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东 蒋蕊韩
摘要:厘清“何謂意识形态工作”,是回答“何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着为革命提供思想动员、为建设巩固理论基础、为改革奠定观念前提、为复兴凝聚价值共识而不断演变,逐步发展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概言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为主要内容,在政治、宣传、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需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概念演变;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4-0001-0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4,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围绕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概念时,鲜有给予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在认识层面歧义丛生。显然,只有对“何谓意识形态工作”有高度的认识自觉,才有“如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自觉。因此,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演变历程,厘清其科学内涵、把握其本质与特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历史演变探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渊源,揭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是厘清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应有之义。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诠释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性、揭示“虚假意识形态”欺骗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涵摄并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进路,将意识形态视为矗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2],使之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实现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否定性到中性、肯定性的转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从意识形式上揭示了意识形态的一般内涵,由此亦划定了意识形态工作涵盖“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3]等畛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论及意识形态工作:一是意识形态生产工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意识生产”的思想,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4]551创造的,他们是该阶级的精神生产者,通过对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进行美化、调整和革新,赋予其普遍性与合乎理性的意义。二是意识形态宣传工作。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者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5],此处所言的“宣传工作”就是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体现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意蕴。三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恩格斯曾批判道:“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完全把持在少数贵族门阀和僧侣手中。”[6]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常通过社会教化、道德约束和宗教控制来维护自身的思想统治。《共产党宣言》亦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7],旨在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达到唤醒工人阶级的目的。列宁和斯大林进一步丰富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下,列宁曾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8],“灌输”就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中传播、宣传和教育等手段的相互配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十八大总结报告中相继使用了“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宣传和思想工作”的概念,论述了经济工作、组织工作与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工作”[9],并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至定理的高度。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尚未对意识形态工作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亦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石。
(二)实践熔炼: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迁衍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演变,既展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与生动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历程,亦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深化。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相关概念的萌芽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革命提供思想动员,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方针及政策。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侧重于从理论宣传层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以口号、传单、标语、报刊等形式进行思想鼓动、涵育政治认同,常使用“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斗争”“政治宣传”等概念指称意识形态工作。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鼓动、组织群众反对封建主义、军阀势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开始逐步突破宣传层面,将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拓展至“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鼓动工作”“宣传教育工作”等表达形式。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制定了系统的宣传鼓动纲领,“政治宣传鼓动工作”“群众鼓动工作”“党内教育工作”等表述使用频率颇高。1941年,《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指出:“宣传鼓动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活动”[10],并提出要将宣传鼓动工作的阵地拓展至理论、主张、教育、文化、文艺等社会的各个领域。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动员”“说服教育工作”等概念在党的文献中最为常见,此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被赋予了为新中国成立营造舆论先导的重要任务,通过整合共同思想,批判敌对思想,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做好思想舆论准备。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逐步明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建设巩固理论基础,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认同,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侧重于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常常交互使用“宣传教育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改造教育”等概念表述意识形态工作。1951年,党中央要求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要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能力”[11],并将群众宣传、理论教育、文化艺术、学校教育、报纸广播、书刊出版、干部管理等纳入了宣传教育工作的范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将宣传工作的任务划定为对中心工作、时事政策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并提出“宣传工作也就是思想工作”[12]的新论断。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为凝聚社会主义建设的共识提供思想文化基础,着重从政治战线与思想战线上对人民“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13]。196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4]此处所指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意识形态工作”。“文革”期间,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范围和形式,使党的事业遭遇了重大挫折。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演绎拓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领域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15]。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异域文化聚势涌入、各种思潮交织涤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沉渣泛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空前危机,“意识形态工作”概念被不断强化。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16],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宣传阵地。党的十六大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价值观、道德观激荡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向价值引领、信仰塑造、道德建设等方面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17]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针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现象,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8]。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权威得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逐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日臻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概念的承续升华
新时代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价值共识,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就,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9]这些转变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至“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19]的战略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方向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在目标使命层面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将“两个巩固”视为行动指针,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为根本遵循,锚定共同目标、校准前进方向,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价值信仰层面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绑紧精神纽带、夯实思想基础,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认知阐释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力。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建立稳健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着力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1],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举旗定向、统帅中军的地位,同时也以制度形式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定纲指向。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9],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内涵与特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实践历程赋予党意识形态工作丰富的思想内涵。概言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为主要内容,在政治、宣传、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阐释
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应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结构、对象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就内容而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涵盖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等各个方面。创建与研究,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研究探索。“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22]76,实践是理论之源,要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生活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在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总结新经验、开拓新视野。交流与批判,就是要在意识形态的交流碰撞中打破认知差异,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西化”“分化”图谋做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22]7,要不断批判错误思想、驳倒谬误、澄清迷雾,让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成为时代最强音。宣传与教育,就是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车间地头,“走”进人们心坎。引领与凝聚,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凝聚起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总之,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构成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
就结构而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政治领域、宣传领域、教育领域、文艺领域这四大工作领域所构成的密不可分、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各个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指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是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北斗”。只有矢志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旗,才能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汇聚力量,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凝心聚力、阔步向前。其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由政治、宣传、教育、文艺四大领域构成。政治领域承担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导向、巩固政权等重要使命,主要通过政法工作、思想工作、党务工作、群众工作等来实现;宣传领域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339,主要以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宣传工作、对外宣传工作、出版发行工作等为重要推手;教育领域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23]的重要职责,主要通过理论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等来实现;文艺领域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引领风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主要由文化文艺工作来完成。其三,政治、宣传、教育、文艺四个领域彼此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四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虽各有侧重、分工不同,但联系紧密、互为条件、共同促进,是密不可分、高度统一的整体。
就对象而言,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工作对象涵盖国内与国外的民众。国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从个体和社会层面展开。个体层面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魂聚力的基本任务,承担着引导人们听党话、跟党走,提升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重要使命。社会层面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担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职责,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1]418。党的对外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承担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舆论引导与斗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国际意识形态工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使我们的话语既有“中国味”又具“世界范”,让中国故事更多被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工作内部相对稳定的、固有的联系,并区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揭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本质应从普遍与特殊两个维度展开。
从普遍本质来看,意识形态工作是一定阶级、政党以及社会集团从思想意识上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简言之,“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的政治工作”[24]。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源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与阶级性本质。意识形态“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5]。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作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存在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550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并发展自身的根本利益,往往通过意识形态工作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向发展,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普遍本质所在。从特殊本质来看,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思想意识上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人民凝魂聚气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政治导向。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就是党的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要求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在不断完善、丰富和创新的过程中,显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
其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互为依托、互相确证,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历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在反映人民的意志与体现党的主张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中,创新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性,表现为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总揽全局的核心统领地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敏感性,必须旗帜鲜明地将坚持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决同党中央站在同一战线、维护中央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持人民性,表现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党秉持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谋利的价值理念,深深扎根于人民、贴近人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
其二,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引领性的基本方向与协同性的基本要求内在统一、相互贯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22]13。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聚焦时代之潮流,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2]312,引领风气之先、凝聚磅礴伟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正面声音引领多元舆论,以崇高信念引领道德风尚,在其他工作中发挥着思想引领和精神指引的重要作用。党的意识形態工作是一个协调各方、整体统筹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要“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26]51。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常常需要统筹参与主体、责任主体、监管主体协同推进,需要动员教育、宣传、政法、财政、组织、外交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意识形态工作协作矩阵,建立密切的协作协调关系。
其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立破并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方针,“立”是前提,“破”是保障,“立破并举”彰显了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相辅相成。建设性,表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要善于“立”,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壮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坚持“以立为本”的同时,还要敢于“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26]27批判性,表现为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破”,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有“亮剑”精神、“破”的智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廓清思想迷雾,敢于亮剑、激浊扬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斗争,敢于旗帜鲜明地抵制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批判错误思想和歪理邪说,勇于揭穿谎言、驳倒谬误、澄清迷雾。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与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
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还需将其放置于相关概念群中进行比较辨析,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一)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27],很好地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由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概念有机结合演变而成,“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總和”[28]。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一方面,应从人的自然需求出发,“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23],关怀人、尊重人、理解人,有亲和力、有感染力、有信服力地开展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还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拥护和理论认同。总体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方式,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工作目标上具有共通性、在功能上具有重叠性。政治性是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二者都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工作目标,且皆具备导向、整合、教育、凝聚等功能。就二者的区别而言,意识形态工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为广泛,它既要面向国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理论武装、思想教育,也要承担面向国外受众和国际社会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展示中国形象、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主要针对国内受众开展思想政治层面的正向引导。在时空场域上,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更为宏观的实践视野,而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更倾向于依托学校、社区、企业等特定场域,开展具体化的实际工作。就表现形式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体现。
(二)意识形态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宣传思想工作通过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和活动,不断统一思想、引领方向、凝聚力量,为中心工作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指针,宣传思想工作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凝聚团结奋进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弥合思想分歧、化解矛盾,整合社会碎片化意识,在人民中弘扬主旋律,培育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扩大思想共识基础,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意识形态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在内涵上存在重叠,外延上体现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在责任使命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无论是宣传思想工作,还是意识形态工作,都集中反映党的重托、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始终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战略任务,以“两个巩固”为根本方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弘扬崇德向善的新风正气。从二者的区别来看,相较于宣传思想工作在内涵上着重于团结稳定鼓劲、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实现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工作则既致力于正面宣传、正向引导,又更加突出强调思想斗争、价值较量。批判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与各种错误思潮、歪理邪说作斗争,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的图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延上,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包括宣传思想工作,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等。意识形态工作概念是一个总体范畴,具有现实指称性,而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是各种类型宣传思想活动的理论概括,更具有概念的抽象性。简言之,宣传思想工作内嵌于意识形态工作,二者辅车相依。
(三)意识形态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关系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特殊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引导能力。新时代以来,新闻舆论工作不断更新传播的理念、方式和载体,持续释放各级各类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了同向发力、协同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媒体传播格局。
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同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人民群众生活、工作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是传播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媒介,与意识形态工作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政治属性,都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引领正确方向、汇聚奋进力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通过新闻舆论工作及时做好形势政策宣传、深入做好典型宣传、稳妥做好热点引导、积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宣传、教育、文化等领域积累的工作成果,也切实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丰富、真实和鲜活的现实素材,使新闻舆论工作在各个环节都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占领道义和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宣扬主流意识形态,记录时代风云、凝聚伟大力量,形成全媒体化规模声势和聚合效应。总之,新闻舆论工作是构成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素,不断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是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4.
[8]列寧.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9]斯大林.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5.
[1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39.
[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9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8.
[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1).
[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3.
[25]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6.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7]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825.
[28]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Z1):12.
On 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 Yandong, JIANG Ruiha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Clarifying “what is ideological work”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answer “why shall we carry out ideological work”.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s evolved around providing ideological mobilization for the revolution, consolidat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on, laying the conceptual premise for reform, and reviving and condensing the value consensus, an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In short,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serie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publicity, education, literature and ar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with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exchange and criticis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guidance and cohesion of ideology as the main contents. It has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 and peoples nature, guidance and synergy, the unity of constructiveness and criticism.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need to clar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deological wor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ublicity and ideological work,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work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deological work; conceptual evolutio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编辑: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