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期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使其愉快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研究在导入、讲解、练习、课后等各个教学环节融入生活化元素的策略,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90-03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难以快速掌握新知识、对数学知识缺乏生活性和实践性认识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也会导致学生难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和总结,将育人目标变为现实。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教学活动,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1]。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等都指出了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笔者结合中外教育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1 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意识到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具备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思维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2]。小学生与成年人在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是传统教育模式中部分学生难以及时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提供生活化教具、案例和问题等,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1.2 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新课改要求教师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桎梏,鼓励教师找出学科知识中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元素。生活化教学可以打破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搭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探究和问题解决环节,有助于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1.3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很多教师在研究新课改相關理论和文献期间发现,新课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理论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积极探索更多数学学科理论知识,以此更快、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数学实践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个人和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当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究如何将生活化元素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展开深度研究。
2.1 引入生活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对新课改理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其会主动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课堂导入是新课教学的起始环节,激趣活动的开展应始于课堂导入环节。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深入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新知,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生活化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并突出其中的关键信息,使学生重点关注洗衣粉包装袋上的“净含量:5千克”、薯片包装上的“净含量:104克”、食盐包装上的“净含量:400克”等关键信息。观察完图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几克”“几千克”的含义,围绕“克和千克”这一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本课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关联紧密,生活中很多常见的商品都需要标注“几克”或“几千克”这一关键信息。讨论期间,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如请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什么要标注商品的净含量为“几克”或“几千克”,并对乐于分享自己生活经历的学生提出表扬,在强化其表达意愿的同时,使其在今后积极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围绕“克和千克”这一生活问题开展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深度探究的意愿,在推测、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对本次所学质量单位的含义和用法产生好奇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顺利进入对新课知识的深度探究环节。
2.2 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探究意愿
传统的讲授环节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新知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讲授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为提升讲授效果,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强化其探究新课知识的意愿,从而有效降低知识讲解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并尝试进行解答,这样既可以加深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发教学微课,创设情境,并引入以下要素。
【要素1】活动背景:刚刚结束班级小测后,妈妈来到文具店,准备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购买奖品。
【要素2】小数:在购买商品期间,妈妈发现不同的文具标注了不同的价格,其中很多商品的价格都用小数标记,如“笔记本:5.68元”“钢笔:9.99元”“圆珠笔:2.99元”。
【要素3】数学问题:妈妈想买一本笔记本和一只圆珠笔作为奖品,需要花多少钱?
设计说明:第一个要素交代了活动背景,班级小测中取得优异成绩后被父母夸奖并获得奖励是很多小学生都有的生活经验,这一活动背景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活动中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兴趣。第二个要素引入了小数,与本课知识紧密关联。第三个要素提出了问题,可以使学生自然地列出算式,并使其意识到自己无法利用已有知识完成计算。
借助微课完成生活情境创设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然地写下“5.68+2.99”这一算式,但却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出“如果妈妈为我们购买奖品时遇到了这一难题,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其解决困难”,并辅助学生列出竖式,引导其分析整数加减法列竖式的注意事项,由“相同数位对齐”引申到“小数点对齐”,最终完成小数加法的计算。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计算意愿都得到了强化,教师无须机械讲解计算方法,只需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大胆探究并予以肯定,就可以使其顺利完成对新课知识的探究活动。
2.3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问题,优化练习氛围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新课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都会开设练习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然而,笔者对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组织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佳、学生难以真正内化所学知识等问题。鉴于此,教师要注意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练习环节,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以出题者的身份自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练习氛围,使学生灵活解题,巩固并内化新知。
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乘法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中与小数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内化小数乘法相关知识,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数学学科的生活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国庆节即将到来,学校邀请本班同学设计校园装饰方案,并提供关键数据,如“校内两个长方形花坛长为3.5米,宽为2米”“小彩旗每面成本8.5元”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解答。此时,部分学生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为长方形花坛装饰彩带,需要准备多长的彩带?”“每个班级发一面小彩旗,30个班级共需要准备多少彩旗?成本需要多少?”同时,在回答问题或檢验计算成果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有效巩固小数乘法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生活化问题,以此强化练习课的开展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课上提出生活化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练习课中,还可以使其在出题、解题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使其养成数学思维,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2.4 及时走进现实生活,提升实践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课后时间研究数学问题。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教师需要减少课后作业的量,避免使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业压力,以此使学生更好地培养兴趣爱好,享受生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一政策下,为落实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请家长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以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的教学为例,教师完成“折扣”相关知识的讲解后,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商场参观。节假日期间,很多大型商场都会举办活动,家长在带领学生参观商场时,就可以使其积极探究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当家长发现某店铺中部分商品标注“九折”时,随即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商品的实际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收集商品信息,在发现商品原价为200元时,会主动借助折扣相关知识,列出算式“200×90%”,并通过口算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省了多少钱。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家长把握提问的“度”,避免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只需帮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提升其数学实践能力即可。过度提问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积极总结自己在生活中解决的数学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并进一步强化其数学学习意愿和解决生活问题的动机,总结自己的不足。
教师通过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其发现数学知识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强化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并内化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将生活化元素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导入环节感受到新课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借助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由此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教师通过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小学数学知识讲解的难度,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坚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J].教育观察,2021(19).
[2]魏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
[3]杨海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7).
【作者简介】
司培红(198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