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青年网民“网络出征”现象探析

2022-05-30 19:03冯宝晶赵春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冯宝晶 赵春丽

摘要:“网络出征”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网民发起的针对海外社交媒体的网络爱国集体行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网络出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形式,是网络亚文化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式,也是网民自发开展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要适应青年人爱国表达方式的转变,鼓励和引导网民创作丰富多样的网络亚文化承载形式,以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符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推动网络发声、引领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网络出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青年网民;网络亚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識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118-05

一、“网络出征”现象的由来与研究视角

“网络出征”现象作为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空间兴起的独特网络文化现象,是指不同网络群体因情感、态度、观点等差异或对立,通过发文、跟帖、表情包、海报、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在对方网络社交媒体上进行单方面密集性言论覆盖,以达到观点、话语、精神上压制对方的网络行为。“网络出征”现象最早起源于百度贴吧的“爆吧”行为,“爆吧”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去批量发帖(或机器发帖),以庞大的垃圾贴去淹没一个贴吧”的现象。[1]这一现象最开始仅限于国内网络社群,而随着“爆吧”在网络社交平台逐渐普及,“爆吧”愈加制度化与规范化,出现完备的建构、组织与实施体系,这种“爆吧”行为被青年网民称为“出征”。2016年以来,“网络出征”跨越虚拟时空进行外向型扩张,由国内网络舆论场转向国际舆论场,并演变为以爱国意志表达为核心内容的网络“远征”行为,由此“网络出征”现象逐渐走出网络圈群,为大众网民所熟知,并成为互联网领域青年群体集体爱国行动的特定表达方式之一。

爱国热情与政治参与感,是青年网民群体进行“出征”的原生动力。从表面看,“网络出征”是青年网民针对我国具体事件争端的辩护行为;而从更深层面看,青年网民通过“出征”不断输出自身的政治主张与爱国情感,与其自身从小被灌输的爱国理念及教育经历相一致,是网络时代新形式下进行积极政治参与身份建构。青年网民使用各种表情包、二次元形象、戏谑性语言及短视频等网络亚文化符号形式,在目标人群的社交媒体主页发文、评论、转发,用大量信息覆盖目标人群的社交主页,以达到表达自身政治观点以及批评、反击目标群体或组织机构不当言行的目的。“帝吧”出征作为“网络出征”的代表性事件,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群体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的集体行动。在共同的爱国底线下,原本不具有交集的不同网络圈群首次开展联合行动,通过使用正能量表情包、图片、爱国宣传文案及视频等形式,有组织有纪律地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网民面对意识形态新形式的创造性,不同圈群团结协作,共同表达爱国意志的积极主动性,彰显了风清气正的网络文明新气象,最终形成我国青年网民波澜壮阔的“网络出征”景观,并得到主流媒体的一致肯定。

当前,针对“帝吧”等网络出征现象及相关事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视角:一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集体行动的视角,探讨网络集体行动的情感动员、政治认同以及组织方式等;二是网络民族主义视角,主要围绕“帝吧”出征事件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引导、塑造、再生产作用及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关系进行展开;三是新闻与传播学视角,主要探究社交媒体下“帝吧”出征的表达方式、传播符码、网络亚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青年网友“网络出征”行为进行研究目前较少,从这一视角来看,近几年“网络出征”现象与过去传统的以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机构为主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同,它是一种青年网民自发组织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形式,对该现象进行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网络出征”现象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网络出征”是网络亚文化激发网民爱国热情、增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式。网络亚文化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衍生,并依赖互联网进行传播与发展的亚文化,如“网红文化”“弹幕文化”“二次元文化”“贴吧文化”“饭圈(粉丝)文化”“段子文化”“出征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形式。一般认为,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具有解构与反抗现实的颠覆性、无厘头与恶搞的娱乐性、离散性以及边缘性等特点。除此之外,网络亚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叙事方式,通常以反讽、恶搞等更为戏谑的方式将严肃政治事件娱乐化。如最为典型的“帝吧”,其成员在“出征”的过程中,常使用图片恶搞、文字刷屏、表情包PS和短视频等方式,展现自己独特的身份建构以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亚文化根植于主流文化之中,并随着近几年网络空间整治与网络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其越来越契合我国主流文化的特质,越来越能表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诉求。在2019年8月中旬的“网络出征”中,青年网民结合新时代网络速度快、传播力强等特点,发挥新时代青年特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用新型网络亚文化符号理性表达自身爱国意志。不论是热心网友根据香港历史绘制的爱国爱港漫画,还是“饭圈女孩”创造的“阿中哥”形象,都与激进示威者企图分裂香港的劣行形成鲜明对比,有组织有纪律地反抗“港独”言论、维护我国统一与意识形态安全。除生动的漫画形象之外,青年网民在“出征”时使用大量弘扬祖国大好河山、中华美食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图片与视频。青年网民“出征”中使用亚文化符号的丰富性不仅增进了不同网络群体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强有力地回应了海外个别媒体对我国的恶意抹黑与丑化行为,激发了青年网民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政治参与感,是新时代青年自发组织参与的彻底的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网络出征”中,网络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以娱乐化与生活化的形式进行自身的爱国意志表达,但其价值趋向仍根植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网络出征”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帝吧”为例,“帝吧”是网络空间反对境外反华势力的重要力量,其官方微博对“帝吧精神”做出如下阐释:“但是我们就称之为‘帝吧,而非其它。因为‘帝吧到了今天并不是具体指某一个明确的组织,而是一种众人皆帝,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精神。……‘帝吧永远是大陆内、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爱国者最真实的写照!”“网络出征”作为独特的网络亚文化逐步走向主流网络文化,能激发网民爱国热情,引起网民爱国共情,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因此,“网络出征”用非主流的话语表达和娱乐化行为方式践行着与主流话语体系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图景。当前,网络亚文化不断走向前台,以特有的文化形态影响和渗透于主流网络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进程中。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亚文化也有其消极影响,比如将政治历史话题娱乐化,不仅会损害爱国意志表达的严肃性,而且可能造成主流价值观的解构、部分网民价值取向极端化、情绪化等问题。因此,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网络亚文化,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彰显其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的积极意义,允许其在主流文化的“辐射半径”内生存和发展,保持主流文化对其足够的辐射力和引领力。

第二,“网络出征”是网民自发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对我国猜疑与敌视愈加严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在网络空间,这一斗争直接反映到舆论斗争上。“网络出征”是我国青年网民参与世界范围内网络舆论斗争的重要形式,是青年网民自发自觉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样态,极具研究价值。以“饭圈女孩”出征“港独”社交媒体,从而带动“帝吧”网友“出征”并最终形成整个青年网民群体集中性爱国意志表达的事件为例,这一“出征”形式的独特性以及潜在力量,对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具有重要的启迪效果。同时,这一事件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影响绝非偶然。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主流网络舆论和网络先进文化建设中持续发力,网络正面信息和主流舆论范围不断扩大,清朗的网络空间逐渐形成,在网络空间表达爱国情感已经是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与过去互联网空间中网民进行爱国发声即被群起攻击的非正常状态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当前网络空间的主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例如,主流媒体在与明星偶像进行合作时选择更加谨慎,政治考察更加严格,在重要活动中更倾向于挑选形象与影响皆为正面的明星偶像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延伸到网络空间,便为明星偶像直接带头发布主流舆论信息或官方媒体发布主流信息之后由明星转发两种情形,形成了“官方发布、明星带动”的新型主流思想和信息传播方式。而转发偶像发文、进行跟帖是“饭圈女孩”重要的粉丝行为之一。“饭圈女孩”逐渐成为网络爱国青年群体的代表圈群,她们掌握在新型社交媒体上传播、扩散、占领舆论的要领,可以短时间内占领海外网络舆论阵地,不断壮大我国主流舆论及其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大环境下,“饭圈女孩”身体力行支持明星爱国言论以及公益行为,已经在不自觉中成为弘扬网络正能量的重要支撑力量。

“饭圈女孩”和“帝吧”网友自发“出征”海外社交媒体抵制抹黑中国、分裂中国的言论并传播积极正面中国形象的现象,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方法与新形态,也是近年来我国加强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所展现的积极效应。在当前国际舆论仍然被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下,“网络出征”现象值得肯定与鼓励。

第三,“网络出征”是客体主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既定的,是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机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然而,互联网空间内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地位被打破,客体可能“翻转”成为主体,呈现出客体主体化的典型特点。骆郁廷教授指出,网络的开放性空间、耗散式结构和多向度传播,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它是主客体在网络思想交往实践中,出现的双方属性和地位的相互转变的动态变化。”[2]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在互联网条件下,呈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叠加互相的特点,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为主体和互为客体的虚拟沟通场景。青年网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主体的教育、引导和启发下,获得思想启迪并运用于和其他青年网民的交流互动中,成为其他网民的思想启发者、观念引领者乃至教育者,影响其他网民的思想和价值倾向,甚至成为网络圈群的意见领袖,这就是网络空间内的客体主体化过程。

青年网民利用互联网“出征”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反击抹黑中国、分裂中国的负面舆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其本质是一场由青年网民主导的规模空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行动。这场行动不仅激发出我国大批青年网民的爱国热情,也强有力地回应了网络空间内一些唱衰中国、污蔑中国以及嘲讽爱国网民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曾经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普通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翻转成为“虚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积极发声、传播正能量,从而帮助国家塑造出正面大气的大国形象。因此,“网络出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样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言,“帝吧”网友“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以青年网民为代表的“帝吧”网友聚集起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像一团火焰照亮被反华势力持久占据的黑暗舆论场,用新颖的爱国意志表达和丰富的网络舆论形式激励普通网民,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义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网络出征”现象的启示与镜鉴

作为互联网领域内爱国集体动员和爱国表达的新形式,“网络出征”现象是为新时代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现实启示。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存在认知偏差,不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都曾被打上缺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担当的错误“标签”。然而,无论是当代青年网民在自发组织的“网络出征”中的所展现出有组织、有纪律的理性爱国行为,还是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当代青年作为国家抗疫主力军,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事实都不断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多年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一直企图通过中国青年一代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尝试通过新闻舆论、非政府组织、宗教、学术交流、教育等途径对中国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实现占领中国舆论阵地,颠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卑劣目的。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心态已经发生深刻转变。在价值取向上,当代中国青年已经认识到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虚伪性,愈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肯定态度;在政治心态上,当代中国青年越来越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从“网络出征”现象中,当代中国青年自信满满、威风凛凛、舍我其誰的英雄气概和胜似闲庭信步的浪漫情怀已得到充分彰显。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信任当代青年,发挥新时代青年一代网络主力军的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的复杂性、舆论斗争的持久性都昭示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不是发挥个别群体的作用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需要多方协同、联合发力。看似去中心化、去组织性的互联网蕴含着强大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机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3]而作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践行者,青年网民拥有巨大的创造和传播力量。中国网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网络圈群,是新时代我国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源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俯下身段,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角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视角,坚持“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通过走 “网络群众路线”,汇聚更多青年网民的智慧思路,让更多青年网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网络正能量。青年网民是互联网的主力军,要把中国青年网民的智慧充分运用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不断引导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发声对冲和平衡海外媒体的反华言论,引导网民讲好中国发展的道理、故事、逻辑,从而让各种反华言论、造谣抹黑中国发展成就、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信息淹没在中国青年网民的信息汪洋中。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青年人爱国表达方式的转变。“网络出征”现象是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的觉醒与独特表达,这是以网络文化之“轻”表达爱国情感之“重”的独特方式。“轻”指的是表达方式“轻松与愉悦”,“重”是的指爱国情感的“庄重与崇高”。传统的针对青年群体所开展的爱国教育形式大多具有口号化、形式化、书本化、考试化等倾向,忽略对青年自身个性特征的发掘,较少对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渗透,容易与青年的个人生活产生距离。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的爱国表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喜欢以轻松活泼的网络文化形式表达自身爱国意志、发起爱国行动。“网络出征”作为现代网络下爱国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规模和影响力大,能够给予青年强烈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与契合青年人爱国表达方式的转变,立足于青年一代的学习生活实践,以网络文化符号和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和引导网民创作丰富多元的网络亚文化承载形式,汲取有生命力、接地气的表达形式,从而实现抽象情感具体化。一方面,借鉴“网络出征”的优秀案例,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更多制作精良的网络文创作品,突出渲染传统习俗、重要节日、中华美食、文艺作品、文化景观、传统技艺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制造“网红”效应,唤醒青年人的价值认同与爱国意识,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对“二次元”动漫形象的打造和对优秀弹幕文化的挖掘。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借鉴二次元亚文化特点,巧妙利用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的动漫化形象,能够拉近与青年一代的距离,增强青年的亲近感,引导青年一代主动接受和自觉学习,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拓宽国际边界与国际视野。新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主体外向性的转变,既要面对国内网民,也要面向国际网民。传统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针对社会成员开展的思想、道德与政治教育活动,其客体主要是面向国内成员。然而,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舆论深度融合,国内与国际社会思潮产生深刻联动,不抓住海外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有效引领和把握国际舆论话语,不扭转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场,就难以有效引领国内思想舆论。习近平同志曾经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两年,我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演讲,都要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还在不少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这就是做思想舆论工作,就是到国外做思想政治工作”。[4]“网络出征”的实践表明,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充分占领国际舆论场域,既能够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也能够积极引导国内网民价值取向和政治意志与国家保持一致。因此,面对始终由西方媒体掌控的网络舆论平台和话语阵地,我国要突出重围,奋力改变国际舆论场中能量失衡的现状。首先,建构我国官方国际媒体平台,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国内真实信息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与扩散。“网络出征”中大量爱国青年网民的海外社交媒体账户被封杀的教训,深刻证明了如果国内真实观点无法在国际开展有效传播,就难以对冲国际舆论场中污蔑、抹黑中国的反动言论。因此,中国主流媒体、网络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网站等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搭建对外输送、国际传播的官方媒体平台,提升中国媒体的话语国际影响力。其次,建构完备的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学科体系,培养专业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人员,打造完整的信息网络产业体系,全面把控各种类型的信息网络传播业态。最后,建构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国话语体系,即具有世界价值的概念、范畴、话语方式及价值理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要致力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让世界听懂中国、理解中国。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引领网络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巨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具体方法都产生深刻影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当代人是处于网络环境中的人,是受网络舆论场影响控制的人。把引领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带动网络发声、引领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点环节是必然之策。然而,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实操研究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多为理论工作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与实践脱节现象常有发生。因此,要发挥网络舆论引领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精准化供给是有效供给的重要方式。”[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偏好、上网时长、访问频率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精准推送。同时,把网络发声、舆论引导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整体架构。通过着力研究校园网、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与策略,有效提升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与引领力。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创作的激励机制,鼓励各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平台积极发声,将有影响力的网络文章、网络短评、网络公众号纳入职称评聘、职业考核、表彰评优等体系,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网络圈群传递正能量,利用网络开展舆论斗争,有效提升网络舆论引领力量。

参考文献

[1]梁传林.中国社交媒体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2]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3][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的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0.

[5]张凤寒,钱云光,张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135-13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9VSZ035)

作者简介:冯宝晶(1971—),女,内蒙古满洲里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城市安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赵春丽(1982—),女,安徽太和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