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辉
阅读指要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的阅读理解要从结构、标题、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入手,做到知人論世,从而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在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常识,准确识别近体诗。
古体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相对比较自由。而近体诗则在这些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限字数,一般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限句数,律诗一般八句(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绝句四句;定韵脚,通常只押同一韵部的韵,不能跨韵,偶数句必押韵,且一般是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定平仄,除韵脚规定平声外,其他每个字也都有平仄上的限制,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相邻两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要对仗,律诗除首尾两联之外,要求必须对仗。因此,我们在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时,不能只凭字数与句数就作出判断,而要综合多方面进行分析。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但这是一首古体诗。标题中“歌”即“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而且押韵、对仗、平仄等也比较自由,不符合近体诗的要求。而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合乎近体诗的要求,是七言律诗。
二、分析结构,解读起承转合。
诗歌讲究章法。近体诗常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理解分析这一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创作的思路,把握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在近体诗中,律诗以“联”、绝句以“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起”是律诗首联、绝句首句,统领全诗,起到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承”紧承起句,即律诗颔联、绝句中的第二句,延续、深化或阐释起句的内容。“转”是律诗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不再沿着前面的思路推进,而是拓开转换,常见的转换形式有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实及虚等。“合”是指律诗的尾联、绝句中的第四句,收束全篇,点明或升华主旨。如杜甫的《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开篇写登高所见,描绘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低沉寂寥的氛围;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继续描写登高所见,并与首联有机联系在一起,仰视天空只见落叶分飞,俯瞰江面长江滚滚东逝,秋意更加浓重,为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提供了有力的依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由描写景物转为议论,由写眼中所见秋景转向写心中之愁,从时间、空间等广阔的维度来抒写由景生发的愁苦;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将白发年老、潦倒不堪的自身命运与艰难的国运联系起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升华主旨。通过分析其结构章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写作思路及要表达的主题。可见,分析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三、学会“四看”,读懂诗歌内容。
近体诗阅读属于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读懂诗歌是关键,除了从结构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外,读懂诗歌还要学会看标题、看作者、看意象、看技法。
1.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诗歌先读标题。近体诗的标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标题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如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咏柳》,从标题可以看出写作的对象是柳,属于咏物诗。又如杜甫的七言律诗《咏怀古迹》,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其二,标题表明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标题揭示了诗作所要表达的功业未遂、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2.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阅读理解诗歌的一种原则,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如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李白诗的飘逸豪迈、李商隐的感伤朦胧等,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痕迹,只有了解诗人,才能通过诗歌去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3.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最独特的语言,是客观的“物象”融入了主观的“意”,从而让“物象”具有了特别的含义和文学形象。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富有情感性,准确分析诗中的意象,由此感悟意境与情感,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常规路径。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前三句选取“着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春意勃发的宫殿”极写战争胜利之时的繁盛与荣华,最后一句写“惊飞的鹧鸪”,通过意象的前后对比,突出破败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我们在阅读时要找出诗中意象,体会其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同时对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要进行积累。
4.看技法
诗歌鉴赏的核心之一是艺术手法的运用。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常用的术语,并能运用到诗歌鉴赏中。近体诗语言凝练,篇幅短小,诗人在写作时会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增强其表现力。近体诗鉴赏时特别要关注的是写景时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反衬、对比、白描等手法,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托物言志),还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当然,近体诗阅读的方法不止这些,相信同学们在阅读中会发现更多有效的方法,并不断提升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注〕,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对诗歌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天云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工整,意象颇有新意。
B.颔联写眼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飞鸟来去出没于山色之中,诗人听到夹溪居住的百姓的歌声和哭声。
C.颈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快,有声有色,以深秋的密雨、夕阳掩映的楼台、晚风送出的笛声,勾勒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D.本诗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尾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追慕而不可见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
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对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至”是我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诗人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深。
B.这首诗构思精巧别致,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
C.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已溢于言表。一个“伴”字,把“身”和“影”联系起来,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D.第四句,诗人想象家人坐在灯前思念自己直到深夜的情景,借此表达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之深。
2.诗是有章法的,绝句的章法往往体现为“起、承、转、合”,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