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星
一、道德与法治课和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认知
1. 教师理念缺乏
多数教师在执行教学课程期间,普遍未能准确认识道德和法治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教学过程中仅按照常规的教学任务进行知识教授,无法对重点内容形成规范讲解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和法制教育未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融合,最终让道德与法治课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效明显不足。观念的失误也未能从方法中进行着重探究,部分教师在课程教育期间仅注重于法律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枯燥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长期影响下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步僵化,无法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无法实现法律意识的培养。
2. 脱离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往往和生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紧随时代发展脚步。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育体系,不仅需要着重于道德和法治教材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授课,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同时也可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但依照实际情况分析,多数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和法制教育融合期间未能正确联系生活,导致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背离,学生无法从生活中理解法制教育的作用,不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会对其时效性产生影响。
二、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制教育融合的方式
1. 加强融合观念
小学期间,道德和法治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强调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合,教师需要不斷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促进融合期间加强知识的联系性,继而实施科学教学内容。具体方式可着重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明确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于此基础上实施融合教育,并以课程作为载体实施法制教育。另外,教师还需建立融合教育的框架,使其能够在体系指导下完善对教育体系的融合。
2. 教学方式改革
在道德与法治课和法制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学方式也需要产生一定的改革,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跟随法制教育的时代发展。通过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指导。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各个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差异性,而针对该现象,教师需要在进行法制教育创新期间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对法治素养的培养。另外,教师还需要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建立,落实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也能够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含义,且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正确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很好的培养合作精神和意识,而该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法治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
3.加强生活联系
以生活为基础实现对法律知识的教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自我行为和观念。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着重于生活实际的分析,积极挖掘小学生的生活元素,并将其进行练习,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建立真实生活环境,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在实施教育期间还需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活法律意识素养。
4.互联网技术应用
新的时代必定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在加强教育期间,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充分整合资源,实现教育体系融合的紧密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此确保各个学生均能够更好的学习法律知识。
三、结语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法制教育融合过程中,囊括了教育的目标以及育人的目的。实施融合教育期间,教师需要采用正确的理念、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借由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