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敏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正在向着“中国智造”的方向迈进,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批有精神引领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大国工匠的摇篮。基于对工匠精神内涵和逻辑起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行梳理,探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逻辑起点;现实意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175-03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
“精神”哲学范畴上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一个概念,词语意思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灵魂、心理现象的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即灵魂。古代工匠是一种职业,止于谋生的称为匠人,能将自己的手艺做到高超的境界,谓之“匠心”。工匠以“匠心”制作有灵魂的产品或作品,在此过程中形成工匠人特有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工匠精神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体现了职业的目的、职业的价值和从事职业的意义。它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
(二)工匠精神的特性
1.对作品及其创造过程不断地追求完美,具有完美性、持续性和过程性。因为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技艺始终保持热爱专注的态度,行为层面表现为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注重效果。
2.工匠精神与人类其他美好精神相融互补、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内显于心,外显于行,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手艺的磨炼是时间的耗费,也是心血的倾注,需要恒久坚持,一以贯之,甚至矢志不渝。我们国家在不同阶段特定情况涌现的各种中国精神,如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疫精神等有高度的契合性,蕴含着对职业的操守,折射出的工匠精神与人类美好精神高度契合。
3.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力量。精神有高度,民族才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时代孕育精神,发展伴随精神。新中国历史进程中从革命战争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到当今新时代,各个时代潮流精神汇集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二、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和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
1.人类对事物美好性的追求。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著作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分享了美国历史上知名工匠的故事,揭示了真正的工匠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改变事物,是因为被事情本身的趣味性激发,而发自内心的执着行为,并不是受外部的驱使。所以,匠人以拥有成熟技艺为傲,做出最好的产品,对美好性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初心。
2.生物界节约成本的本能性体现。古猿由于生存的需要,把天然的树枝和现存的石块作为工具,用来觅取食物、构筑巢穴、防御其他兽类的袭击。这种动物性的本能活动,孕育着人类劳动的萌芽,也是古代工匠精神最初的起点。工匠做工起初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需要,满足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从制作工具到制作生活用品,很多工艺的追求最初都是基于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尽可能地节约生产成本,以最小耗费得到最大收获。发展到现代,精细化生产、技术革新等,都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表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广义上来讲,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方面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成果和成就都是文化。中国是一个手工艺大国,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都是传世杰作,是伟大工匠精湛技艺的结晶。《易经》中记载:“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即是说神农氏时,教人们制作工具,产生了最早的匠人。代代相传的匠人以精湛的技艺改变人类的生活,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实践经验凝练出工匠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1.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保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需求,对产品制作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去,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产品质量去开路。不甘落后,不断超越别人,不斷超越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手工艺劳动最初是为了创造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必需得到满足以后,才有了对美的追求。因而手工艺劳动从创造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发展到满足人类对美的需求,从磨制石器到制作玉器,功能的改变赋予工匠精神崭新的时代意义。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需要自身的劳动创造。
3.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我国与先进制造业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人追逐德国造的打火机,这是因为德国工匠长期执着于对每一个产品精度的不懈追求。“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提出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找回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古国引以为豪的精湛技艺,更重要的是品质至上的“大国工匠”精神。这既是制造业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需要。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校园文化引领,根植工匠精神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是孕育精神的土壤。校园文化作为培育人的环境和载体,在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从其特性和逻辑起点看是文化的范畴,并与文化天然相生,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严谨、专注、敬业、诚信、精益求精的态度与精神通过文化载体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
1.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能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环境,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精神的种子需要校园文化的沃土去栽培,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校园文化的持久渗透。学校要注重“家庭校园、职场德育”氛围的营造,从细微之处、点滴之间对师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文化浸润。让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让博爱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潜心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高尚师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勤奋学习、礼貌待人、知行合一,自立、自强、自信。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工匠精神宣传,让学生置身工匠精神的熏陶氛围,持续不断地渗透。以工匠精神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树立工匠精神。
2.打造崇尚大国工匠的正能量磁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要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挖掘学校毕业生中的大国工匠并树立典型和榜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他们的光荣事迹,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先进事迹等诠释工匠精神。邀请能工巧匠进校园现身说法,加大学生技能竞赛、学生表彰奖励和推介宣传,让大国工匠和技能能手成为学生的榜样,打造崇尚大国工匠的正能量磁场,激励树立大国工匠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学生匠心报国,技能圆梦。
(二)职业素养领航,夯实工匠精神的根基
1.培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职业规范的遵守,是职业道德的范畴。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职业素养标准体系,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德立人。敬业是所有职业的起码要求,也是工匠精神边界。此外,不同的专业面向的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要突出“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比较早就有明确的事业规划,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环节,让学生到企业的不同岗位实习,加强岗位适应能力。开展定岗实习让学生到真实的岗位体验职业规范,也可以引入实体经济入校,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体验职业要求等,以德立人,夯实工匠精神的根基。
2.培养创新能力。工匠精神把事情做到极致和完美,坚持和专注很重要,同时也不能保守守旧,需要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核。现代制造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促进产品实现升级,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平台,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和乐于参与的活动。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他们的生活娱乐必需,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物联网+创新创业活动、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创业宣传和创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双创”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树立大国工匠理想。
(三)融入人才培养,落地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只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落地落实。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开设、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全过程中,并选择有效落实途径。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工匠精神的要求。要系统提炼出工匠精神的要素,并作为核心要素明确写入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实施中予以落实。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对工匠精神元素的植入有明确的要求,每个专业根据对接的职业岗位确定相关工匠精神要求,明确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编排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明确根据专业典型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融入大国工匠培养目标的工作方法;明确通过系统设计、精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岗位实习、质量评价等管理体系,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融入的工作机制。
2.常态化素质养成落地工匠精神要素。制定学生素质考评办法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礼仪等日常养成训练,以素养养成为抓手,养成纪律严明、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在常态化素质养成中将工匠精神落地。
3.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提炼工匠精神的元素。在思政课中挖掘工匠精神元素,在课程思政中植入工匠精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如“概论”课中伟大的建党精神谱系中可以提炼出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等,可以转化成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合作共赢的工匠精神等,这些工匠精神元素挖掘出来以后,可以作为其他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
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涵盖工匠精神的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学生的素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中落地。以课程等教学活动为载体,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明确工匠精神的要素,引入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如工科类学生安全素养、创新意识;服务类学生的细致周到、职业礼仪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师以身示范相结合,如理论课堂对纪律作风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操课操作流程的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情景教学,也可以是案例教学,实训课可以是真实的生产制作模拟等。
5.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植入课堂教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抓手,为学校所重视,技能大赛获奖也成为学生的向往和目标。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竞赛训练中,“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正在推行试点,这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渠道。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外显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竞赛获奖和考取证书的过程中,内化成执着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追求。
四、结语
时代呼唤大国工匠,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秉承立德树人、精技立业的理念,在落实“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造就大批大国工匠,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基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肖文彬,郭彤,宋文娟,等.淺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5):112-116.
[2]杜学文,齐常辉.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8(10):5-8.
[3]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41-43.
[4]张文财.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8.
[5]刘少华,胡春亮,王红彬.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J].职教论坛,2018(6):167-171.
[6][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7]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8]王桂英,高永红.工匠精神的时空演变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经济管理,2017.
[9]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