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真 吴燕
名家引路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容沉着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决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在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选自《太平风物》)
◆技法提炼
本文立意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哲理语言见深刻
哲理的语言大致包括下面两类:一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富有启迪性的认知,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揭示生活表象下那些人人皆知但又不能恰当表达的话语。二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透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提炼出的关于生活的大道理。“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饱含深意,当传统的劳作方式失去实用价值,变成了精神寄托,这表明时代发展会淘汰一些东西,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仍将长久地发挥作用。
2.以小见大显深刻
立意深远的优秀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大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叙事抒情、明事说理,它可以起到“一粒沙里看世界”“细微之处显精神”的艺术效果。这篇小说只写了六安爷,但六安爷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生活。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也迫使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种种不适。
3.逆向思维见深刻
思想的深刻源于见解的独到和思维的求新。比如,很多表现劳动的作品往往写劳动的艰辛,以此体现主人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本文虽然也是一篇对劳动的赞歌,却另辟蹊径,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劳动不仅仅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更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比直接表达劳动的伟大效果更好,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子
佳作
孟夏草木长
◎孙弘亦
夏日炎炎,我跟着爷爷去种地。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便从乡下搬到城里,但爷爷奶奶放不下乡下的地,常去那里劳作。家里的蔬菜瓜果源源不断地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结果,直到我的肚子里。
驾车驶离城区不久,我们便到了自家的宅基地。爷爷熟练地从一条长满草的沟中拿出挑水的工具——一个类似瓢的东西由锈迹斑斑的铁丝系在一条长长的竹竿上。日久年长,竹竿早已褪去青涩的外衣,在握口处还有几道细细的裂纹,就像爷爷的手。由于长期的劳动,爷爷双手的颜色像泥土一样,关节处长满了老茧,皮肤像树皮一样皱巴巴的。也许,这就是《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本色吧!
爷爷递给我一个篮子,叫我去摘些茄子、丝瓜、长豆之类。鲜嫩光滑的紫色茄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摘下来竟是热乎乎的。一条条青色的丝瓜斜挂在支撑它们生长的木板上,棕色的木板与青绿色的丝瓜和长豆相互映照,一缕一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映在丝瓜深浅交错的纹理之间,映在长豆那被包裹住的饱满突起的果实之间。我第一次认识到蔬菜的美、劳动的美。很快,我摘好了菜,还收获了一个“熟过头”的干瘪丝瓜,爷爷说,它可以用来洗锅。
爷爷挑来水,灌溉这一片被烈日烘烤的土地,连同汗水一起洒下去。每寸土地间都充满着炽热的空气,爷爷一瓢水下去,我仿佛都能听到泥土发出嗞嗞的欢快的声音……
随后,爷爷给了我一把种子,让我撒在刚浇过水的土地上。灰褐色的种子又细又小,刚撒进喝饱水的土里,瞬间就消失了。除非你蹲下用手扒开土细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小小的种子藏身于泥土之中,隐秘地躲过太阳的烘烤,飞鸟的啄食,静静地生長着,直到长成一株茁壮的植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在我的辛勤劳动下,种子都落户于肥沃的泥土中。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想象着它们长成蔬菜的样子,期待着那天的到来。
爷爷一直在远处劳作着……是啊,爷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自己的汗水,为我们换来了一次次丰收的喜悦。正如习近平爷爷所说的那样:“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
爷爷浇完最后一片地,早已大汗淋漓。在晴朗无云的蓝天下,那来自炽热星球的滚滚热量如同炽热的爱,浇灌着农作物生长、结果,滋养着世间万物……
我拎着满满的菜篮,坐在爷爷电瓶车后座上。迎面吹来的风似乎是对我们劳动的嘉奖。孟夏草木长,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劳动,都能换来丰硕的果实!
【浙江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高一(2)班】
◆点评
作者用丰富细腻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我”和爷爷在夏日劳动的场景,用色彩鲜明、形象性强的词语描绘了一幅果蔬蓬勃生长的田园风光,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刻感悟了劳动的意义。这种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将主观情感交融于客观事物的作用,也使这篇作文收到了意境深远、意蕴丰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