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龙
【摘要】全媒体时代,地方新闻广播承受着来自广播系统内部环境和外部媒体环境的多重挤压。内部压力表现为频率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双重竞争,外部压力则来自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冲击。因此,新闻广播必须在内容的创新与专业、模式的多样与全媒体融合中寻找突围之路,从而搭建服务和沟通平台,增加和延伸自身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方新闻广播 专业化 差异化 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对受众重新分割,新闻广播正受到来自媒體内外环境的多重挤压。如何在这种挤压和竞争中凸显自身专业性与创新性,成为新闻广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内外挤压:地方新闻广播的多重压力
从信息属性与功能上讲,新闻广播依然是电台各频率形态中的主体频率。但近些年来,新闻广播的收听率也因受众的分流而下降。这一趋势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广播系统内部的压力,即频率细分后增生的专业频率,如交通、音乐频率对新闻频率收听空间的挤压,以及同城甚至同区域新闻频率对地方新闻广播空间的挤压;另一方面,新闻广播如其他媒体一样,在全媒体时代,也承受着PC端和移动终端的新闻传播的挤压。
(一)广播系统内新闻频率的竞争
频率专业化竞争。频率专业化细分频率、受众对象,但其内容依旧离不开新闻的媒介特质。与新闻频率的新闻专业化相比,其他专业频率除了自身优势内容以吸引受众外,还有融汇其间的专属新闻信息也成为自身的特色。如交通频率以交通新闻资讯为特色,音乐频率以音乐市场资讯为特点。新闻频率在广播领域的新闻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
频率差异化竞争。与广播频率专业化竞争不同,新闻广播与同城甚至同区域新闻频率间的竞争也同样严峻。一个城市上空,众多的频率节目信号提供给受众进行选择,势必会影响受众群体对新闻广播的专注度与忠诚度。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简称总台)央广新闻以其绝对的全面性、广覆盖、权威性吸引着各地城市的部分受众,也同样挤压着当地新闻广播的生存空间。
(二)全媒体时代的多媒体新闻传播的竞争
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受众更侧重选择和解读新闻的快捷首选,这对新闻广播提出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成为影响力媒体,是新闻广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内容与模式:地方新闻广播的突围策略
通过对众多新闻广播应对竞争的策略梳理,我们发现,应对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应着重在内容与模式两个层面予以创新,才能做到真正突围。
(一)内容专业与创新
近些年来,受制于自身条件、外部环境、技术革新、观念更迭等多种因素,地方新闻广播在内容专业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表现为:内容上多“拿来主义”而导致地方新闻比重较少,缺少地方独特性;内容的采写编过程中求真求实不够,导致公信力下降和吸引力不强;重点内容不够且缺乏深度,致使新闻报道丧失了在深度挖掘、角度创新、融媒呈现、整体构建等方面的机会;缺乏宏观上对新闻频率与同台其他专业频率新闻资讯的差异化布局,从而弱化了自身优势等。地方新闻广播加强内容专业性,应强化受众服务意识,突出地域独特性,提升频率专业性,增强报道创新性,结合渠道、技术进行融媒传播,真正全方位提升自身优势。
(二)模式多样与全媒体融合
1.新闻内容播出模式的多样创新
新闻频率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要建立在模式的创新上。梳理国际上新闻广播的模式,可大致分为“全新闻台”“新闻加深度报道台”“新闻综合台”以及“新闻加谈话台”等。在国内,新闻广播也形成丰富的组合模式,如“新闻+专题型”“新闻+谈话型”“全新闻型”等。其中,“新闻+专题型”广为传播并被效仿。如总台中国之声多次改版,调整专题作为首要思路,全天贯穿“整点”与“半点”新闻,强化新闻信息全覆盖,凸显总台央广新闻特色。而以“新闻+谈话型”为特色的北京新闻广播则深化地方新闻信息快捷传递与深度访谈新闻探究的双重新闻传播思路,利用自身优势,走出特色之路。专业特色最鲜明的“全新闻台”,如江苏新闻广播、上海东方电台新闻广播可以作为代表。上海东方新闻广播选择“全新闻台”模式,既夯实了听众基础,也有了频率的鲜明个性。
从各地新闻广播突围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创新模式也迅速成为复制模式,由此带来的提升效果逐步显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电台,其新闻广播都应该有不同的运作模式,即: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城市大小差异、人文环境差异及新闻资源、新闻人才的差异来审时度势,确定发展路径。
比如,湖北荆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荆州之声在学习江苏新闻广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江汉平原第一资讯台的目标。在模式改革中,充分考虑新闻广播与荆州地方实际,增加新闻广播新闻资讯播出时长与播出频次。全天逢整点推出了16档每档12分钟左右《新闻进行时》,同时推出了《今日关注》《观点》两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再配之以服务性的《市民热线》《行风热线》《律师热线》等新闻服务类节目,架构出“新闻+服务”模式。另外,不断提升播出效率,从策划到采编播整个流程不断提速,以凸显广播的特性与优势,涌现一批深受听众好评、学界和业界交口称赞的好新闻。如“10.24”英雄群体等,荆州之声借地域之便,多角度纵深策划,多样态全面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广播频率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的今天,彰显了实力。
2.新闻广播传播渠道的融合创新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大势促使广电精简精办,广播频率明显减少。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流媒体等渠道和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统广播的市场份额日渐缩水。市场调查机构MarketingCharts发布的第七年度《美国媒体受众统计报告》称,2020年以来,网络电台备受青睐,大多数成年人(52%)至少每周收听一次互联网广播,和前一年47.7%的比例相比,增速明显。①而使用收音机接收新闻信息的听众日益减少,多数听众新闻信息接收多来自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且人群比例持续增长。
因此,在这一激烈竞争格局中,地方新闻广播必须思考如何将自身融入到全媒体时代中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如佳木斯广播电视台2020年1月开始“广播+视频”的可视化直播,通过新媒体平台、可视化手段,拉近传受距离,增强传受互动,获得渠道拓展。北京广播电视台“听听FM”一体联动的融媒内容矩阵将传统听觉内容场景化、精准化,更好地增强受众黏性。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广播市场的上扬趋势非常明显。CSM(索福瑞)2020上半年全国广播收听市场数据显示,居家环境的收听场景表现突出,而新闻综合类频率竞争力创近四年新高。人均每天收听广播直播和手机App非直播的音频使用总量超过一个半小时,同比增长8%。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新闻广播在做好深化与拓展的同时,必须掌控大势,即:加快媒体融合进度,充分做好自身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渠道的融合,并做好符合多样化渠道的内容生产。“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广播自身影响力的延伸,是走向全媒体传播的现实要求,并成为广播媒体多元化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②只有如此,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增强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焕发广播的生命力。
三、结语
地方新闻广播承受来自广播频率专业化、差异化以及融媒发展的多重压力,必须在内容的创新与新闻的专业性、模式的多样化与融合中寻找自身的突围之路,搭建服务和沟通平台,增加和延伸自身发展空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新闻广播的主体地位。
注释
①《美国数字媒体触达率“首超”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谁在突飞猛进?》,知乎,2021年9月16日,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116878 .
②高福安、刘亮:《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
(作者系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乔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