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肖北庚: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工作41年,其中高等教育工作32年,主要进行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7年获评湖南省优秀教师,2022年入选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肖北庚是一名教学有方的“法学教育家”;身为知名的法学家,他潜心科研、深耕法制,累计为社会开展普法宣讲近500场次……
近日,记者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深刻解读学生和老师心中的肖北庚。
多重身份,最喜欢的工作仍是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治分会副会长、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肖北庚身上都有着多重標签。于他本人而言,最看重的仍是“法律教育工作者”这一身份,“我最喜欢的工作还是教学。”
1981年,肖北庚从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老师,带过法学硕士、博士。41年以来,他从未离开三尺讲台,即使担任法学院主要负责人后,他仍每年开设3~5门课,年均课时接近400个小时,并坚持有课必亲自到场,。
“肖教授保有难得的职业素养,在他心中教学工作一直摆在首位,上课从不迟到一分钟。”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宁回忆道,2021年,有场会议紧连本科生课程,时间紧凑,为准时赶到教室,肖北庚特意提前了发言时间。
采访中,不少学生提到,肖北庚在课堂上从未使用过手机接打电话。“这是肖院长多年的习惯,只要上课,手机一定关机。”吕宁解释。肖北庚还将这一方法推荐给了学生,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泽中告诉记者,“肖教授建议我们在学习时也关闭手机,保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在肖北庚看来,这是一名学术研究者必备的心态。
言传身教,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读书是肖北庚最大的爱好,他也对学生提出了阅读的“硬性指标”。每两周定期准时召开的读书报告会,给2020级硕士研究生臧乐乐留有深刻印象,“肖教授为我们推荐法律相关的书籍、文献,师生共同研读。报告会上,学生轮流分享心得体会,肖教授一一点评总结。近距离的师生交流,让大家受益匪浅。”
创新教改,培育会“实战”的法律精英
从“法学院”到“法院”,一字之差,却隔着法学生上千个日夜的孜孜不倦。很长时间以来,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成为不少高校的教育痛点。针对许多法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的现实,2010年以来,肖北庚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重提升学生处理实务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构建了实务能力课程、‘三段六步实际式实践实习方式、直接代理案件的实践教学平台。”肖北庚介绍,学校聘请了校外专家讲课,分享他们审理案件、调查数据证据、提出公诉的思路,课程侧重于技能型知识的训练和传授。
肖北庚主持了教育部一流法学专业、教育部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项目多项,在本科生中创建了卓越法律人才班,并亲自担任班导师和班主任,引导学生掌握前沿理论,培养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卓越法律人才班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广泛开设项目制课程、研讨式课程、理论研究技能课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辩论能力。”肖北庚表示,一系列的教改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学素养和职业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培养的本科生中,部分能够直接到法院参与诉讼代理业务。
严慈并济,不放过标点符号的“萌系男神”
谈到肖北庚教授,不少老师和学生都提到了“治学严谨”。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力曾是肖北庚带的硕士和博士生,他对导师修改论文的态度印象深刻。“帮学生改论文时,肖教授坚持逐句批注,大到专业术语、病句错字,小到标定符号都不放过。”刘力翻出一本肖北庚批阅过的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写有指导意见。
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凯也有类似的经历,“有次交稿前,我特意用软件校对了文档,没想到肖教授还是发现了10多处标点使用不当。这一直警醒我在之后的学习中要更细致认真。”
“法律强调规则意识,一点疏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谨治学是一种习惯,更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感。”肖北庚告诉记者,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一篇论文、一个课题,对学生要求严格,正是希望严谨能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责任态度。
这样一位在教研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的教授,生活中却从未见他发过脾气。
“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不认真,论文错漏百出,他总是温和耐心地引导、启发。”刘力告诉记者,在许多老师和学生心中,看似严肃的肖院长实际是一个为人友善、性格温和的人,“曾经还有学生私下将肖教授评选为了法学院的‘萌系男神。”
“刚走上教学岗位时,肖院长曾帮我打磨课程、示范教学,帮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对于不少和吕宁一样的青年教师而言,肖北庚不仅是严于律己的院长,更是一个温和可亲的长者,润物细无声地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