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 21:53:36赵岩
职业时空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

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依据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特点,文章提出并构建了“分层分段”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从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完善“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丰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资源、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高职院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分段分层;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专门列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職业教育品牌”,“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2]。国际学生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交叉发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探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认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又应该如何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文+职业技能”的缘起与发展

“中文+职业技能”这一概念与“汉语+”或“中文+”密切相关。“汉语+”最早被正式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致辞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3]。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致辞中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4][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2020年11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0年12月,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泰共建全球第一所“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6]。

2021年,“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2021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举办多场关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论坛及研讨活动,重点发布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进 “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第14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也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作为重要论题进行研讨。与此同时,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研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中文+现代农牧业”农业类师资专题培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了“中文+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职业技能”工业汉语等系列教材。由此可见,“中文+职业技能”从提出到文件落地实施,逐步实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高职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属性及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更多国际学生学习中文,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突出“中文”和“职业技能”融合协同发展的特色。

(一)依据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制定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和基本依据。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是“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准则”,“是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7]。《质量规范》明确提出了国际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要以《质量规范》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知晓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并尊重中国发展,具有一定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华、友华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依据国际职业技能人才需求,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一关键要素来进行,注重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大项目和大工程“走出去”,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各国对“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培养既懂中文又懂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符合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中国驻外企业经营发展,符合各国广大青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沿线各国提升社会大众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依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高职课程体系不同于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它全面贯彻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8],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操性及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因此,在“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属性特色,强调专业阶段的实践应用性。此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与国内学生相比,在贴近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在文化和习俗上的融合度,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化,适应国际产能合作提出的新要求,紧跟“走出去”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能,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依据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对象为外国留学生。这就要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必须与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构建体现国际学生教学对象的特色内容和课程类别,精准把握课程门类设置,增设与专业技能课程相匹配的职业汉语主修课程和职场汉语辅修课程,克服国际学生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理论课程学习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升国际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三、基于“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不是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教学对象和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适当调整和重构原来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国际学生的特点和“中文+职业技能”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培养国际学生中文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也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同时也是培养既会中文又懂技术技能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重点要以中文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凸显中文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发展。国际学生的中文与职业技能并不是同时推进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首先要打好国际学生的中文基础;其次是用中文辅助专业技能学习,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国际化课程教学,提升国际学生技术技能。根据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状况,结合职业教育规律,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形式来推进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根据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和阶段性,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分为两个阶段,即中文基础阶段和职业技能培养阶段。根据国际学生课程类别的不同,在不同阶段分为:中文基础课程、“中文+”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等四个不同类别的课程体系。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需求、入校时间及生源类别等方面的差異,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和类别,具体见图1。

中文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国际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等基本交际技能和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此阶段,根据国际学生的入学情况、学习需求、汉语水平等因素,分为初、中、高等三个不同层次,开展国际学生精准化培养,提升国际学生培养的针对性。这一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汉语综合、汉语听说(口语、听力)、汉字识写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文基础阶段不仅包括汉语课程体系,还包括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书法、国画、茶艺及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内容。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教学为感知、认知层次的体验教学,目的是让国际学生感知多彩的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专业技能阶段包括国际学生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中文+”课程体系及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国际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内容。它主要由“专业课程模块”和“企业实习实践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在学校内完成,根据国际学生实际特点和需求,主要采用“短周期、强实践、重技能”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将实训实践和课上理论结合,重点强调国际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以达成技能培养的目标。“企业实习实践模块”重点是提升国际学生职业技能实操和职业综合素养。这一阶段主要强化校企合作,尤其是驻外中资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为国际学生搭建国外中资企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技能,解决应用场所的实际问题。

“中文+”课程体系主要是帮助国际学生用中文学习专业技能,让国际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常用的专业术语,尤其是职业场景的相关术语。理论课程之所以是国际学生的难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汉语读写能力差,看不懂相关专业术语。“中文+医学”“中文+工业”等课程就是将中文与专业技能结合,帮助国际学生学习专业术语,提升国际学生用中文学的能力。

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9],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情感基础。国际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文化认知和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文化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主要分为“感知→认知→参与体验→互鉴欣赏”等四个层次。初级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等内容的学习,而在职业技能阶段,将配合专业学习内容开展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在学生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不同国家学生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实践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和国际人才培养系统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和具体方法论。其课程体系落地实施受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管理能力、国际化教学能力、课程国际化程度及中外校企合作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这也是高职院校综合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做好“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系统实施工作,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基础和管理工作。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铜仁职院)从2011年起开始招收国际学生,是贵州最早招收国际学生的职业院校。2019年与老挝教育体育部直属高职院校巴巴萨技术学院开设“海外分校”。至今已累计招收培养了1000余名国际学生,生源国别数达32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走出去”中资企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起学校开始探索了国际学生“分段分层”的课程体系,并于2015年起设立了贵州省高职院校首个成建制的国际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学校在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做好国际学生课程顶层设计,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

做好国际学生课程顶层设计是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实施“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国际化办学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国际学生课程建设规划,形成完备的“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一是要做好国家关于国际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学习和研究,确定国际学生培养的发展规模、实施路径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突破学校各院系之间的管理壁垒,形成顺畅的“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机制。三是要构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做到国际学生课程管理架构科学合理。

铜仁职院在国际化办学顶层设计上形成了“立足东盟、面向亚洲、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结合专业实际确定了国际学生培养规模;在课程建设上,创建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其他各二级院系的课程教学管理衔接机制,形成了中文基础阶段和专业技能阶段融合的课程管理体系,打通了语言与专业衔接路径,构建了“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无缝对接的一体化教学流程。

(二)加强国际学生课程内涵建设,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

提升课程国际化程度,推进课程内涵建设,是“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升国际学生课程活力的重要因素。一是根据“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实际,抓住国际学生各阶段的难点和痛点,优化国际学生课程内容,构建适合国际学生教学的课程模块,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解决国际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课程国际化程度和课程质量。二是国际学生最大的难题是专业技能阶段的学习,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国际学生而言,实训实验、岗位实操和设备操作等实践类课程并不难,但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却非常难。国际学生要过“教材关”“术语关”和“读写关”。根据学生的实际困难,学校在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开设“医学汉语”“工业汉语”“科技汉语”等职业汉语课程,构建“中文+”课程体系,实施“短周期、重实践、强技能”的项目式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铜仁职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为解决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的难题,课程组专门制定短周期真实化的项目式教学任务,注重人体模型实践操练,辅以“医学汉语”课程解决医学术语表达难题,同时用医院真实病例引导学生解释解剖学原理,提升学生兴趣,进而有效解决学生听不懂专业课的问题,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三是在国际学生中文基础教学阶段,运用多感官多模态生成学习理论,开展国际学生语言“情境式——模块化”教学,制定分层次阶梯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国际学生学习兴趣。四是运用实地实景和体验教学法,丰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内容,提升课程教学活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中国文化教学中,充分运用贵州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优势,采用实地教学法开展中国文化体验和黔东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在职业技能阶段,带领学生参观铜仁当地生态农业园区和工业产业基地,体验中国现代生态农业文化和中国工业文化及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职业技能文化。

(三)完善国际学生课程师资队伍,提升“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水平

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多元背景的师资团队是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开展实施的基本保障。一是国际学生的构成背景多元,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国际学生教学团队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际学生不仅要学习中文基础课程、医学汉语、经贸汉语等职业汉语课程,还要学习职业技能课程。国际学生师资团队需要协调好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教学之间的对接与配合,使汉语教学与职业技能教学形成合力,避免中文教师只教中文,而忽略教援专业技能知识;职业技能课程教师也不能像教中国学生那样,只教专业技能而忽略职业技能背后的中国技能文化和工匠精神。三是要打破学科专业背景,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一支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复合、一专多能”型“对外汉语+职业技能”教学团队,以强大的师资团队引领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促进汉语与职业技能结合,推进多元师资协同育人。四是加强师资团队管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与教学对象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协调一致,实现同步转型,创新课程内容,提升国际学生课程国际化程度,为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撑。五是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分散在不同专业的国际学生,要建立“学伴互助”“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师生联系制度,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力。

(四)丰富国际学生课程教学资源,创新“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形式

加强国际学生课程资源建设,运用现代技术创新课程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是“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开展实施的有效“助推器”。一是加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国际学生中文课程、职业汉语课程、技能课程及岗位实操课程的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化的泛在学习。二是创新国际学生线上教学模式,逐步构建“平台应用+课堂直播+微信互动”境内境外同步的授课模式,克服当前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学生教学困境,提升“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三是研发国别化的“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资源,提升国际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效果。结合铜仁职院实际和学生国别,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岗位实操技能,积极研发适合国际学生的“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四是发挥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资源作用,促进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提升。铜仁职院于2013年获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设立HSK考点。学校通过HSK考试,构建了国际学生中文教学、技能培训、汉语考试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国际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了国际学生兴趣,進一步丰富了“中文+职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形式。

(五)探索国际学生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加强高职院校与中外企业的校企合作,打造“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际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模块”是“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外企业与学校共商共建的国际学生课程合作与实践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对接“走出去”中国企业,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促进校企产教融合和国际产能合作,为国际学生实习实践搭建企业平台。目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已有多名国际学生进入中铁八局驻老挝建设公司、VIVO印尼分公司等中国驻外企业开展实习实践。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四川开元集团老挝分公司、老挝同济医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海外(老挝)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校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和促进老挝籍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大空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三是调研国际学生对象国产业发展和中国驻外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根据产业需求进一步固化“中文+职业技能”校企产教合作机制,持续推进高职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同时根据国家产业需求积极推进海外企业“订单培养”,探索国际学生“产教招生与合作培养”新模式。四是邀请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为学生学习技术技能提供展示的舞台,发挥了技能改变命运的作用,让国际学生真正学习到提升生活水平的宝贵的中国技能和中国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提升了国际学生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走出去”中国企业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汉语零基础的国际学生,经过一年的中文教学,HSK3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达到100%,HSK4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达到95.20%。国际学生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中文演讲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21年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留学生组团体三等奖。国际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大部分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国际学生就业率在96%以上,有89.87%的学生进入中国驻外公司和所在国单位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9)[2021-11-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3)[2021-11-24].https://www.ccps.gov.cn/xtt/202110/t20211013_150840.shtml.

[3] 中國政府网.孙春兰出席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并致辞,[EB/OL].(2018-12-04)[2021-11-24].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12/04/content_5345736.htm.

[4] 吴应辉,刘帅奇.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汉语+”和“+汉语”[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01):34-62.

[5] 中国政府网.孙春兰出席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9-12-09)[2021-11-25].http://www.gov.cn/guowuyuan/2019-12/09/content_5459817.htm.

[6] 马箭飞.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9-123.

[7][9] 教育部网.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09)[2021-1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8]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01):4-8.

收稿日期:2022-07-06

基金项目: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资助(21YH38D),主持人:赵岩

作者简介:赵岩(1986-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化。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浅析华文教材《中文》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中日五种基本颜色词义项比较
概率统计公共课程国际化教学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3期)2016-04-08 07:01:27
概率统计公共课程国际化教学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3期)2016-04-08 07:01:27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主流报纸要做规范正确地使用中文之楷模
西部学刊(2015年7期)2015-08-20 17: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