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特点及备考方向

2022-05-30 10:48:04窦银强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三新高考作文作文题

窦银强

紧扣新课程,聚焦新高考,研究新教材,是考生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非常紧迫的任务。在“三新”背景下,主题型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样式已经连续三年在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并将是今后三至五年高考作文的主要样式。其中,以中国特色作为高考作文选材,突出“中国精神”的“主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的主旋律。

为了更好地备考,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种作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一、以关键词语明确作文“主题”的逻辑关联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以关键词语的形式明确宣示“主题”的逻辑关联,并对命题材料中考生不太熟悉的关键词进行关联及解读。文题在宣示“主题”时,常用考生熟悉的现代词语强调命题材料与关键词语之间的关联或内涵,且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在引导考生将新时期主旋律与个人价值取向有机融合,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宏大主题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

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虽然出自《红楼梦》,但更侧重于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传统文化点亮时代主题。命题非常明确地引导青年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主题”背景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通古今为现实“主题”服务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命题材料为突出“主题”做铺垫,“主题”以关键词语的形式明确写作思维重点,常规性补充要求为“主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限定。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第一段是材料,多选用古典文学名著、古代经典论著、历史故事的经典片段等材料,或结合现实选用重大时事事件、新闻热点等材料。命题材料的作用是使考生能够快速将命题材料中的关键内容与后面的写作“主题”相关联,营造写作情境,为审题立意做铺垫,并作为论证过程中的论据之一。考生切不可将命题材料改编成文或就材料之事论事,否则就偏离“主题”了。

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第一段:“《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这只是在打造一个写作情境,助力考生理解运用之道而已。命题材料看似“吓人”,实际与采用其他材料并无二致,考生只要透过现象就能抓住“主题”。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第二段是确立“主题”的引导材料,多在命题材料后以关键词解读的形式出现,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这一部分会借命题材料的内容提炼出若干“关键词语”,或点明某种情景关联,给考生审题立意确立“立德树人”的主题给予或明或暗的提示。

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第二段:“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里借《红楼梦》中的情节讲述语言运用之道,提出移用、化用、创用三种方式,并且强调了创用的独特审美效果。这就暗示本次作文最佳“立意”是阐述“移用、化用、创用”三者的辩证关系。如仅写“移用”或“化用”则立意不深,如仅写“创用”则“高处不胜寒”。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第三段是“主题”常规性补充要求,比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一般这类要求就是要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我手写我心”,而不是胡编乱造。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不同,作文也就有了鲜明的“主题”个性和独特的“主题”气质。

三、把握“主题”立意的难易

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设置了不同的难易层次,既为广大考生设置了“中等”立意的“度”,也为“优秀”立意指明方向。

以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其基本立意只要抓住“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聚焦材料,就能把握基本立意,确立主题。但抓住“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则可从语言运用方面深入到“更广泛的领域”,审题立意就不再局限于语言运用方面,而是提升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我们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立意的核心在谈运用之道,聚焦于“用”,尤其是“创用”的思考,那么最佳立意就是:①种移用之树,结创用之果;②创用之道,存乎一心;③創用之用,方为大用;④移用、化用、创用;⑤化用奇妙,创用更佳;⑥“泻玉”绘其形,“沁芳”更新雅;⑦“翼然”妙也,“沁芳”更雅。这里的“创用”即创新运用、创造性使用。

【命题趋势】

2022年是“双减”背景下的首次高考,但大家发现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难度并没有因“双减”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其实近几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试题评析反复强调“教考衔接”,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的命题材料,出自《红楼梦》,指向新教材,指向整本书阅读。这可能是为今后新教材、新高考做铺垫。“教考结合”将成为今后高考新风向,高阶辩证思维训练将成为新热点,深度学习、思考、运用将成为新常态!

1.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词是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语言的核心素养为“表达”。思维的核心素养是逻辑(包括批判性逻辑)和想象。审美的核心素养为深刻体验文本,并提炼为思想(即评价)。文化的核心素养指认识自我的智慧,解决“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核心问题。

2.选材向文学性发展

文本的文学性作为命题材料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学价值聚焦文化价值观,体现认识自我的智慧;二是文本具有鲜明的审美性,为文学素养的考查提供空间,甚至为想象创设条件。

3.考查文化素养

作文最能反映考生的文化素养,从一个很具体的视角,以问题的方式切入认识自我的智慧,用理性分析的方式解答,或用想象的方式侧面反映,是未来命题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三新高考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13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09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7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6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