2000年,支部书记赵炳信抓住临沂商城加工基地转移的机遇,使这个传统的农业村摇身变成了工业村。
从开始的被动招商,到后来的主动出击,王富村充分利用了村子的地理优势。慢慢从吸引小的企业主,到吸引大的投资商,金马集团、大明木业、优优木业等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王富村。几年后,王富社区拥有了140多家成规模的以木业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巨大的产业集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很快,王富社区成了有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外来人口的服务型社区,外来人口超过10000人,是王富村原住人口的三倍,很多外来人口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这里的新居民。与此对等的是,村子的利税每年达3000多万元,村集体也有了上千万的收入。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如何管好这笔钱,如何把这笔钱真正花到村民身上,这可是个大问题。
富起来的王富村,用雄厚资金建设美丽乡村,开始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从2015年开始,王富社区的改造就朝着高起点、宜居、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全面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居民小康楼。对社区住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共规划二层小康住宅楼660栋,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拆除旧房500套,节约土地100亩。投资2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包括办公楼、卫生所、便民服务室、警务室及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共19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王富社区还投资600万元建设了一处5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楼,实现了村里的老年人免费吃住一条龙服务,构建社区居民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景象,养老院水、电、暖、天然气、数字电视、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并配有设施完善的餐厅、浴室、卫生理疗室、老年娱乐活动中心,创造性地在全县率先解决了社区养老问题。在此基础上,王富社区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村中心的娱乐休闲广场、迎宾广场和王府小学门前的文化广场,并高标准绿化、美化18000平方米。
村集体富裕的同时,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从2007年开始,社区每人每两个月可以领到一袋面、一桶油和一袋大米,纯净水和季节性蔬菜也实现了按人头免费领取。物质文明上去了,他们着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提升社区精神文明水平,村里规定,凡獲得“美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称号的家庭,孩子到科技馆学习可享受多项奖励性优惠。为了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社区公墓,投资50余万元建设一处告别大厅,既节省了逝者家庭的丧葬成本,又减少了土地占用。
面对日益迫近的老龄化,为了让每位村民享受保险福利,社区每年发放福利费150万元,70岁以上老人额外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平安保险的费用由村集体承担,每年支付保金约20万元,几乎实现了农村医保全覆盖。同时,天然气、液化气、太阳能已进入王富社区每一户农家。
在镇审计办公室的严格监管下,一笔笔投资都精确地花在了村民身上,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直线上升。
全民参与的乡村治理
柴埠村有一段路一直是村两委的心病,因为这段路凸凹不平,每每从这里走过,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因为路段不长,工程队不愿接。村委会决定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把路修好,但适当给点劳务补偿。
这天一大早,支部书记张德中吃罢早饭急忙向工地赶去。没想到,他人还没到,村民们都带着工具早早地在那儿等着了。年逾古稀的老书记罗宝军也拄着一把镐头,站在人群中。张德中有些惶恐,连忙小跑着赶过去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就不要出工了。”老支书摸了一把胡子说:“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
在新老书记的带动下,路很快就修完了,村干部通知大家到村委会算一下几天以来的报酬,把钱领走。可是,等了一个星期,全村没有一个人来领,因为他们觉得,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不能要报酬。
毕竟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不是年轻时候了,干了几天的活儿,罗宝军感觉有点劳累。他记得20世纪70年代,那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公社组织修水库,他一把洋镐抡起来就是一两个小时,晚上干到蛐蛐也不叫了,鸟儿也不鸣了,一帮小伙子们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柴埠村创业成功的经验也使村班子成员深深懂得,群众路线是成功的法宝,只要党员干部带了头,群众就会紧紧跟后头,万事就不愁。
柴埠村集体年收入超过了400万元,村集体有钱了,就能够更好地带动村里发展。前几年,费县第一栋乡村多层住宅楼、第一栋高层住宅楼都是从这里拔地而起的。
退下来的罗宝军,每天依然关注着村里的发展,依然为新班子出谋划策,奉献余热。对此,张德中深有感触:“党员干部有好的传承、好的作风,群众就会支持拥护,有了群众的支持拥护,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有着悠久历史和神奇传说的柴埠村,全村38名党员紧紧跟随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这是一个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团体。这些年来,柴埠村取得了一个接一个傲人的业绩,这与村党支部多年来始终跟群众紧密相连分不开。几十年来,村里的集体项目需要群众参与,全部都是义务工。40年来,村里没发生过一次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一个上访人员。
对于新村委班子以后的发展,张德中书记说,历史上有一个“萧规曹随”的故事,我们柴埠村,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核心一点,就是紧跟县委、镇委的发展规划,与时俱进,把这个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海归”的抉择
从探沂镇驻地往西南方向行驶十多里,有一片繁华的社区,这就是有名的王官疃社区。这里是巨龙山区延伸出来的小平原和丘陵的结合部。
社区路边几栋新建的小高层楼房显得有些突兀。楼房东面有一片水域,精心打造的水上公园,小桥流水,廊架亭台,相互辉映。
在注礼名家实业集团的办公室楼前,几辆高档轿车有些炫目地停在那里,向路人展示着这个农业集团企业欣欣向荣的气象。因为事先约好,集团总经理戴猛站在楼前,笑容可掬地迎接我们。
这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青年男子,从穿着打扮和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丝毫看不出这会是一个跟土地打交道的乡村人,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带领周围几千户农民创办农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民”,竟然是一位曾在英国留学八年的“海归”。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优秀的“海归”来到小镇,玩起了“土坷垃”?带着这个疑问,他的故事也慢慢展开。
戴猛的父亲戴宝义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临沂做生意的首批沂蒙人,他从销售布匹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当初还是个孩子的戴猛,每天跟父亲早早地赶到市场去开张。他最爱听的就是父亲双手撕裂布匹的“嗤嗤”的清脆声。由此开始,父亲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儿子的商业意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戴猛见识到了一位农民能种植万亩良田的传奇,也认识到了现代化生产工具和智能化生产工艺的优势。戴猛震惊了,他想,当一个这样的农民那才叫爽呢。于是,一个梦想的种子在他心里播下了。
从英国学成归来,戴猛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邀请函,还有来自世界五百强的知名企业。的确,像他这样英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一个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实在是极其简单的事情。
然而,回到王官疃老家,戴猛发现,偌大的村庄空空荡荡,除了几位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他问父亲原因,父亲说:“都出去了,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现在谁还在家里猫着?我们这里山岭薄地,守着家就是守着穷哩。”
巨大的落差让他陷入了深思。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难道就这样荒芜下去?
这时,镇上推出了乡村振兴的“四化”发展新模式,其中的“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规划,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让戴猛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和家乡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配合父亲在故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用自己的学识,把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变成乡村振兴的热土,将小镇打造成一个示范区。
作为一个沂蒙山区的农民,喝着祊河的水从孩提时代到两鬓斑白的戴宝义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至深至纯,他比儿子更希望故乡兴旺发展,更希望这片土地能够实现儿子所描述的农业现代化,于是他欣然同意。
戴猛决定在家乡王官疃创业的消息,不仅让王官疃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议论纷纷,也引起了镇子决策层的关注。于是,镇领导亲自上门,帮助规划项目,协助流转土地。镇上的大力支持和干部的热情服务,让戴猛看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希望和未来,他决定尽快付诸行动。
然而,让人们不可思议的是,戴猛想搞的项目是连老庄户头都不屑一顾的农作物秸秆的加工再利用。
秸秆,在临沂农村称作“秫秸”,就是玉米、高粱、谷子的秆子。过去收完粮食,这些秸秆顶多捡一些精细的,做了牛马的饲料,以前还用作烧火柴,如今连烧火都不用了,剩余的就扔在地头坡外任其腐烂。
然而,戴猛却从这些农业“废料”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在别人的异样眼光中,临沂蔚蓝秸秆新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2015年,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秸秆回收利用的流程生产线。
蔚蓝秸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工艺流程是先对秸秆做预处理,然后经过进料斗把它们投入厌氧发酵罐,在厌氧发酵罐里就能像变魔术一样,把秸秆变成沼气、沼液沼渣三种可被综合利用的资源。沼气给附近的企业提供能源;沼液除了可以用作果园滴灌肥料外,还是加工叶面肥的重要原料,其肥力是普通化学合成肥料的10多倍,极易被植被吸收;而沼渣,可以直接制作成有机肥,销往市场。
秸秆沼气化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改善。戴猛变废为宝,从庄稼废料里开辟出一个前景无限的产业,也让大家对这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刮目相看了。
就在这时,探沂镇全面展开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镇上开启了农业发展的新时代。小试牛刀的戴猛,真正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2018年,山东注礼名家实业集团在镇上的王官疃社区成立,戴猛出任集团总经理。他的目标是培养符合鲁中山区环境的“农场主”,即以三十亩土地为一个单位,土地以承包的方式跟社区签订合同书,经营的农民注册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每一个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农业公司加盟到注礼名家集团公司里来,成为合作关系的发展共同体。集团以赊销的方式提供化肥、种子等一切耕种需要的材料,进行统一化种植和管理,土地产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由集团负责进行统一销售,以品牌化经营的模式,對接像“盒马鲜生”这样的现代销售大平台。
整个过程,是集团公司带动农业公司和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带动农户,形成从种植到最终完成销售服务的闭环式的经营链状结构,参与者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大家共同打造注礼名家这块共享的农业品牌。
站在建设中的树番茄种植大棚前,我们对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物种产生了兴趣。戴猛介绍说,这种作物长成后高度超过3米,一棵树番茄可以同时挂果500多个。这种蔬菜蛋白质含量高达20%,矿物质达数十种之多且含量高。
看到我们好奇的表情,戴猛豪迈地描绘出公司的前景:这个大棚建成后,平时的管理全凭电脑控制。而采用完全绿色种植的蔬菜,其品质远远优于传统化种植的,上市后立刻进入大型生鲜销售平台,其价格也比市场价格高出一两毛钱,而且不愁销路。这个大棚样板建成后,再将其种植的方法复制给所有合作的农业开发公司,那么将来可以走出集团统管、分散种植、四面开花的新路子,优质的产品也很快会走出沂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提拔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担当、敢作为的村子“领头羊”;以村庄财政改革为引导,走专业化的对外招聘、集中管理的路子,严格规章制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以全民参与自治为基础,打造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模式;以优秀人才引进为主推,提供一系列制度、财力和情感支持,力求融入现代科技的洪流……
探沂镇通过积极的探索创新,迈出了乡村振兴破局的第一步。然而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复制。那么,下一步的路该怎样走呢?
第二章突围:产业兴旺
落后与衰败
改革开放以来,华夏大地不断迸发出令世界震惊的活力。政策的适时调整,带来了四十多年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机遇。而每一次对机遇的准确把握,对于区域发展都是一次飞跃式的升华,这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探沂镇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了经济的辉煌,成为沂蒙经济重镇,也曾在90年代失去了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致使苦心孤诣创造的辉煌,顷刻间灰飞烟灭了。
20世纪80年代初,探沂镇的乡镇企业在一座小煤窑的基础上开始发力了。
那个年代,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新兴的经济业态还处在萌芽期。在全国乡村级的发展进程里,工业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的。
不服输的探沂人白手起家,靠着智慧和耐力,在有限的财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发展。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到了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其总量在沂蒙山区居于前列。到1992年底,探沂已经有了11家颇具规模的特色企业:棉织厂、陶瓷厂、面粉厂、白瓷厂、水泥厂等。这些厂子,集中了那个年代探沂镇的一批“乡村能人”,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带领探沂的老少爷们儿走出黄土地,开始向工业这个陌生的领域探索前行,他们开始了最初的市场开拓。他们当中有八位优秀代表,被探沂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探沂工业的“八大金刚”。如白瓷厂的徐长泰、棉织厂的赵贵祥、水泥厂的何旺生、陶瓷厂的吕宝瑞、面粉厂的王进山等。他们展示着一个镇子的奋斗,张扬着一个镇子的实力。在八百里沂蒙山,探沂镇成为那个时代的领跑者。于是,镇子成名了,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可以说,那时候,探沂名扬沂蒙、名冠齐鲁了。
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来自中国南方的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市场开始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原本按部就班的乡镇企业,由于机制不够灵活,管理理念落后,竞争意识极度淡化,甚至压根就没有市场观念,在民营经济这个新事物到来的时候,立刻面临不小的挑战。
1993年3月8日,国务院对当前的经济工作做出批示,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围绕把企业推向市场这一中心环节,加快企业改革,国家总的方针是抓大放小。
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的探沂工业,在红红火火地发展了十年之后,却在改制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落伍了。镇上对所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资产清理时大吃一惊:超过70%以上的企业明亏或暗亏,资产负债率超80%。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探沂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次惨败,使探沂的工业发展整整停滞了十年。直到2002年,才有了经济复苏的迹象。
与机遇失之交臂的探沂,痛定思痛,卧薪尝胆,静静地等待新的机遇来临,也开始了积攒和拼搏的厚积薄发之路。
椴木中的新生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王化文,是探沂镇这段经历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从那段艰难岁月熬过来的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探沂离临沂较近,1992年,王化文离开了三尺讲台,迅速融入商海,入职费县土产公司,担任采购负责人。不久,因突出的表现和骄人的成绩,他被任命为土产公司下属板材厂的负责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板材市场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临沂周边的市场对于板材也有了更大的需求。下海第二年,王化文抢抓机遇,联合几个合伙人成立了费县第一家胶合板厂——费县华鑫木业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非常艰难,当时整个临沂地区的木业发展都还处在起步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比如,最好的胶合板专用胶是一种防潮、耐水煮、耐气候特性的酚醛胶,可经受室内外的风吹雨打。然而,这种胶需要到几百里以外的微山湖区鱼台县去排号采购,来回需要两三天。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王化文每天都吃方便面。由于长期单调的饮食,致使他得了一种“方便面病”,只要看到或者听到“方便面”三个字,就会不由自主地吐酸水。
企业做板材的材料以杨木为主,为了找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王化文骑着辆大金鹿自行车,跑到费县、平邑、沂南的各个村子寻找木材。随着板材企业日益增多,杨木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林场老板坐地起价,致使很多厂子无利可图而关门。
1995年冬天的一天,王化文到济南出差,在旅社里,遇到一个围着被子还冻得直打哆嗦的人。王化文热情主动打招呼,那人也只是软弱无力地哼了一声。察觉出对方生病的情况后,王化文连忙去帮他买了药,等他服药后,又帮他盖上被子捂汗。那人情况好转后,他又到饭店买了几个菜,搞來一瓶酒,两人盘腿坐在大铺上,边吃边聊,竟越谈越投机。谈到伤心处,那个大男人竟哽咽着哭了。原来,此人叫刘忠民,来自东北黑龙江的七台河,连续的经营失败让他血本无归。
饥时帮一口,胜过饱时帮一斗。素昧平生的刘忠民被王化文的真诚彻底感动了。当他听说对方正在为生产所用的木材发愁时,连忙说道,为什么非要用杨木呢?东北的椴木应该更好。而且他自己就是搞木器厂的,不用本钱他就可以帮忙把木材发到山东来,下次发货后再将上次货款结清。
一次奇缘化解了王化文眼前的危机,也让他迅速走出了困境。他成了探沂第一个改杨木为椴木进行胶合板生产的探路人。
相比杨木胶合板,椴木胶合板用钉子、螺钉及胶水固定后性能更好,经砂磨、染色及抛光能获得平滑的表面。而且干燥快速,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耐气候性和耐久性,形变率较低,老化程度低,材质具有更加优良的稳定性。
相比较其他材料的胶合板,椴木胶合板是更为环保的材料。随着媒体曝光的一些家庭因装修或者所购家具产生有害气体引发疾病伤害的新闻越来越多,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椴木胶合板也越来越成为市场追捧的材料。
应当说,王化文是探沂21世纪初老一代企业家的典型代表,是那个年代探沂人从衰败中不断探索新生与发展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的探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落后了,集体产业向民营经济转变的文章,他们没有作好,故步尘封向现代化经营转变的文章,他们也没有作好。因此,在20世纪末,他们和探沂一起走向了衰落。但是,可敬的探沂人没有放弃,没有倒下,靠着不服输的精气神儿与敢拼敢闯的拼搏劲儿,逐步开始在21世纪初找到了方向,硬是从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一切都表明,那个先行一步的探沂回来了,那些充满干劲儿的探沂人也回来了。
小镇从此开始了涅槃。
“跑市场”的先行者
在探沂数以万计的农村青年里,王炳运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乡村能人吕宝瑞。吕宝瑞是有眼光的人,他管理的探沂镇瑞昊机械有限公司,要从高考落榜生中,择优招聘一批员工,以改变员工的知识结构。在招聘简章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一经录取成为瑞昊公司的员工,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后,择优作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即可为员工办理劳资手续,员工就成为有养老保险的人,享受跟城市里职工一样的劳资待遇。
农村青年王炳运第一时间赶到瑞昊机械公司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他幸运地成为瑞昊公司的新员工。
成立于1989年的瑞昊公司,在吕宝瑞的带领下已经发展了七个年头。吕宝瑞是伴随着探沂乃至费县工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是一位费县工业的“世家子弟”。有着丰富企业经营经验的吕宝瑞,长时间投身企业建设实践和走南闯北的经历提升了他的思想观念,培养了他超前的眼光。吕宝瑞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他把注重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创办“百年企业”目标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吕宝瑞看来,这些名落孙山的农村青年就是准大学生,是可塑的材料。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吕宝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为这些农村户口的人办理劳资关系,缴纳养老保险,使他们享受到正式职工的待遇,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知识改变命运,也改变着企业,落榜生王炳运幸运地进入瑞昊公司后,珍惜机会,发愤图强,很快脱颖而出,担任公司市场部的部长。很快,他就为瑞昊公司创建了新型销售体系。
作为市场部的部长,王炳运要主持培训活动。可是时间一长,他发现授课人的讲解非常不正规,他们大多没有专业学习营销的经历,只是单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授课。再就是老业务员们的经验缺乏可供借鉴的共性,存在着很多个人知识层面的限制。最后一点,授课人员平均年龄比较大,很多观点已经落伍,不能被年轻人所接受。他决定聘请专业人员来做老师。
王炳运当即给吕宝瑞写了一份报告,阐述了请专业人士做营销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报告得到吕宝瑞的肯定和支持,从省城策划机构请来的专家,针对瑞昊机械企业的特点,做了一整套企业策划案,使得企业形象焕然一新。从此,以打造正规专业化营销团队为开端,瑞昊逐步开始改造自己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向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今天,瑞昊机械开发研制的数控无卡旋切机,经过公司技术团队一次次研发试验,所旋切的单板板厚均匀、平整,同时厚度调整可控,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达到了国际水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崛起中的隐患
进入21世纪,古城临沂也走过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已经稳稳地巩固了“北方商都”的坚实地位,城市建设开始向规范化、高标准方向迈进。原来在临沂市区的生产型企业,随着临沂市区的全新规划,需要整体往外迁出。距离临沂城西不足20公里的探沂镇,可是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之地,于是一个新的机遇不期而至。
200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探沂镇王富村党支部书记赵炳信坐在村委会陈旧的办公室里,查看刚刚统计完的秋收粮食产量的数据,一个板材生产商主动找上门来,说要在村里为自己企业选一块地方。
一番交流后,赵炳信敏锐地意识到机遇来了。
王富村把握了时代给予的机遇,从此开始积极地招商引资。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了王富村,这个原本冷冷清清的村落,逐步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加工基地。
王富村的行动自然也引来其他村庄效仿。
占尽了天时地利的探沂镇从王富村看到了重大发展契机,开始通过土地出让引进生产企业。那时候,为了支持企业转型落地,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探沂镇政府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主动出击。很快,全镇交通便利的乡村大都开始通过招商从原始的土地上走出来,踏上了工业发展的道路。
从2000年开始,随着探沂木业企业逐年增多,本地的一些“能人”也把目光纷纷投向了木业发展领域,木皮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仅仅几年时间,就超过了1000家,形成了小狗抱团打天下的格局。
木皮作为一种表面装饰材料,无论是天然木皮还是染色木皮,应用范围都非常广泛,薄木皮用于贴面板、纸皮和无纺布皮的生产;厚皮用于家具制作、木皮拼花、复合地板贴面。
探沂的木皮产业发展历史不过十数年,但其发展之迅速,就连探沂人自己也感到匪夷所思。短短的时间内,在探沂的大多数村庄,木皮生产厂纷纷涌现。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7年的十几年间,探沂的木皮厂家就超3000家。
56岁的王义坤是探沂镇上的一个村民,2005年,他进入王富村一家木皮厂工作,至今已有17年。整整17年,王义坤见证了落后的探沂人顽强奋斗的历程,也看到原本一穷二白的探沂人腰包开始慢慢鼓了起来,小镇人开始变得有钱了。
但是,在56岁的王义坤老人略显浑浊的眼神中,透过那些历经沧桑留下来的痕迹,我们看到了和他一样的探沂人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痛苦。木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给镇子和村庄里的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厚的经济收入,但一个个不断扩大的厂房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烟囱,让小镇上空烟雾缭绕、污染严重,给镇子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病痛的折磨。
这些年,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得病,有一些还是绝症,这些病以前在镇子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肺癌,一个陌生的词汇在镇子成为热词,继而胃癌、肠癌粉墨登场,人们把挣来的钱交给医院……2014年以后,许多报道中的连片雾霾的源头名单里,也有了探沂的名字。
据统计,探沂木业发展过去十几年里,在探沂土地上天天冒着煤烟的烟囱超过3000根。可以想象得到,3000多根烟囱一起冒黑烟,瞬间,浓浓的烟雾就覆盖了小镇的天空,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场景啊。于是,富起来的小镇人开始抱怨,开始怀念以前的蓝天白云。
污染,是探沂在产业发展中遭遇瓶颈的一种外部表现,透过这些外部表现,我们看到,实际上,一直以来,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突出问题始终制约着镇子的木业发展,一些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虽占据集群优势,但存在着布局分散的问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再加上近年来环保约束趋紧,县外市场竞争力加大,探沂镇木业发展龙头效益不明显、核心竞争力缺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问题总是随着发展而出现,是在雾霾下数票子,还是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的呼吸?小镇人开始了叩问:怎么办?
浴火重生
2018年夏天,对于正阳木皮厂老板王阳来说,酷热又漫长,压抑又沉闷。因为他发现,突然之间镇上的木材厂变得门可罗雀,很多厂家和他一样,几乎到了破产的绝境。
在王阳忧愁的目光中,一辆小车在门口停了下来,爱人从镇上开会回来了,她还帶来了一个让王阳更崩溃的消息,镇政府决定,要对全镇的企业进行整顿重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整顿?重组?自己的厂子被别人兼并,重新去跟着人家打工?那自己这十几年的心血不就付诸东流了吗!年届不惑的王阳感到自己从盛夏的火热中,一下子掉进了冰窖子,后背上冒出了丝丝凉气。
困境中的王阳在矛盾与煎熬中度过了大半个夏天。看到日渐消瘦的丈夫,王阳的爱人开导他说:“与其这样半死不活地死撑,还不如接受政府的新举措。咱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政府看到的是整个镇子3000多家板厂的税收和十几万人的饭碗,如果大家都没有污染,日子都好过,政府何必断臂求生?”
这个关乎整个镇子未来发展的决定,迅速波及全镇的每一个角落。一时间,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被这场巨大的风浪卷了进来。在探沂,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沂蒙山人终于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园,就可以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他们对探沂的木皮厂是充满了感情的。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辉煌一时、给了十几万人饭碗的木业厂,有一天会纷纷关停、重组。
听说厂子要关停,打工多年的老农民王义坤第一个站出来质疑,除了木皮厂,像他这样年纪大又没有文化的人还能去哪儿就业?他们未来的饭碗谁来解决?王义坤听老板娘说国家在“去产能”,实行新旧动能转换,但他还是一头雾水,他不明白这个“产能”跟他打工挣钱有什么关系,可他知道人不吃饭不行,虽然他自己也不愿意呼吸那些带有刺鼻气味的空气。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的深层次原因,镇领导们最清楚。近年来,新一轮政策环境的变动给探沂镇木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实施环保利剑行动,以红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现有小厂的高昂治污成本使得原有模式难以为继,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各地打响,在这场战役中,不少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或被亮“黄牌”整治提升,或被亮“红牌”彻底关停,不仅仅是探沂,全国木业企业都迎来了一次产业的关停并转潮。因为这些整体层次低、厂区混乱不堪的企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触碰到了国家环保的底线。因此,这3000多家企业要么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要么故步自封被时代淘汰。
可是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的就业人员,在新形势下要何去何从?
2018年2月,山东省发布《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全面展开培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动能,改造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和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旧动能。省里发下了这张严肃的考题,作为“答卷人”,探沂镇的决策层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浴火重生。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做出这个决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3000多家企业,分散在全镇的各个村庄里,10多万名从业者,后面牵扯着的是更多的家庭,是几十万人的生计问题。这个大动作一旦实施,是否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如果出现了不可掌控的局面,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决策者和众多专家教授,一次次地调研、考察,一次次地走进企业和从业者的家中,谨慎地做着一个个判断和决定。
建立合理的机制,把大量木皮企业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甚至联合开发新产品;借你之长,补我之短,以我之长,补你之短,最终携手共同进步——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板材企业可以在多方面实现高效的互动与合作,克服内部规模等方面的劣势,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激烈的洗牌“浩劫”之中存活并谋求发展。所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抱团将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
于是,在2018年,借助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镇里适时提出了“工业园区化”的发展战略。毅然决然采取大行动,淘汰旧存的产能低、污染大的产业发展模式,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多种方式,把几千家小型木皮企业进行重组,最终组合成三个规模、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达到一流木业企业标准的大型木业企业集群,最终形成了木业发展新业态。这样一来,原本淘汰的小厂组团进园区,一步迈入新的发展格局。
镇子能够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还有一个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早在2015年,就在镇子工业园建成了临沂市阳光热力有限公司。
板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热能,这是木皮加工最重要的一道工艺,没有热能,板材就无法生产。不管厂子规模多大,都需要制造热能。过去十几年都是各自配备锅炉,燃煤取热,十几年来,探沂的土地上竖起来3000多根烟囱。板厂转型,热能先行!
决策者们用超前的眼光建立的阳光热力,彻底解决了以探沂为中心的临沂西部城区居民用热及板材企业用热的难题,3000多台锅炉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得到彻底解决。一座热电厂,促进了探沂板材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探沂木业特色镇子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加快镇子向城市化迈进的步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就这样,在探沂的天空矗立的3000多根烟囱,被阳光热力公司的一根烟囱取代了!1=3000,这个公式本身就充满了传奇。
第三章崛起:探沂创造
小镇大世界
从制造到创造只有一字之差,却历经千辛万苦,走过漫漫长途。
制造是一个生产过程,将原材料加工成器物就是制造。创造是一个开发过程,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在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假如说制造是一个地方兴盛的开始,那么创造就是一个地域崛起的标志。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一个沂蒙山人,开启了中国木业品牌走出国门并畅销美国的先河。
1994年,探沂镇的宋刚抱着“换一种活法”的想法,放弃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投身于“下海”的创业洪流。经过十年打拼,他注册成立了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山东安信木业有限公司,同时在“提前占领探沂,就是占领沂蒙齐鲁乃至全国木业的制高点”的理念驱动下,他把在临沂市区十年打拼的家底全部搬到了探沂。
在公司成立之初,宋刚针对当时临沂木业产业普遍档次较低的状况,确立了“产品高端化、设备先进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員工专业化”的战略发展思路,他的眼光一开始就投向了海外市场,而他锁定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大洋彼岸的美国。
然而,他从有关部门得知,美国人喜欢使用实木板材,对域外的胶合板非常排斥。对于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宋刚心里没有底。
他从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在美国丢失了银行卡进行补卡,需要交10美金的手续费。但如果重新办一张卡,然后把原来的卡上的钱转到这个新卡却不收任何费用。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定会选择重新办一张新卡,而美国人却会选择掏10美金去补卡。
通过这个故事,宋刚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的思维是曲线的,是变通的;而美国人的思维是直线的,不变通的。宋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美国人在购买木板材的事情上首先学会变通。这,谈何容易?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就是作为一个沂蒙山汉子的宋刚的性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得到美国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宋刚首先委托一家权威调查公司,对美国的家具和板材市场做了一个详细的市场调查。他不但要了解美国人习以为常的消费需求、用料标准,还要了解美国人的风俗和习惯。
市场调查完之后,他把量身定做的产品样品发往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紧接着,他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客户不但可以免费使用他们的板材,还可得到促销的奖励。
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方式对路,市场一旦打开,就像给奔腾的河水打开了坚固的闸门,很快,坚固、环保、便宜的安信胶合板在美国市场上风生水起。
有了良好的开局,宋刚趁热打铁,于2006年在美国注册了“狸猫”商标。为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实现板材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他又创立了“临沂柏恩地板制造有限公司”。
柏恩地板拥有国内最先进,也是临沂第一条表面经过紫外线处理保护的板材UV流水线。投产仅一年时间,该公司就以其优质的产品质量、鲜艳的色泽、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在美国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美国市场中知名的中国品牌。短短三年时间内,安信木业取得了名列临沂市木业出口前3名、跻身全市出口创汇企业前30名的良好业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当宋刚大刀阔斧地开拓欧美市场时,这年年底,美国胶合板产业协会和参议员Ron Wyden致信美国政府,称来自中国的进口胶合板损害了美国胶合板产业的利益。2007年2月28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Max Baucus致信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要求其针对进口木地板和胶合板发起332调查。
332条款,又称常规性事实调查条款,是指美国1930年关税法中的第332条。该条规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可向美国总统、众议院、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或美国贸易代表(USTR)等机构要求对任何涉及关税和贸易的事件,特别是美国与他国产业竞争态势,进行“常规性事实调查”并出具报告。332条款调查经常成为美国未来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先兆”。
如果因为此次332调查报告,导致美国对中国地板出口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则很可能使中国地板企业对美出口遭到致命打击,这对整个中国木业产业将会是巨大的伤害,中国在美国开创的市场将很有可能全部丢失!
探沂镇安信木业首当其冲,成了第一家美国反倾销的中国木业公司。
2007年10月3日,ITC针对中国的332条款调查听证会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际贸易大楼举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联合安信木业等35家中国地板企业参加了听证会,积极应诉。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吴盛富主任对宋刚说,面对此类调查,我们既不能慌乱,更不能无动于衷,而是应该充分利用332调查的程序权利,积极地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有利信息,争取让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的报告,从而避免美国政府借此发起对中国行业不利的贸易政策。
在本次长达两年的332调查过程中,宋刚在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的帮助下,积极应对调查、参加调查听证会,并准备了大量材料提交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发出了中国的正义之声。最终,这场跨国贸易官司以我方胜利而告终。这场官司不但让沂蒙人更加扬眉吐气,更显示了中国创造、中国力量!
小镇“大数据”
对于赖英明来说,2017年秋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因为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天,蔡西杰董事长代表泰森集团向他宣布,任命他为刚成立的泰森日盛大数据管理中心的主任,而这个中心位于距离广州千里之遥的一个沂蒙小镇——探沂。之所以把公司建在这里,是因为探沂镇是国家火炬木基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赖英明从未到过山东,更别说沂蒙山区了。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山东是孔孟之乡,是个出文人的地方,除此之外,就是“煎饼卷大葱”,剩下的就是空白了。探沂,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地名,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赖英明一下子纠结了,他站在那里不置可否。蔡总温和地告诉他,之所以選择他挑起这个有着顶尖级设备的国内一流的大数据中心,是因为集团相信他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这也是他职场生涯中的一次挑战。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一个组织的核心,就是大数据中心。现代企业的运营就像一个复杂的机器,需要客户、人力、财务、开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不同环节,供应链如何相互协调工作,如何让各个部门的协调更加高效,这就需要用数据说话,而大数据的信息化系统就是企业所有部门设计的载体和纽带,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今天,作为国内经营自成闭环、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全屋家居定制企业之一,泰森日盛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掌舵人,将是一个多么诱人的职位。
在认真权衡后,赖英明服从了公司的决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方。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赖英明带领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了整个集团指挥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标准机房以及多个智能模块化机房的建设和应用。如今,已经运行的带有嵌入式传感器的智能连接对象可帮助公司随时了解正在进行的整个集团的产、供、销、施工的运行情况和场景监控,真正开启了泰森日盛的大数据时代。
事业的顺利发展调动了赖英明内在的巨大潜力,伟大的沂蒙精神使他恋上了这块红色的土地,在一个难得的休息日,赖英明爬上蒙山之顶,深深地呼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扶着根植于岩土之中的松树,喃喃地说:“我要像你一样,在这里扎根!”
裂变的力量
从开始就注重人才机制创新的瑞昊机械,把“企业发展的秘诀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在于人才”这一理念贯彻始终,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瑞昊机械始终把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这也是瑞昊成功的法宝。
了解瑞昊机械的人都知道,它是探沂工业的坐标,是小镇工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它伴随探沂工业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年。
瑞昊机械在改革开放后沂蒙山区第一代乡镇企业的创业者、探沂镇乡镇企业“八大金刚”之一的吕宝瑞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他们是幸运的,没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相反,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一家规模化企业,具有了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很高的抗风险能力。2017年,瑞昊赶上了探沂新一届政府的发展规划,于是他们抓住这个向更加高精尖企业迈进的机遇,在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伴随着探沂的发展阔步向前,成为探沂木业产业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
瑞昊机械是木业产业的上游产业,吕宝瑞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有许多次,在研究创新中做成的新机械,因为某一个技术问题不达标,就砸掉卖废铁,造了砸,砸了再造,一次次创新,一次次提升。
机械原本就是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提高产能而发明的。之前的木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一台设备需要几个人操作。瑞昊人就成立了科研攻关团队,对每一个细节都开展细致研究,最后制造出一个人就能玩转的机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些年,瑞昊机械不仅为当地的木材厂供应优质设备,还大量出口,目前已有3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在经营过程中,吕宝瑞注重培养服务人员,卖出去的机械一跟到底,教会并跟进合作的企业,让他们能够放心使用和生产。
探沂有一个村子,木业企业多,一年不到就订购了200多台数控无卡旋切机,这是瑞昊机械经过多次实验失败最终研制成功的新一代产品。为了更好地跟进服务,让企业不会因机械故障影响到生产,营销部就专门在那个村子建立了服务中心,机械有故障随叫随到,把服务做到合作企业的家门口。
随着产业的发展,吕宝瑞意识到,只有产业升级和优化配置,才能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做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机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中,他把目光投向了研发电动叉车这个领域,因为这个产品需求量大,前景广阔。经过努力,瑞昊机械投产的铁酸锂电池三吨电动叉车,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波谲云诡的市场,吕宝瑞秉持着“不怕千门通,就怕一门精”的发展理念,在机械这个领域专注地深挖和发展下去。
如今的瑞昊机械不仅完成了产品的而升级换代,企业自身也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年轻的吕中政接过了吕宝瑞的接力棒,沿着新时期的新目标开始冲刺。
根植于探沂木业产业发展的瑞昊机械,以服务木业发展作为企业的定位,以木业机械作为发展的核心,在探沂发展木业特色镇子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对木业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木业上游不是种树,树木仅仅是木业这个庞大产业的原材料。一个成熟的产业,必须是一个完美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拉得越长,所创造的价值和利润就会越多。探沂是全国著名的木业特色小镇,木业的崛起不仅催生了木业机械的崛起,同时崛起的还有另一个木业上游产业:黏合剂。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木业的上游,在黏合剂这个重要的领域内,去认识一位为小镇的木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型的企业家吧。
田高文吃完药,揉着依然疼痛的残指,看着桌子上的文件。
这是一个让他感到非常振奋的消息。在小镇“工业园区化”的规划下,探沂镇根据产品类型分成了三大园区:一是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投资约20亿元,占地1000余亩,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5亿元,税收1亿元;二是黏合剂化工产业园,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三是木业产业园智能家具集聚区,投资20亿元,占地600亩,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税收1.2亿元。
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山东联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在胶合剂领域探索了几十年的田高文,知道这个规划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田高文的两只手,因为前段时间到菏泽出差时碰到了一次火灾事故,他见义勇为扑上去抢救,已经被烧成重度伤残。
那次火灾是他去菏泽化工厂出差时正好碰上的,他本来是受邀去为同行做一次专业技术鉴定。他们几位专家在会议室里为一些数据做严格校对时,窗外腾起了滚滚黑烟,接着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火警!多年跟化工打交道的田高文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连忙丢下手里的稿子,脫门而出。外面的场面令人惊骇,几乎就是瞬息之间,烟火弥漫,浓烟四起,化工原料燃烧冒出的黑烟,像地狱的魔鬼一般令人感到恐怖,间歇性的崩裂声更让人胆战心惊,厂区里的人呼喊着奔逃,场面一片混乱。
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田高文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投入救火中去。
有一名工人从车间里跑出来,身上被火点燃了,他翻滚着,发出撕心裂肺的求救声。他的出现把众人吓傻了。现场的田高文没有丝毫慌张,他知道这样的火是不能用水去灭的,他立马脱下外套,在边上一个大水缸里把外套浸湿,然后迅速迎上去,把外套一下子捂在了那个人身上。火还在燃烧,他的双手一下子就被火淹没了。
一个生命获救了。
事后,很多朋友埋怨田高文,你是一名专家,你去那里是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的,火灾有专业的消防人员,你又何必冒险扑上去呢?
田高文对此总会微微一笑,一笑置之。作为从小在沂蒙山区长大的人,遇到危难置之不理不是他的做人原则。作为一名专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生的灾难,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水火不留情。田高文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
沂蒙汉子田高文走上化工这条道路,与他另一次助人有关。
那时候,田高文不到三十岁,还没有进入化工领域。有一次,他开着一辆面包车去济南办事,刚从济南的南部山区转到英雄山路上,前面出了车祸,把他的车挡住了。他下车过去看看情况。地上躺着一位年近花甲的男子,看情形是被车撞了,肇事车辆已经跑了。受伤的男子很痛苦,身下有血迹,但是一边的人都在指手画脚,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助。
田高文没有过多思考,因为躺在地上的那个人在不停地流血,他不能再犹豫了,于是他毅然跑过去,把那个受伤的男子抱进自己的车里,送去了医院。
那个人得救了,后来跟田高文结成了忘年交。那时田高文才知道,那个人是山东省化工领域的一位领导,也是一名技术权威。在他的帮助下,田高文一步步走进了化工领域,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成了化工领域一位优秀的专家和实业家。
由田高文担任总经理,落户探沂化工园区的山东联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临沂市木业协会甲醛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由临沂市内35家骨干甲醛生产企业参股组成,退城入园搬迁至探沂化工园区成立的一家新公司,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指导,对临沂市甲醛企业进行整合,淘汰小而分散的甲醛装置,采用新技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对专业不熟的人也知道,甲醛是一种有伤害性的化学物质,近年媒体上经常报道出因装修或者家具甲醛超标致使消费者得病的案例。
但是,就是这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在板材领域却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可以说,在现有的工艺条件下,甲醛是板材产业最为广泛运用的黏合剂,没有甲醛就没有板材。
甲醛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是制造合成树脂、油漆、塑料以及人造纤维的原料,是人造板工业制造脲醛树脂胶、三聚氰胺树脂胶和酚醛树脂胶的重要原料。目前,世界各国生产人造板(包括胶合板、大芯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主要使用脲醛树脂胶为胶黏剂,脲醛树脂胶是以甲醛和尿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和缩聚反应而制成的胶黏剂。
作为临沂市甲醛产业的龙头企业,联亿新能源公司在探沂“工业园区化”战略实施后进入探沂化工园区,这是探沂践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举措。木业化工的甲醛产业,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对产品实现技术升级改造,致使危害人身安全的甲醛含量居高不下,进入园区的联亿新能源公司借助园区对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生产的是符合环保要求的最新产品。
首先,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在探沂打造产业发展服务核心区,加快北方木都项目建设,围绕“建设买全球卖全球的木材全产业链交易平台”的新时期,以木业发展所需要的化工材料如黏合剂、油漆等为主,按照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标准进行建设的探沂西南化工园区,对于探沂构建木业全产业链核心目标至关重要,是探沂“工业园区化”的三大园区之一。这一新园区的建设,对于木业产业配套的木业化工走向全新的时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联亿新能源公司抓住机会从市区迁入园区的重要原因。
其次,联亿新能源公司的入园,可以极大促进同装饰人造板产业的衔接,提高了探沂乃至整个临沂地区木业板材业的竞争力。这一切都是小镇筑巢引凤的结果,小镇书记黄宗国和镇长戚万军的观点是:要想引来金凤凰,必须栽下梧桐树。为此,他们绞尽脑汁地为企业夯实入驻的硬件和软件。
随着联亿新能源公司入园,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更加顺畅,可以更快更好地利用政策,建设多条高科技循环产业链,使新型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为目标,将逐步建立起以甲醛生产为基础,以UFC和树脂胶为支撑,以高端塑料、高端定制家具和智慧物流为龙头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建设面积3.05平方公里的探沂镇黏合剂化工产业园,分为甲醛产业、胶黏剂产业、附属产品及其他林产化学品等四大产业版块。以临沂甲醛产业的会长级企业联亿新能源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近期重点发展甲醛,远期重点发展无醛环保胶、甲醛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及其他林产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业链,完成木业产业的全闭环产业链发展体系。
田高文和他的管理团队对于企业入园后的发展,做了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他认为,产品有生命周期,产业也有生命周期。据有关权威部门的时间表,到2025年,我国现有的城市公交车将会全部淘汰,采用氢新能源的汽车将会取代旧的城市公交车。他说,一公斤液态氢燃料,将会给汽车续航1200公里,这将大大减少空气污染排放,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未来,全国氢能源将会有两万亿吨的市场需求量,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蛋糕!节能环保,可持续的新能源必将让天空更蓝,我们青山绿水的城市和乡村必将惠及我们的后世子孙。
联亿新能源公司的氢能源项目,已经在探沂黏合剂化工产业园正式启动。
面对木业产业的两大配套产业——木业机械和木业化工,探沂镇可谓未雨绸缪,完成化工园区的布局后,他们迅速提升小镇的木业机械。通过依托瑞昊机械等龙头木业机械制造企业,瞄准木业装备制造,形成木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这样,一个木业小镇的功能就彻底健全了。
第四章探索:绿水青山
他们的选择
杜中秋,出生在沂蒙山区的画家、企业家。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最依赖的女朋友和他分道扬镳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杜中秋都是郁闷的。很多朋友跟他说,他这种直来直去的艺术家性格,是不适合创业的,市场波谲云诡、暗流涌动,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怎么可能在商场立马横刀?
杜中秋很绝望,内心的苦恼无法排遣,他决定找个地方静一下,也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自主创业。
他想找个地方去画画来转移自己的情绪,一来把自己在大都市扔下的画笔拿起来,二来也可以利用画画的时间,做一次全面的放松和深刻的反思。
2002年秋天的一天,杜中秋背着画架子,来到了探沂镇西南这片叫岐山的山岭,决定在这里“闭关”。
岐山,鲁南地区一处战略要道。
岐山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落,房子是清一色的青石砌成的,错落地沿着山坡而建。村子里有一些老柿子树,遮盖起浓浓的树荫,只有一条路通往外界,蜿蜒崎岖,在高高低低的山岭之间延伸出去。村子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岭,轻烟在村前的山腰浮着,笼着满山的松树林。
几个老人在一片柿子树下坐着闲聊,几个孩子跑来跑去。家鸡在悠闲地寻觅着食物,根本不管有没有人走近它们。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一副悠闲的样子。这就是乡村的景观。
看到来了一个陌生人,而且是一个背着画架的奇怪的陌生人,几个老人惊奇地抬起头,孩子们不再嬉闹,扶着树干,怯生生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
杜中秋走上前去,对老人们说,他是个画画的,来这里写生。他怕说写生人家听不懂,把画架伸开,飞快地对着村前的山画了一个速写,然后说:“就是干这个的。”
几个老人笑了,张开掉了牙齿的嘴巴,一个老奶奶说:“咱这里经常来你们这些画画的,去年就来了不少。
杜中秋笑了,跟这些一辈子在大山里的老人们一起,一说话就感到神清气爽。他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我要在这个村里住些日子,要租间房子。”杜中秋不知道这個小小的村庄有没有出租房屋的先例,按说他一个陌生人,突然间提出要租房住,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多少都会有些提防。他只是想问一下,如果被拒绝了,那么他就准备回到镇上居住,这么一来,他就要每天多花费两个小时往返。
他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给老人们看:“老人家,我不是坏人,您看,这是我的身份证。”没想到,老奶奶并没有接他的身份证,痛快地回复说:“俺们都不认字,不用看,你想要住些日子,那就住吧。”
旁边的女人也跟着说:“对对对,不用看,哪有啥坏人的。就到她家去住,她一个孤老婆子,住着还热闹。”
这热情的回答着实让杜中秋有些惊讶,也许,这就是沂蒙山人质朴而好客的本性吧。
杜中秋跟着老奶奶往她家里走,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跟在杜中秋后面,不时用手戳一戳他的画架。杜中秋回过头看到了。小女孩有着一双泉水般清澈的大眼睛,透着一股灵气。他把画架拿下来,背在小女孩肩上,另外几个孩子围着小女孩,把画架拽来拽去,老奶奶对小女孩说:“国红,别给人家把东西弄坏了,你们别拽来拽去的。”
老奶奶住着三间青石房子,院子用篱笆围起来,稀稀疏疏,可以从好几个地方进来,院子里有一株香椿树,两只芦花鸡“咯咯”叫着在下面刨来刨去觅食。
村支部书记老邢听说来了一个画画的,到邢奶奶家来看。书记经常出去,见多识广,是村里人的主心骨呢。他对杜中秋说:“年年来一些人画画,咱这山区偏僻,山沟旮旯的,实在没有什么好画的。”
杜中秋笑了笑,他看着身边香椿树下慈祥的老人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想,这不就是最为自然的画卷吗?
村支书说:“杜画家,快到吃饭的点了,到俺家,咱们喝几盅?”说完,就拉着杜中秋往家走。盛情难却,但总不能空着手去,他问村里有没有卖东西的地方,一直在一边背着那个大画架不肯摘下来的小国红抢着说:“小卖铺是俺们家开的,俺领着你去。”
小国红家的店铺是两间南屋辟成的。店铺里的东西不多,杜中秋买了两瓶酒,又买了一些火腿,然后往邢書记家走去。
国红欢快地跟着他,蹦蹦跳跳的。
杜中秋问她:“你几岁了?”
国红说:“七岁了。”
杜中秋问她:“你喜欢画画?”
她忽闪着大眼睛,看看杜中秋,使劲点了一下头,说:“去年一个大姐姐,画了俺,可像了,还在俺家里贴着呢。”
邢书记很好客,他让老伴炒了好几个菜,看到国红还背着个画架子站在那里,掰了一大块火腿,送到她的手里,说:“快回家,再不回去你爹打你了。”
国红恋恋不舍地摘下画架,很不情愿地放下。杜中秋看她那样,说:“你背着吧,明天再给我送过去。”
国红一听高兴了,又把画架挎上,兴高采烈地跑了。
书记笑着说:“这孩子,喜欢画画,前几次来的画画的,她都这样跟在人后面,像胶一样地黏着。”
酒过三巡,就敞开了话匣子。杜中秋说道:“杜书记,你刚才问我,咱们这里有什么好画的。我告诉你,咱们村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画的。”
书记愣愣地看着他,杜中秋继续说道:“我到了这里之后,与村里人简单地说几句话,就已经感觉到,这里的青山绿水、人文风情,这里的舒适、静谧、远离喧嚣的怡然自得,是城市人所盼望的,也是创作过程中回归自然本质的完美素材。”
书记似乎有些懂了。
“书记,其实城市里住久了的人,都希望能有时间享受咱们村子的这种生活。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或者说,这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资源?啥资源?”
“旅游资源啊,就和矿产、土地一样的。”
“它能给俺们村里人带来收入吗?”
“能,一定能!”
说完,杜中秋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杜中秋从邢书记家出来,往邢奶奶走,夜风习习,有丝丝凉意,村庄已经睡了,除了一两处灯光外,四面一片安详。一片淡淡的云把月牙儿团团围住了,星光在无限的高空里闪烁,显得格外明亮。这乡村的夜晚,没有了汽车耀眼的灯光,没有了嘈杂的笛鸣,他只听到虫鸣和远处山上传来的夜游鸟的呼声,那是乡村特有的声响。杜中秋忍不住举目远眺,山在迷蒙的星光下看不清模样。这时,那团云飘走了,月光让他的眼前明亮起来……
杜中秋在岐山待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他放下了疲惫,重新找到了答案。他知道,他可以把这些青山绿水介绍给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如他一般疲惫的人们,借以放松心情、慰藉心灵。回到北京后,从包清工入手,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他做起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旅游公司,沂蒙山旅游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线路,其中岐山赫然在列。
旅游开发的确不仅仅是当地人的事情,需要外地人的参与,当然不仅仅是游客。这是邢支书的感受。他说,俺这里就多亏了那个姓杜的画家。
与杜中秋一样,很多城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探沂镇。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或是因为这里风光秀丽的景色和质朴纯真的热情,或是因为这里历史人文的底蕴和代代传承的品格。但是,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探沂,有着它独特的吸引力,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品质,吸引着无数外地朋友来到这里,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总在不遗余力地保护着这片可爱的土地,发掘它令人惊艳的丰厚底蕴,而后,在今天,热情地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介绍和推广。
无数个杜中秋一般的“外乡人”,组成了小镇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旅游全域化
这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代。上古时代,这里诞生了中国隐士的始祖——许由,中国文人孤傲的处世风骨,伴随着中华文化,流传了几千年。
这里是先圣孔子诞生地尼山山脉的延伸,镇上的山都归属于尼山山系。几千年来,探沂都在传统文化中默默地浸润着。儒家文化慢慢植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
这里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地方,巨龙山上的道观王母宫、岐山上的岐山寺、尼姑庵旧址、王富村的鸿胪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造反进士刘淑愈建立的岐山书院,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这里是中国北方商都临沂的西花园,十七座山峰傲然耸立于沂河最大的支流祊河的蜿蜒河道边,山美水美人也美,它们正在被探沂人细细地雕琢着,等待着惊艳绽放。
这是探沂的青山绿水,这是探沂人的美好生活的依托。为此,2017年之后,探沂镇新的领导班子提出“旅游全域化”发展思路,就是要营造宜居宜游、生态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环境。旅游全域化显然是一个大思路,这不仅需要大气魄更需要大担当。
这是一届敢担当、能干事、会做事的领导班子。他们是一个说干就敢的团队,镇里投资2800万元高标准建设全长20公里的龙凤山旅游文化路;投资1100余万元完成道路绿化、观景平台建设、植被栽植等全域式的旅游大环境建设;依托探沂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水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走廊”;依托自然资源,以民俗文化为传承,打造龙凤山、龙王塘两个文化休闲旅游区,实现三产融合。最终达到省级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标准,旅游接待设施配套完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在探沂镇“旅游全域化”的规划下,探沂镇委镇政府正在一步步把这个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守得住绿水青山,未来,充满诗情画意的探沂古镇,必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来这里度假休闲,演变成金山银山。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农村也要有新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沂蒙山是红色老区,红色文化吸引了天下游客。八百里沂蒙山境内山川跌宕起伏,72崮更是崮崮多姿,具备丰沛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旅游文化。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临沂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红色文化圣地的战略部署,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树立旅游品牌新形象,实现了全域覆盖、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站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看探沂镇的旅游资源,镇子拥有鲁南重镇临沂城西部最高的山峰,这些山峰给一马平川的临沂城增添了色彩。岐山、巨龙山构成了山地独有的景观,道教文化、上古时期的隐士文化,近代的革命文化,构成了镇子独有的三大文化资源。岐山、巨龙山构成的山地资源,祊河形成的滩涂资源成为镇子的王牌资源。便利的是,此地离临沂市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在私家车普及的今日,是城市人周末自驾游的首选之地。
小镇的决策层看准了这步大棋,才提出了“旅游全域化”的发展规划,依据探沂镇的具体情况,把山、水、人文、田园、木业镇子融为一体,紧紧跟随临沂市和费县提出的一系列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探沂。
很多镇里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去过兰陵的代村,一片方圆百亩的油菜地成了年轻人拍婚纱照的必去之地,花开时节,如织的游人和成群的蜜蜂构成了和谐的画面。北方的人们太向往江南风光了,那片难得的油菜花展现的不就是南方的风韵吗?相比之下,探沂镇的优点大多了。其实旅游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拿费县望海楼子这片山地来说吧,无论你怎么看都是一片不怎么有优势的景点,没什么特殊性,这个三流景点硬是被鲁商集团打造成一流的景区。这说明什么,一句话,旅游资源是可以打造的,况且探沂有着那么多的天设地造的资源优势,只要把路修到游人想去的地方,全域旅游就会崛起。
于是,探沂镇高标准规划建设祊河南岸“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走廊”、祊河森林公园,依托巨龙山、岐山,建设“龙凤山文化休闲旅游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星砚为主打造砚石文化一条街……镇里致力于将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临沂的“西花园”“观景台”“龙王塘”,打造成大美临沂第一道风景线,成为打通临沂到费县南部旅游区的观光大道。
以岐山社区为例,岐山社区的领导班子,在全镇实施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棋盘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为了探索探沂鎮推出的“旅游全域化”的真正内涵,寻找探沂旅游文化的优秀资源,我们驱车来到了岐山社区。岐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邢保国同志,领着我们穿行在崎岖的山间小径上,顺岐山涧而上,岐山主峰名凤凰顶,上有岐山寺遗址。山分东西两翼展开,岐山寺坐落其怀抱之中,寺边有溪,溪水潺潺,终年不干,溪中水底产有金星石,生产齐鲁四大名砚之一的金星砚。
金星砚是中国传统名砚,是一种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文物性工艺品。它以金星石为材料磨制雕刻而成,被誉称“鲁砚之光”,可与端砚相媲美,因石上有凤眼、金圈、金晕、金花浪纹、鱼子纹、眉子纹等形态万千的黄色金点而得名“金星砚”。
邢书记领着我们走进金星砚生产一条街。街道不长,曲曲折折,两边的砚石厂规模都不大,基本上是作坊式的。我们走进一家砚石厂,主人很客气地把我们领进砚台陈列间。雕刻好的砚台光滑晶莹,上面有着星星点点的金色斑点,金黄光闪,形状各异,如同颗颗宝石镶嵌在墨玉中,好像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这就是“金星砚”的由来,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
相传,岐山寺内曾有个九十岁高龄的老僧,于溪涧中得一卵石,大如龟,色漆黑,金星遍布,触手生润,呵之水滴。老僧宝之,磨而制砚,置于禅堂。每日早晨水凝欲滴,阴雨天水更盛,老僧用此砚写经,无须加水,每夜聚水,恰用一昼。老僧感叹其妙,视为镇寺之宝,代代相传,每传于下一代方丈,必定要拜授此砚。后因一某代僧人洗砚溪畔,砚脱手而沉,宝砚入水即逝,杳无踪迹。
宝砚昙花一现,莫非是提醒世人,岐山有宝,名为金星砚?
用金星石制成的砚台着手生润,滴水不干,磨墨无声,发墨如油,涩而不损笔,即使是在酷暑中墨汁也不易干涸。所以,自古以来称金星石是制砚良材。
前段时间,和杜中秋通电话,杜中秋告诉我,他在岐山认识的那个小女孩国红,后来考上了北京一家工艺美术学院,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制砚工艺师了,去年她制作的一方金星砚在香港一次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被一位世界知名的收藏家以100万港币的高价收藏了。
岐山小女孩国红已经走出了大山,那个背着画架在大山里一路奔跑的小姑娘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她带着探沂人的灵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探沂镇,在全域旅游的探索下,就像国红一样,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了远方,走向了城市,走向了无数过客的心里。它的美丽,它的热情,它的韵味,在走向远方的步伐中,热情地拥抱着每一个人。
龙盘凤舞
站在巨龙山顶,脚下的小镇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
每年的三月三,巨龙山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巨龙山庙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初是由真武大帝圣诞衍化而来,后来发展为集纪念、娱乐、购物、会友为一体的大型民间活动。
王官疃三月三庙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影响方圆几百里,成千上万的人前来上香、祈福、买东西,鼎盛时期,参加庙会有七八万人,人头攒动,场面壮观。
巨龙山庙会上摆摊的羊肉汤很有特色,新鲜的羊肉、羊杂碎煮得烂烂的,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香菜梗切碎了,热腾腾的大锅,奶白色的羊汤“咕嘟咕嘟”冒着水花。吃的时候,用陶制的黑色小盆儿,当地人称为“灰盆子”,盛上羊肉羊杂碎,撒上香菜末,从锅里舀上滚烫的羊肉汤,浇上几滴老陈醋,泡一种当地称为“锅饼”的特产硬面大饼,面是用杠子压出来的,特硬,烙烤得焦黄焦黄的,撕开一块泡在羊汤里,吃一口,喷香。地摊经济的火爆标志着探沂镇全域旅游的成功。
探沂镇的龙凤山文化旅游路上,在夜幕降临时有两处最红火的“夜市”,巨龙山夜市和许由洞夜市。我们在探沂采访的时候,有一天傍晚,镇上的工作人员利用一天中难得的安闲时光,特意陪同我们去参观了旅游路的夜市,感受镇子高山上的“地摊经济”。
旅游路全长18.3公里,横贯整个探沂镇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全线涉及巨龙山、岐山、凤凰山,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以现有资源龙王塘、王母宫为基础,融入文化内容,充分利用西部山区绝佳的自然风光,设置5处观景台,6处度假区,集采摘游憩、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康体娱乐为一体,打造“一带山水,四重体验”的独特旅游线路。
这是小镇新一届政府全力打造的山乡旅游观光大道。
大道上,太阳能路灯明亮如昼。路旁满眼绿意,花团锦簇。沿途黄栌、巨紫荆、海棠、紫薇等树木与金鸡菊、天人菊、八宝景天、蝎子草等地被植物高低错落,步移景异。道路一侧山坡上种满了果树,爬满了攀援月季和五叶地锦,果香悠然,花香怡人。“乔、灌、藤、草、花”的多层复合绿化打造出结构稳定、层次丰富、风景优美的山体景观,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赏雪,达到绿化形式美、四季动态美、空间意境美的“三美”融合。
这条路的修建打开了西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大门。探沂镇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力助推沿线农村盘活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逐步形成以特色民俗、金星砚博览、田园观光、农家饭菜品尝、自摘尝鲜、习农修学和乡野娱乐休闲为特色的高标准乡村旅游业态。这不仅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創业就业,也为留守妇女老人提供了经济来源。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带动5万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业。
显然,这是一块大蛋糕。
随着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地摊经济的机遇,镇子接力造势,将旅游和地摊经济融合在一起,于是,“地摊”就摆在了旅游路弯弯曲曲的大道上,旅游大道有了久违的吆喝声,弥漫着人间烟火气。
站在巨龙山的夜市往远处看,小镇笼罩着一片灯火,小镇的夜市与山坳的夜市遥相呼应,构筑起一幅乡村振兴的图卷。最是人间烟火意,这淡淡升起的生活气息中,充满着朴实的探沂人对于生活和未来的向往。
为了开发山地旅游,镇里承担了太多的压力,他们一掷千金修建旅游路的时候,就开始打造山上的旅游项目。反对的人说,这荒山秃岭的,谁来啊?在班子会上,黄宗国说,旅游景区三要素:一个是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第二个是旅游的媒介,即旅游业;三是旅游的客体,即旅游资源。只要三者具备,就可以坐地收钱了。从上述三个要素看,我们这里已经具备了第三要素,这是关键的要素;临沂城近在咫尺,城里人需要一个休闲观光的去处,第一个要素也具备了;只要我们修好路,给游客人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山地旅游就一定会搞起来的。
是的,任何一项投资都有风险的,在投资时能精准把握住预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喜的是,小镇的决策者们把握住了,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力”吧。
决策者的这种能力一旦和担当精神相遇,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探沂小镇的迅速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
土地上的“新芽”
王官疃社区是五个村子联合组成的,这里依山而建,既有香火不断的道教宫殿,更是高效农业的田园综合体。旅游路从这里穿过,路的两边载满了果树,春天,桃花红李花白,果实成熟的季节,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行人和车辆走在路上,仿佛置身画中。
这些果树都是王官疃书记孙成斌带领乡亲们栽种的。孙成斌介绍,在过去,探沂西部山区的村子,土地瘠薄,粮食产量低下,大多数是比较落后的穷村落,属于扯小镇后腿的集群,新形势下脱贫的压力也很大。他清晰地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时,村里有个油坊,过年时每家每户分了两斤豆油,很多家庭连个油坛子都没有,只能拿个碗甚至拿个葫芦头来把油装回去。唉,那个时候,农村人日子清苦啊。
这些年随着探沂工业经济的崛起,尤其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后,小镇一跃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就业环境极度宽松,不仅本地人找个工作很容易,来探沂打工的人都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年,粮食价格一直上不去,辛辛苦苦种一年田,到头来,落下的钱还不如在板厂干一周的收入。镇上遍地工厂,找个工作那么容易,还守着这片土地干什么?很多人觉得地种不种无所谓了,许多土地就这样撂了荒。
孙成斌认为,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村人的命根子,土地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论什么时候,土地都不能丢。他觉得,让土地撂荒的人,就是农村的败家子。底子薄的王官疃就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处旅游开发区和农业示范区的机遇,把闲置的土地逐一盘活起来。
全域旅游盘活了寂寞的村庄,在旅游圈内的王官疃村的土地就成了越来越珍贵的资源。随着王官疃的一系列开发,村里可支配的土地资源已经很有限了,截止到2019年,已经有100多个新出生的孩子没有了地,对此,王官疃制定村规民约,每年村里给每一个孩子按照六分地的出让金发放720元钱,保证每一个村民的基本权利。
但在以前,村子里可不是这番模样。村里有一个洼地,很深,里面全是淤泥,一旦踩进淤泥里就出不来了。农村人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每年夏天都有小孩在里面游泳不幸溺亡的悲剧发生。村里决定用这块地建个广场,变害为利。没有钱,孙成斌把全村人调动起来,仅用十几天时间,广场就修好了。大家齐心协力,仅仅花了一点材料钱,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村民休闲锻炼的广场。村子里硬化路面的时候,有三条路面镇上财政拨了款,看着村子里坑坑洼洼的道路,孙成斌和村委会成员商议,把其他七条路面也全部硬化了。村民你1000,我2000,短短一个月时间,共筹措资金超15万元,孙成斌自己投入近6万元。他的一个亲戚在临沂灯具市场卖灯具,他跑去赊来了20盏太阳能路灯。开工的时候,村里几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主动请缨,为施工人员烧水做饭。
王官疃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里青山绿水,花香鸟语,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从巨龙山上转过来的旅游路,沿着山势曲折蜿蜒,一边是满目的青山,一边是碧绿的原野。路两边栽植的各种果树,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2019年,临沂自行车大赛在探沂镇龙凤山文化旅游路举行,来自沂蒙山的运动爱好者,在这一条处处风景的道路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电视台、自媒体、手机的直播让龙凤山再次成名。
随着临沂商城的不断扩张,探沂跟临沂市区接在一起指日可待,作为中国北方商都的西花园,探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工业旅游文化、道教文化、国学文化、古村落文化、齐鲁四大名砚的金星砚砚石文化、临近祊河的水文化,必将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探沂全域化的旅游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
小镇在漫长的发展中历经了从高峰到低谷的变换。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第一次崛起,到90年代因没有及时进行体制改革而全军覆灭;从2000年后抓住临沂落后产能转移的机会,开启木业镇子的第二次创业,到十几年后3000根烟囱飘向天空,小镇振兴之路曲折而坎坷。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时期,镇子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毅然举起了全面振兴的大纛,用改革的阔斧,开启了新时期发展的宏伟大幕。
从乡亲们连一个油坛子都买不起,到村里分的米、面、油吃都吃不完,从青石垒起来的四面漏风的“干插墙”房子,到通水、电、暖、汽、通讯的二层小洋楼,从“光棍村”到娶回城市漂亮的大学生,从大片的耕地撂荒到发展成田园发展综合体,探沂的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对在田野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希望。
从山路崎岖难行造成行患者延误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到四通八达的镇子公路网,从一座座破败不堪的古旧遗址,到飞檐流丹的崭新庙宇道观风景区,从荒山野岭到处处花果飘香的旅游景观,旅游全域化的探沂,焕发了從来没有过的勃勃生机,乡村在振兴,小镇正在向着临沂西花园的目标阔步前行。
花园,一个美丽的名字,我们相信探沂这个闻名全国的木业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沂蒙山区最美的大花园。
第五章祝望:平安前行
首例新冠病人
2020年春节前夕,王志刚准备启程回沂蒙山老家。孝顺的他经过多次纠结,最后决定,这次回去一定要把老人的骨灰带回武汉,安葬在扁担山公墓,这样不但可以寒食添土三十上坟,自己百年之后也可以和父母永久相伴了。带着这个计划,他和妻子驱车千里回到了老家探沂镇毛家河村。
腊月二十九早晨,王志刚一骨碌从土炕上爬起来便给孟祥发打电话,让他陪着自己把从武汉带来的礼物分发给乡亲们。
按照以往的习惯,这礼物他要亲自去送的。可是,今天清晨一起床,他和妻子熊芳忽然感觉头重脚轻晕得厉害。拿体温计一量,38度。他想,这是发烧了。发烧不说,还老是干咳,却又咳不出痰来。
毕竟是回来过大年,初一早晨,他强忍着难受放完鞭炮,吃了饺子,敞开大门要出门拜年了。这时,他感觉自己的病情加重了不少,用手摸一下熊芳的额头,更是烫得厉害。
于是,他对熊芳说,咱俩可能得了流感,这种病有传染性,咱就别去拜年了。
没想到,转过天来,两人的病情更加严重,呼吸都有些急促了。他们不再犹豫,就近去了刘庄卫生院。
结果,经检查,值班大夫大吃一惊。这时,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消息已由国家对外宣布,他俩的病情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描述的症状如出一辙。
得知他们刚从武汉回来,大夫立刻向值班院长做了汇报,紧接着,院长拨通了探沂镇镇政府的电话。
接到报告,没能回家过年、一直守在办公室里指挥全镇防控疫情的镇长戚万军“腾”地站了起来。真是怕啥就来啥,他万万没有想到,八百里沂蒙的第一例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感染者竟然出现在探沂镇!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戚万军马上向县领导汇报,立即安排把王志刚夫妇送往费县刚刚成立的隔离医院治疗。
小镇忙碌了一年的干部们都已经备好了丰厚的年货,准备迎接庚子新年了。首例病例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一切。小镇第一时间成立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落实,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及三联干部分工负责的防控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全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王志刚夫妇确诊后,镇里果断决定连夜封村,随后就组织调度90多名网格员和卫生院医护人员对毛家河村7个路口设卡,做到严防死守、全面防控。
人命关天,刻不容缓。
费县刚刚成立的新冠肺炎隔离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主动报名的参战人员。二十岁的护士王丽妮,每天步履匆匆地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作为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病人,隔着口罩和护目镜,王志刚看不到王丽妮的面容,但是从话音里,他能听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甜美的姑娘,那柔柔的、带着费县方言的土话,让王志刚觉得特别踏实。同时,他也一直被王丽妮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着,如果在家里,她应该还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呢。
“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从主动请缨加入到疫情防疫的第一线——隔离区开始,王丽妮就严肃地对待每一件事情,每天穿戴好专门的医用口罩、鞋套、手套、帽子、连体隔离服、护目镜等,一样也不能少。隔离服密不透风,每天里面的衣服都是湿透的,粘粘地贴在身上,让人感到特别难受。更难受的是N95口罩带来的窒息感,就像是一整天被人捂住鼻子,戴的时间久了,脸上会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发黑的印痕,让爱美的王丽妮不敢照镜子。她每次都会轻声细语地和王志刚交流,给他做一些心理疏导,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一个小护士给一个大学老师做心理疏导,这是王志刚这么多年来碰到的最小的“老师”,也是最美的“老师”。
经过了一个多月漫长的隔离治疗,王志刚夫妇治愈出院了。走出隔离区的王志刚,看到由费县和探沂镇领导率领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整齐地站在门口,祝贺他们康复。戚万军镇长代表镇政府为他们送上了一束康乃馨。接过鲜花,王夫刚一阵不安和愧疚:“对不起,我们给政府添乱了。”镇长说:“小镇就是你的家。”转过身来,村支书孟祥发出现在眼前,他是代表毛家河村的父老乡亲来接他们夫妻俩回家的。
王志刚的泪水夺目而出,毛家河,那个生养了他的故乡,那个埋葬着父母的地方,那个让他一步步走向人生舞台的起跑点,为了他,做出了很大牺牲,51名亲朋好友被隔离,村子被封,大家停止了一切活动,热闹的春节变得死气沉沉。他觉得自己愧对父老乡亲。可是故乡人还是一如往常站在村头迎接他回家。
从确诊开始,小镇就把无限的关爱给了这个游子,并没有人因为他是首例患者而给他白眼。他从医生和护士那里感受到了故乡浓浓的关爱。
王志刚决定放弃年前的计划,不再移走父母的骨灰,让他们永远地安眠在这片美好的土地上吧,这个涌动着关爱和亲情的家园,是心灵永远的故乡。他告诉妻子,百年后,自己也要回到这里,和这片土地永远相随。
在父母的坟前,王志刚领着妻子跪下来重重地磕了三个头。他感谢父母让他生在了这一片淳朴善良的土地上。这跪拜是给父母的,也是给全村的,更是给整个小镇的。
小镇精神
酸枣树是沂蒙山区一种极为普通的树种,它生长在贫瘠的山石缝隙里,节节向上,傲立于石壁之上,宛如翘首瞭望的哨兵。酸枣树无须人精心看管就可以长得很好。
酸枣果可以食用,吃起来酸甜爽口,而且具有养血安神、健脾开胃的保健功能。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奉献于人类的颇多。酸枣树还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精神,不畏强暴,敢于反抗,谁敢侵犯它,它就会以浑身利刺进行坚决反击,让侵犯者付出血的代价。
枯瘦枝干里写着遒劲,酸枣树正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范,它扎根沂蒙,反映了沂蒙人民的政治信仰、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哺育着沂蒙人民,鼓舞着沂蒙人民奋勇前进。从我党在山东建立红色政权开始,一代代优秀的沂蒙儿女,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脚底生出老茧,双手起满燎泡。抗战时期有沂蒙母亲王换于,有沂蒙红嫂明德英,有抗日先锋王保胜,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的沂蒙人民。新时期,沂蒙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战天斗地的九间棚、愚公移山的厉家寨、大爱无疆的赵志全……
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沂蒙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推动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沂蒙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敞开胸怀,与时俱进,走出去,请进来,正是临沂这座千年古城成为中国北方商都的重要原因。
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发展沂蒙精神,为新时期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同时摒弃那些跟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落后的传统?近年来,镇党委一班人一直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为了找到差距,他们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赴广东、江浙,找差距,找出路,以求得发展的强大动力。
源远流长的沂蒙精神,始终流淌在沂蒙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和求真务实、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融合,提炼成为探沂人民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对于探沂的发展,必将爆发出更加勃发的生机,推动着这片热土走向更加成功的未来。
镇党委一班人通过对照先进找差距,总结提出了探沂精神。
在这种精神鼓舞下,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落后产能退出的复杂形势,2019年探沂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成功步入全国特色乡镇400强,而且位居第11名,是山东省唯一靠近前十的乡镇。
接下来的两年,在严峻的防疫形势面前,全镇税收收入分别达到了12.07亿元和17.47亿元,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亿元,成为费县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乡镇,也是全市为数不多的过10亿元的乡镇之一。
听见蝈蝈叫依旧种豆子
利益的驱使,贪婪的延伸,欲望的無止境最终拧成一股绞索,让拆迁变成了最难做的事情,由此引发的矛盾升级和持续上访,可谓层出不穷。拆迁被称为第一难。可是,探沂镇这些年的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却是拆迁。
小镇新一届班子上任时,赶上了一个历史机遇:治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改造的机遇。具体到小镇,就是打造新的木材工业园区,3000多家木材企业搬迁进园区。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拆迁工程,搬迁要涉及多少人的利益啊,可是探沂镇顺利完成了,一个新的木业工业园拔地而起……之后的新旧动能改造、旧村改造都需要搬迁,探沂镇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搬迁经验,也打造出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探沂镇的经验就是将国家政策和私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温柔搬迁、和谐搬迁。
在小镇采访时,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基层干部们这样说:听见蝈蝈叫依旧种豆子!干事就得不怕事,这就是小镇人的精气神!
让我继续看看小镇人是怎么“种豆子”的吧——
2020年,根据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开发区去行政化”的行动在全临沂开始逐步推行。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开发区”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开发区,同时给予开发区一定条件的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当然,为了能够保障开发区在政策推行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范化、程序化,新成立的开发区一般都会配备一套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这些机构在行政级别上往往要略低于其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不断调整,大部分开发区在成立和发展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绩,也逐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伴随着其历史使命的完成,原本的机构设置出现了过于臃肿的问题,加上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去行政化成了必然趋势。于是,从201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了开发区“去行政化”的工作。
费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长为整个临沂地区最具投资潜力和投资价值的区域之一。它对于整个城市的贡献不可否认。但现在,时代要求它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于是,2020年8月,費县开发区去行政化的工作正式付诸行动。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全部撤销,留下的是原本实地化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和建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接纳和管理。也就是说,开发区作为实体是存在的,撤销的是它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它所产生的税收依然要归财政部门,但人走了,工作不能停下,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执行能力的机构来“接收”这里的全部事务。
而这个“接收”的机构,定在了探沂镇。
从决策的角度考虑,这是合情合理的。不管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还是能力水平上来看,只有探沂镇最合适,毕竟,这是一座有着二十多万人口、经济发展迅速的城镇。而且,这个镇有一个意志坚定、敢打敢拼的领导班子。让这样一个团队来负责开发区,县里是放心的。
而对于探沂镇几百名工作人员来说,却是在繁忙的工作上增加了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粗略估算,整个开发区,约有18个村庄,2万多人,大大小小的厂房等地上建筑不计其数。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硬仗”。
组织交办了任务,不管有多困难,小镇人也要把它接下来,他们始终是一群“听见蝈蝈叫依旧种豆子”的团队。
开发区的管理工作,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村子的社会管理,工厂的社会服务,整合后的拆迁改造,整个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探沂的几百名工作者与服务者们,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拆迁。按照统一规划,开发区有近500亩地需要重新整合,以便打造和建立统一的园区。因为投资方的合约早就签署了,重大项目亟须落地,拆迁实在艰难,就一拖再拖。开发区去行政化后,这个难题自然而然落到了探沂人的头上。
在平时的工作交流中,很多人与探沂的工作人员聊起这500亩地的拆迁,都笑着对他们说:“要做好思想准备的,你们这500亩地,没有个两三年,是拆不完的。”
两三年?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探沂人有些惊讶。两三年的时间跨度太长了,真要到了那个地步,可就什么事都耽误了。要知道,各地都在招商引资,谁有更好的基础条件,谁有更完善的设备设施,谁就能够在吸引投资的工作上走在最前列。任何资本都是趋向更高利润的,没有人会把钱投在毫无发展前途的地方,不论你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人家一看你连拆迁都还没完成,根本就不可能再投资建厂。
于是,紧迫、困难、复杂而又毫无退路的拆迁工作硬生生地摆在了面前。
而接手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就是探沂镇的镇委宣传委员刘文静。
开完镇里的专题会议,刘文静带着团队开着私家车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拆迁现场。
小小的五百亩土地上,是100多户居民,是大大小小上百个地上建筑物,是肉眼可见的困难与挑战。
刘文静他们没有休整的时间,没有等待的机会,没有哪怕一丝一毫可以后退的可能,唯有挺身向前。
丈量土地、查阅资料、入户访谈、核实情况,而后是补偿评估、结果公示……刘文静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所有规定程序都走完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工作就像是百米赛跑一样,必须毫不松懈、争分夺秒。要想推进整个园区的拆迁建设,他们就不能浪费哪怕一分一秒的时间,否则千方百计引来的投资就会泡汤。
对于补偿公示结果,大家伙心里都明白,这是严格通过程序并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市场评估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对于所有拆迁户都是公平的。
公平、公正是拆迁赖以进行的前提,就这样,几年未动的拆迁户开始行动了。
拆迁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有一次,大家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几户人家丝毫未动,按说补偿公式已经出来了,再怎么着也会收拾一下的,可是他们的院子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有任何搬离的迹象。这些住户有些相同点,院子占地面积都不小,而且院里搭着一人高的棚子。
这确实有些奇怪,大家决定去看看。走了几十米,突然一股刺鼻的味道随着风向扑面而来,很多人马上捂住了口鼻。年轻的同志忍不住嘟囔道:“什么味道,这么冲?”刘文静笑着说:“这都没闻过,养鸡的味道啊。”说完这句话,他心里有了底儿,大概也能明白前方到底是什么问题了。
果不其然,与大家伙预想的一样。这几户没有搬迁准备的人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自家都盖了养鸡场,而且这个时间,每家每户的养鸡场都在正常运转,少的人家有万余只,多的人家有几万只,粗略估算,少说也得有十几万只鸡。就是这些鸡,成了拆迁工作的一个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各家各户的养鸡场在建设过程中,前后跨越了十几年时间,其间,建设规划等各种许可也随着政策的变化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很多养鸡场是历史遗留问题。拆迁补偿只能针对土地以及地上建筑物,很显然,养殖户养的鸡自然不在补偿范围内,更何况,这些养鸡场往往没有正规手续,属于违建。
对于养殖户们而言,养鸡的大棚其实值不了多少钱,养鸡场最值钱的就是那些活鸡。因此,只要帮助养殖户处理好这些鸡,事情就好办了。可是,这些活鸡有十几万只,还没到出栏的时间,处理起来就甚为棘手。而棘手的问题,又一次落在了刘文静和他的同事们身上。如果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的话,刘文静他们是完全可以忽略这些麻烦事的,更何况,养鸡场是历史遗留问题,小镇完全可以不承担这份责任。
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将这些鸡进行转移。此时正值夏季八月份,炎热的天气,加上还没有新的接收地,即便转移,也很有可能造成鸡大量死亡,那样,农户的损失将会惨不忍睹。
小镇决策者们有一个理念,既然是为了乡村振兴,那就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让村民吃亏。探沂镇决定,要帮助这些养殖户把养鸡场处理掉,帮助他们把损失降到最低。
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养殖户把鸡卖掉,保证养殖户的收入。于是一个决定形成了:先卖鸡后拆迁。
镇上的人谈起这件事,总是笑着说:“咱们拆迁,拆着拆着就卖起鸡来了。”是的,这些可爱的人,从党员干部摇身一变,变成了“卖鸡专业户”,找到几年来在工作中认识的商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在“卖鸡”这件事上,工作人员全是“门外汉”,对卖鸡这个业务他們是陌生的。可是,陌生挡不住热情,他们用行动为拆迁户寻找客户,一家不要就去下一家。一天下来几乎磨破了嘴皮子,口干舌燥,可是他们依然被拒绝,毕竟,企业对于活鸡这种原材料的收购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大型屠宰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养殖基地,很少从其他渠道购买。
但是,工作人员没有放弃,凭借几年来在工作中树立的相互信任的优势,逐渐有些企业开始愿意购买这些活鸡了。有的企业老板甚至这样回答,老兄,不要再说了,我信你,就冲这几年你们为民服务的劲头,这鸡我们要了。
这些话让工作人员很感动。十多天的时间里,养殖户手里的鸡被收购走了。小镇的工作人员帮他们解决了棘手的难题,帮他们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人心都是肉长的,看看这些疲惫不堪的干部,养殖场老板们不再坚持,纷纷开始搬离。
养殖户搬迁的难关攻克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仅用了三个月,五百亩土地的搬迁全部完成。
这三个月,是敢打敢拼的三个月,是创造奇迹的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一年也完不成的工作任务,其中,是难以衡量的付出,是汗流浃背的辛劳,是全心全意为民的写照。
之所以把这次拆迁的过程写出来,就是想告诉读者,小镇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镇,蜕变为一个闻名全国的木业名镇,是因为小镇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拆迁办法。小镇的书记、镇长对拆迁都是行家,谈及这个话题,他们说:“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公正公平是关键,合理合法是基础,否则都无从谈起。”
所有来小镇投资的客商都知道,只要有诚意来小镇投资,项目符合指标要求,小镇一定能保证在合同时间内完成拆迁事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3000多家小板厂拆迁就是最好的例证。一句话:没有拆迁就没有今天的木业小镇!今天,小镇3000多根烟囱一起吐纳黑烟的场景成为历史记忆,热电厂一根烟囱替代替了3000,于是蓝天白云在小镇上空呈现,于是金山银山在祊河两岸呈现……
乡村幸福家园
8月的早上,探沂社区东北角,一间刚刚搭建的移动板房内,飘出饭菜香气,热烈的火焰炙烤着大铁锅,长长的炒勺在锅内上下搅拌着,鲜艳的西红柿与金黄的鸡蛋欢乐地翻腾着,而香味伴随着案板上的切菜声,逐渐冲出阔大的厨房,在夏日一早的盎然生机中冲向社区的每一栋楼。
从清晨开始,洗菜、切菜、烧制等诸道工艺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前前后后需要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必须要在早上八点半之前完成所有的工作,保证喷香的饭菜能够盛在碗里。因为,在这个点儿,村里的老人都会来到这里,吃上一口放心的美味早饭。而后,老人们会去旁边的活动中心,聊聊家常,打打牌,下午两三点,同样丰富可口的饭菜又会等着他们了。
这是探沂社区一角的日常,或者说,这是这里75岁以上老年人生活的日常,饭食无忧,且有人陪伴。
张爱军,探沂镇张家村人。老人的儿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除了节假日,极少能有时间陪伴老人,孤独成为老人的常态,老人的生活极为不便。现在好了,自从张家村的夕阳红颐养苑建成之后,张爱军的生活完全变了个样。早上起来,换上衣服,喝上几口水,老人家溜达着下楼。走几分钟,漫步到颐养苑门口,饭菜的香味就已经扑鼻而来。而此时,很多与他年龄相仿的乡亲早已经到了院子里,张爱军热情地和大家打着招呼,一晚上没见,老相识们免不了又有很多新鲜话题。八点半,早饭时间,是一天的开始,张爱军从消毒柜里拿出碗筷,找一个桌子坐下,厨房的大门就打开了,大家伙按照自己的口味取来饭菜,不热不凉正可口。他们一边慢悠悠地吃着,一遍热情地聊着。等到早饭结束,大家伙也不用收拾碗筷,拍拍手就轻松愉快地溜达到活动中心。他们有的聚在一起打麻将,有的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唱戏。张爱军老人一边摸牌,一边笑着说:“平时在这里打打扑克、搓搓麻将,全天在养老中心吃饭。这里饭菜也香,大家伙在一起又热闹,跟你们说句实话吧,俺们都不想回家呢。”
话刚说完,一桌上的老人都跟着笑了起来。老人们的笑声顺着风传向远方。
离老人们的幸福家园不远处就是孩子的乐园。
此时此刻,泉子沟村委会的“儿童之家”里,年轻的志愿者任光钰正在讲坛上创作一幅简笔画,而他身后,是一双双稚嫩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平时的日子里,任光钰和其他志愿者们一样,或有自己的工作,或者还在校园读书,而到了寒暑假,他们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孩子王”。
村子里的“儿童之家”与颐养苑在运作模式上差不多,主要针对寒暑假在家无人照看的孩子,提供日常的临时照料、课后托管、游戏娱乐、心理咨询等服务,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镇里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的志愿者们,他们多数还是在高校读书的学生,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对于他们而言,既能够有意义地度过暑假时光,又能够增加社会实践经历,当然,还能够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实在是很划算。
任光钰一边在黑板上画着,一边不时地回头向孩子们介绍:“到了夏天日落时,这个时候的阳光不刺眼,颜色更加金黄,是在海边看日落最好的时候,可以说,也是海边最美的时候……大家看,老师给大家画的,这里就是圆圆的太阳,这里是要回家的大大小小的帆船,而這里,看不到头的,就是大海……”
“老师,大海是个什么样子?”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角落里传过来。
任光钰笑了,他转过身来,对孩子们说:“大海啊,是蓝色的水,是金色的沙滩,是数不清的鱼儿,是欢乐的浪花,是幸福和远方的象征。”
孩子们睁大了眼睛,认真地听着,对于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大海实在过于陌生。
“老师,大海里能游泳吗?我哥说要教我游泳。”
“能!”
“老师,大海里能捞鱼吗?我要抓几只养起来。”
“能!”
“老师,大海里有轮船吗?电视上我都看过。”
“有!”
“那老师,我们怎么才能去大海啊?”
任光钰顿了一下,他看着底下阳光灿烂的脸庞,笑着说:“等你们长大了有本事了,就能走出沂蒙山,走向大海和远方的。”孩子们天真的眸子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老师告诉孩子们:“爷爷跟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沂蒙山区是贫穷的,是落后的,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读不起书。现在,咱们的沂蒙山区是富裕的,尤其是咱们探沂镇,作为沂蒙经济第一镇,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咱们已经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2021年,探沂镇委镇政府共同出台《关于建设村居“幸福家园”的实施方案》,其中主要针对75岁以上独居老人以及寒暑假无人照看的儿童,规划了夕阳红颐养苑以及儿童之家,拨付专项资金,首批专项资金达3000万元,由村里提供相应场地,组织社会团体联合会、教师志愿者队伍,明确项目负责人、厨师、志愿者等人员配备,目的只有一个,解决探沂“一老一小”的治理难题。
几年来,探沂发展很快,10多万探沂人中大部分从事私人工商业或在企业就业,老人和孩子成了孤独的群体,也成了年轻人的牵挂。在探沂镇,健全的基层组织和强大的集体财力,构成了年轻的创业者们坚实的后盾。小镇的决策层更明白,无论经济多么繁荣,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人幸福才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故而崛起后迅速推行“一老一小”的幸福工程。
2020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对于基层治理者们来说,对于乡镇一级的服务者们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让这里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幸福的今天。
2021年的3月,刚刚开春,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探沂镇委、探沂镇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乡镇综合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方案给予了明确的文件规定,责任人、路线图、完成时限都一一列出。单以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例,其中涉及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等方面。
而这,仅仅是探沂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纵观探沂镇的发展,对比2017年,2021年年底,全镇税收由6.6亿元增加至17.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亿元增长至10.01亿元;规上企业数量从109家发展壮大到235家;固定资产投资从8.49亿元增长至14.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0元,保持8%的年均增长速度。
2022年3月20日,临沂市委书记任刚到小镇调研,要求围绕“争做县域经济新标杆”目标定位,努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突破。在座谈时,任刚对探沂镇提出一个要求:能否争创“鲁南第一镇”?
2021年,探沂镇上榜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第168位,位列“全国千强镇”第153位。在“全国千强镇”名单中,鲁南经济圈辖区内乡镇上榜15个,第4名就是临沂市费县探沂镇。也就是说,短短几年内,小镇实现了崛起,一跃坐上了全市经济的头把交椅。不要满足于全市,要着眼于整个鲁南地区,这无疑是小镇的新目标。
上榜的“鲁南四镇”中,对标前三名乡镇,探沂镇在税收、一般公共预算、规上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等“硬指标”上,已经超过第二位,但在经济实力方面与第一名还有一定差距。
差距是压力,更是奋然前行的动力。
争创“鲁南第一镇”的战鼓已然擂响,探沂镇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
“3月20日晚,我们迅速对鲁南四市各乡镇情况进行了梳理,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探沂镇新任党委书记杨茂学说,冷静分析后,他的心情有放松,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激动,他感谢小镇所有的贡献者,是一届一届人的付出让探沂镇争创“鲁南第一镇”成为可能。
争创“鲁南第一镇”,这个目标震动了探沂镇乃至费县。春光明媚的三月,许多希望在此时萌芽,正等待着生机勃发、万紫千红。辉煌是探沂的过去,更是它光明未来的起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乡村振兴伟大进程中的沂蒙小镇,必将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建设中,再次刷新自己的形象。
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