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纬
在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金紫山曾经是鄂南地区革命发源地,苏维埃鄂南中心县委就设在此处。
曾任苏维埃鄂南中心县委书记的李平,为了赓续革命传统,扶持苏区革命人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在这里规划发展葛洪养生园。
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松涛竹浪,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那是红色根据地保留的革命本色;翠竹挺拔,那是无数革命先烈坚韧不拔、英勇牺牲的精神象征。
走在林间小道,我们缅怀,我们追寻,我们流连,我们不舍。我们似乎看到了战争年代燃起的烽火,回到了鄂南人民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岁月。我们看到,是李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鄂南地区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战争年代,鄂南中心县委先后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组织,建立了粮库、医务所、被服厂等为部队服务的设施和机构。群众战时上火线送水送饭、救护伤员,闲时种田种地。
尽管中心县委不断被破坏,地方武装仍不断壮大,经常伏击下乡掳掠的敌人,袭击敌人的军需车,断公路、割电线、破坏敌人交通,多次袭击敌人据点,有效打击了敌人,使我主力部队往来畅通无阻。
李平原名饶楚木,出生在金紫山下的中心坪。李平父母在世时,家教很严,培养了他勤俭、朴实、知礼、坚韧、善良和爱憎分明的品质。在大哥饶楚才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革命精神启发了后人,他的家史、家教感染了后人。
1959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李平家中有四个子女因营养不良感染肝炎。看子女们一个个脸色发黄、骨瘦如柴,李平心里十分焦虑。但政府给予李平家庭营养补助时,他却拒绝领取。他教育子女:“我们要共渡难关,不搞特殊。国家有困难,绝不能随意向国家伸手。”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本色。
李平身居高位,却从不忘劳动人民本色。他在屋后开垦一片荒地,辟出一块菜园,用石头垒砌矮围墙,种植蔬菜。他教育子女,要通过学习种地,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李平迁入省委茶岗南苑,家里是現代化的装修风格。一个洗脸的瓷盆使用了30多年,并且碰掉了两块瓷,与家庭整体格调格格不入。但是他舍不得丢弃,希望保留一些传统的物品、时代的印记来影响和教育后人。
晚年的李平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一次,他的老伴不小心洒下一些米饭在桌面上,他主动把米饭拈起来,塞进口里。不浪费一粒粮食,是李平一家人的生活习惯。
直到96岁去世,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在那峥嵘岁月,李平的足迹曾遍及伴旗山、百花岭、大别山区等地。金紫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李平故居是那样静谧、肃穆。这里不仅抒写着李平春日般的朝气和温暖,也抒写着他冬日般的严肃与正气。
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传统。如今,苏区人民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李平的家风、家教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