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伟
[摘 要]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时3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深入发展、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念视角下,教师可以打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盲点和屏障,所以通过阐述专念的理论观点,旨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做出探索与贡献。
[关 键 词] 专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53-04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正在努力拓展和丰富四大方面的内容,在工作创新方面也在不断探索着,但如何创新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是摆在心理健康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多个文件指导和规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在2010年之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多个文件,包括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专门针对高校的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良好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身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性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一般以理论课程为主,以实践课程为辅,虽然近几年高校各个专业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做好实践教学,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一些高校把日常的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中,但往往很难保证实际效果,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变成了只为了赚取学分,不能很好地体验活动自身的魅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如何增强实效性,让学生可以有学习、有成长,需要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或课程设计进行创新。
(二)心理健康品牌性活动活力不足,学生体验性不够
各大高校每年“3·25”“5·25”“10·10”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会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品牌活动,之所以说是品牌活动,是因为这些时间节点里开展的活动,有很多都是每年都在开展的,在学校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比如比赛类的活动,只有参赛者可以体验整个比赛过程,观看的人感受不多。所以如何策划出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心理咨询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的心理健康相关文件,各个省市在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的软硬件配备上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心理咨询整体环境和人员专业素质的水平在不断提升。随着信息平台飞速发展,各个高校也在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其中网络预约服务与咨询工作也在推行,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心理咨询形式更加丰富,个体咨询不仅能做面对面的咨询,还新增了网络咨询。可以说对咨询师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加大,这也对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能否及时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督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比较固化
从21世纪初高校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以来,教育部及各个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中都强调了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每年各个省市的高校都组织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培训,也相应出台了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文件,强化了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作用,树立全员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也在逐渐丰富与完善,比如各个高校都会采用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此外,通过建立“四级保健网”(学校—院系—班级—宿舍)来加强预警防控作用,通过实施“一人一档一方案”的制度,及时做好重点关注人员的跟踪指导服务。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这些预防和干预措施已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认同和效仿,但有一点值得反思,就是辅导员在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时,首先想到的是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找专家看,或者直接转介校外的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好像出现学生心理危机只是专家的责任。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上也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五)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尤其是教师队伍培训方面,近几年针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培训课程层出不穷,有的是以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为主导的培训,有的是以危机干预名义做的系统培训,有的是以咨询师个人成长为议题的培训,有的是以某一心理咨询流派为主的培训,还有的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的形式去培训,不论哪一种培训,当然只要参与了一定会有收获,但是这些培训都隐含着一种思维,那就是要给教师一些思想、技术和方法。教师只能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最终会导致培训效果很难保证。
总之,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如何整合一切资源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如何打开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结合多年对专念的学习和研究,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一些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专念及专念理论特征
专念(mindfulness)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是艾伦·兰格,其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是从自己正在体验的事件中发现不同、构建新意的认知方式,这种从社会认知的取向被翻译为专念。而从心理咨询的取向常常翻译成正念或者内观,代表人物是卡巴金,强调对当下无条件的关注,以知晓、接纳、不做任何评判的立场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体验。[1]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兰格将专念定义为一種积极的、努力的自觉思维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精神状态。在此模式下,一个人积极关注当下的事件,保持“高度参与和清醒的状态”,增强对环境的敏感度和对新信息的警觉性,“接受信息的开放性”或“积极吸取新的类别”,创建新的类别来排序观察结果或者通过对主体假设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思维模式,是从自己正在体验的事件中发现不同、构建新意的认知方式。[2]
兰格专念理论有五个特征,分别是创造新类别、接受/欢迎新信息、多重视角、对情景的敏感性和以过程为导向。[3]从这五个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专念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对新信息持有开放的态度,会多视角看待事物,对环境保持敏感,注重过程导向,使人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造的快乐。
三、专念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兰格专念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可以突破一些思维定式,可以采用新方法、新思想去处理问题,正如兰格在《专念》一书中提出专念具有创造出新的类别、敞开心扉、接受信息、使用不同的视角的特征。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学习专念,运用专念的思想去工作,也可以把专念的视角传递给学生。一方面,当我们带着专念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工作时,会发现很多新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当我们带着专念的视角对待学生时,也会看到他们问题背后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因此,将专念理论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定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视角。
(一)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说在理论教学方面有比较一致的特点,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或慕课的方式,但学生的体验性还不够。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是结合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心理测试、心理讲座、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性不够,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往往为了赚取学分、学时才参加活动。结合兰格专念理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开放性的思维去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比如,把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课堂环境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不用太多走动的活动项目,可以增加一些纸笔练习的部分。此外,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线下做,也可以线上做,线上做团体辅导更多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设计的问话来形成“头脑风暴”的内容。这样的问话更具有开放性,能收集到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逐渐形成对问题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这也正符合专念理论的特点。
(二)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在全国高校中比较认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如“3·25”“5·25”“10·10”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开展的宣传月活动。活动形式大同小异,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微视频比赛、手语操比赛等。这些活动一般只是每年的主题不同,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比较一致,要想在这些活动上有所创新很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学习专念的理论,在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就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多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学生在完成某一项活动时,有积极的感受、有领悟、有成长。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设计“拼图”“套圈”“流体熊的绘制”“投篮运动”等互动性、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重拾童真、感悟幸福、憧憬未来。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灵活性、多变性,有更多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专念视角下的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提高心理咨询师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及督导方面,可以引入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与督导风格,让咨询师可以打破一些固化思维,以更多元的视角看待来访者、看待自己,使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有所提升。笔者所在学校已邀请了具有后现代心理咨询取向的督导师做督导,整个督导风格强调每个人在平等关系下的诉说和倾听,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反思与觉察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想法,让问题不再是问题。因此,咨询师如果可以接触到与专念理论相似的学习,那么会为他如何更好地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带来很多新的体验。
(四)专念视角下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由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突发性、复杂性、专业性,往往让人很容易想到找专家处理,如何打破这样的固化观念呢?在专念视角下,我们可以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削弱专家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推行合作取向的危机干预方式,让多位咨询师、学院学生副书记、多位辅导员、学生及学生家长或重要家人在场,一起完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这样的方式也正符合专念理论的特点,即开放的态度、多视角、注重此时此地互动的环境和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有疗愈、有新的发现、新的成长,从危机中捕捉新的生机。
(五)专念视角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教师队伍培训主要以单一的输入式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意味着教师在某方面的技能是缺失的,所以其需要学习和成长,长期应用这样的模式,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激发不了学习热情,因此,在专念视角下的培训模式,可以把关注点放到教师已有的资源优势上,让他们也可以输出,也就是在队伍建设培训中,可以多进行一些体验式、疗愈性的培训,让教师可以有时间总结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经验,看到自己的成长成熟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会定期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开展体验式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培训内容事先会依据教师近期的工作情况或大家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设计,这样的培训会让大家收获很多,成长很快,教师也会学到一些沟通交流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学生工作中。所以在专念视角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选择适合增强教师心理动能、提高教师创造力水平的培训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专念实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已发展30余年,但仍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创造新的工作模式,以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发展特点。运用专念的思维,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工作保持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在工作中体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觉察在工作中自己的情绪感受,从而对工作产生新的认知,激发工作热情。结合专念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拓展。
(一)融入当下情景,完成心理工作的设计和策划
依据专念理论的特点中对情景的敏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和策划心理健康活动、危机干预策略、课程设计时,可以根据当下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家政策或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干预策略或课程设计方案等。这样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会有一定的情景融入感、有一定的经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特殊时期,为校外隔离的学生做团体辅导,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就要根据学生在校外隔离前和隔离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去设计一些问话,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体验,每个人面对隔离时那种焦虑、烦躁、不知所措以及隔离后逐渐冷静、自我关照、获得各方的支持、感到温暖、放松、对未来有期待等,通过在团体中分享,可以产生共鸣,通过分享整个经历,可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增添不确定性和想象力,将艺术心理治疗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的艺术心理治疗可以带给学生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压力,而是自由创作,跟随自己的心境,用艺术形式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形式本身就非常符合专念的理论特点,注重过程导向、学生体验这样的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心理疗愈。
(三)常规的心理健康活动再创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活动的策划者可以运用专念的思维去策划活动,就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活动内容。就讲座来说,可以安排多位教师,一名做主讲,其他几位是助教,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其他现场的几位助教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在场的听众打开更多的视角,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以往的心理健康品牌活动中,可以继续运用专念思维再创造,活动的内容可能不变,但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同样一次户外心理游戏活动,可以每周做一次,而每一次会设计不同的规则或形式,这样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四)关注教师的自身成长,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
专念视角下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给予教师更多成长空间。专念的理论更欢迎新信息、更重视多重视角,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可以为教师设计一些团体辅导活动,让教师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成长困惑、经验和感悟等,可以使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多视角看到自己的成长困惑,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与接纳,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
(五)利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带领心理社团,让学生心理社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大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团委指导管理下的社团组织,是由致力于宣传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自愿参加的一个社团组织。加入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学生参加心理活动的热情很高,也很积极地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往往学生自主研发和创造的活动较少,学生的自身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利用专念的思想,以开放的思维模式带领团队,弱化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与学生创造对话机会,接受不同的新信息,在对话与交流中形成对某一工作内容的新看法。例如,社团指导教师可以就某一工作内容分成几个实践小组,每个小组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看法,并把小组内研讨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去完成某一项任务,比如,有人擅长撰写策划书或宣传稿,有人擅长主持,有人擅长拍摄,还有人擅长视频制作,等等,把每个人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使参与社团工作的学生体会到其在社团工作的胜任力和价值感。
參考文献:
[1]胡婧,艾伦·兰格,张西超.兰格专念量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69-73.
[2]Langer E J. Mindfulness[M].Addison-Wesley/Addison Wesley Longman,1989:105.
[3]Yeganeh B. Mindful experiential learning[D].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200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