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 系表情包与青年话语空间的构建

2022-05-30 18:19杜霞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
关键词:表情包青年

杜霞

【摘要】 本文以“奶猫”表情包为视域,对青年人使用“萌”系表情包符号的目的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奶猫”表情包的硬币属性、幼态化叙事以及青年独立场域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奶猫”表情包背后隐藏的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进而探究“萌”系表情包与青年话语空间的构建之间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奶猫”表情包;萌系表情包;青年;话语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07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23

在互联网的日常交际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语言和图像的组合来抒发感情和表述观点,越来越依赖模拟在场的表情包来获得交际上的满足。“奶猫”表情包作为弥补文字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以一种图像化、直观化的表意方式,不断压缩着群体使用范围,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一、“奶猫”表情包的硬币属性

“奶猫”表情包作为极具风格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它的生产与传播发生在青年群体中,有着独特的硬币属性。即不仅具有网络时代中青年人社交语言直接投射载体的属性,同时具备青年人内心情感隐晦表达的功能。出于表达情感与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奶猫”表情包表情达意的双重性与多元性不断得到重视并不断推广,让普遍面临社交恐惧的青年人秒变“社交天花板”。

(一)社交语言的直接投射

从“奶猫”表情包的物化外形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萌”。网络流行语“萌”在词性上具有多层含义,广泛用于表达人或物具有让人喜爱、愉快、迷恋的感觉,或者用以形容天真可爱的、令人愉悦而产生喜爱之情的人或物[1]。而“奶猫”表情包的萌表现在“奶猫”这一客体上就是指“猫”区别于其他表情包的可爱、幼小、单纯、肉感、天真、无辜的神情或体态动作等可感知元素[2]基于萌态的物化外形,青年群体将在社交圈内因为害羞、不好意思等个体出于心理障碍导致难以启齿的话语依托“奶猫”表情包直接表达出来。且相比于文字传递,“奶猫”表情包可以规避在网络平台中聊天时因为无法判断声调语调,导致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与对方接收的信息之间产生偏差而造成误会等不必要的社交弊端,缩短表情达意的时间。由此,“奶猫”表情包更加贴合青年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成为青年群体进行社交表达的选择之一。

(二)内心情感的隐晦演绎

从使用群体来看,青年群体为了突显自身独特性的存在,往往会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表情包来迎合青年亚文化心理。在人的潜在意识中,“小的即美的”可能是颇具普世性的共识,这根植于人们审美愉悦的生理本能。用户在此类幼小、纯真却又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萌物”面前,内心对于幼稚之“美”的觉察、体验和认知基本上别无二致。[3]透过网络平台表情达意的过程中,猫,特别是猫的幼崽蕴含的可爱、单纯、无辜等可感知要素就契合了青年人的需求。除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外,“奶猫”表情包就像是一个盾牌在抵抗外界的同时也酝酿出一种基于表情符号的情感隐晦演绎方式。青年群体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隐藏在面具之下,用调侃的方式以呈现自我看法为目的将反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更不易于被别人发现。

二、幼态化的叙事逻辑

幼态化叙事是一种整合多种萌态表情来创造故事世界的叙事实践。“奶猫”表情包依托视觉符号下的拟真语态,将青年群体聚集图像复合的场景下,在共时对话过程中产生情感共振,进行群体联述。

(一)拟真的交流语态

“奶猫”表情包结合虚拟网络空间下的萌态外形和使用主体的情感元素从而调配适宜的语言符号,将其运用到交流环节中构成对话双方的互动。它不囿于图画本身的内容,而将视点扩展至由萌态的物化外形邀约而来的各种语言上,形成一种拟真的交流语态。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符号的地位不断上升,文字对图片进行阐述和延伸的作用不断明显,语言进一步外化成为客观叙事与主观抒情的结合体,从而保证最大化的语言输出与情感流动。

搭建拟真的交流语态目的在于通过引入具有超多可感知元素的“奶猫”表情符号,依托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将表情包与社交语言同时虚拟化,建立起社交语言与“奶猫”表情包之间的共振。本杰明·李·沃尔夫认为:“语言形式为情境套上某个定义,并由此做出某种程度的分析、归类,将它分配在一种世界格局中。”[4]基于“奶猫”表情包营造的拟真话语空间进行语言信息交流,增加了单纯文字沟通环境中所没有的视觉线索,从而限定了图像的表意范围,语言与表情相结合,即使在虚拟网络平台下,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生活的交流场,降低理解话语的主观性,增强叙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拟真的交流话语会从虚拟网络空间中抽离,形成在线下依旧使用的固化语言模式。

(二)场景复合式的共时对话

由于网络对话受到时空限制,对话双方的情绪不能精准表达,而“奶猫”表情包基于可视化的表情和语言符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下线上和线下两个世界之间的双向渗透关系,可以构建起复合场景为空间叙事提供物理基础。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使现实世界中的不同场景得到复合,以虚拟情景下共时共地的方式影响现实世界,对话双方可以做到无障碍表达。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空间下的情感输出被带入现实世界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虚拟平台交流的需求。

在这个复合场景中,“奶猫”图像会让主体的情绪有特定的表现情境与空间,网络话语表達与情感输出皆有所渗透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多形态的互动之中。通过可爱、天真、无辜的可观表情虚拟出在场的现实感,对图文叙事进行重新赋意,更方便地表达出对话双方情感和意愿上的需求。对话者会基于对图片内容的理解来想象对方当下的情绪状态,清楚地感知在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中才理解的对方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弥补纯文字表达的单调与窘境,把自己当作幼崽,给人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望,为当代青年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共时对话空间。采取萌态的表情来建构更具社交临场感和代入感的对话场景,使在线信息交流效果达到最大化,成为情感交融的推动剂和催化剂,进而引导和建构“奶猫”表情包的幼态化叙事逻辑。

(三)情感共振下的联述

青年群体在选择“奶猫”表情包进行幼态化叙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产生情感共振的过程。当一方发出“奶猫”表情包,接收到这一表情包的另一方选择和调取同质的表情包,或是对“奶猫”表情包进行添加的行为所展现出的就是青年群体产生情感共振的过程。

“奶猫”表情包不仅仅是文字信息传播的介质,更是传达情感的载体,将隐含的情感延伸至現实空间的体验中,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群体化传播表现在社交媒体中就是采用“斗图”的方式,搭建青年群体的互动模式。青少年群体间通过以表情包为主的“斗图”形式展开网络社交即为青少年情感素养的一个例证。[5]青年人通过重复使用、增加频率的运作机制使群体内部共鸣达到最大化。个体用“奶猫”表情包斗图过程中,以一种孩子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短时间内的刷屏,霸屏会带给别人亲切感,增加群体成员的情感归属和认同。而当青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交流中运用“奶猫”表情包斗图的过程是青年人在心理情感认同下的联述,其实是群体化传播的外延。

幼态化叙事的实质就是在图像文字机制上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空间形态,使使用该表情包的不同个体所承载的情感能够表达在同一叙事空间,通过斗图方式强化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找到的群体认同,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我。

三、独立场域的构建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载体的灵活性导致表情包表情达意带有模糊性。不同群体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对同一个表情包有不同的理解。有时接收“奶猫”表情包的人可能仅仅提取了“奶猫”表情包符号的表面含义而忽视了表情包符号的深层意义。因此“奶猫”表情包不仅是一种言语符号组合艺术,更是青年群体聚集的密码,是一种独立性的空间建构行为。

(一)权力博弈的裂变

一类表情包的使用是图文结合建构群体审美认同的过程,而由于社会群体成员内部审美风格的差异,能够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营构自己的意义空间。表现在“奶猫”表情包具体实用过程中就是社会成员会基于对表情包符号的理解进行内部博弈,从而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具体的特性,在参与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化。

表情包在使用上存在群体情感连带的差异性。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相互碰撞会产生新的符号意义。[6]“奶猫”表情包包含了可供青年群体选择并被接受者理解的成分与元素。当青年人想要抱怨近来学习不顺带来的烦恼和焦虑时,配文有“学习使我快乐”的“奶猫”表情包,接收这个表情包的不同群体会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做出两者截然相反的回应,中年群体会误解成“学习真的使我快乐”,而有着相似感受或正处于学生阶段的青年人就可以准确地获知“学够了、心情烦躁”等信息,甚至由于“奶猫”所带给人的一种弱小、可怜、无助还会让理解这张表情包的潜在含义的群体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与怜悯。这也就透视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情感上的割裂。

(二)情感塑造的聚合

在“奶猫”表情包所形塑的叙事空间内部,青年群体保持着深度的情感聚合。青年人基于个人心理主动进行筛选,“奶猫”表情包的选择就如同一张潜在的身份标签,通过萌态外形与其它个体产生情感关联,在产生情感关联的过程中,不同身份的主体通过追求和实现认同以此实现价值层面的聚合。

“奶猫”表情包不需要依靠过多语言文字解释来获取对方的认同,而是通过给人以可爱、无辜、惹人疼爱的直观形象,有效激发对方的保护欲。通过猫咪的不同情态模拟人的多种情感,不用青年人、成年人的眼光和姿态来参与社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幼崽,有效地增加亲近感,认同感、娱乐感,降低不确定性,抵抗性,从而达到让别人像对待幼崽一样对待自己的效果。它一方面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自我的呈现和表现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场所的建构过程,是一个自我归属与认同的过程。[7]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使用“奶猫”表情包,可以借助猫的外形随意地改造或者打破社会秩序内部严肃的东西,是一种想要与别人沟通相处但又无法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的延伸社会氛围,是“情感塑造”的聚合。

(三)群体效能的调配

“萌”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内部的广泛使用,蕴含着青年人关于世界的洞察。作为一种全新意义表达的话语模式和话语形态,网络表情包的出现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情感传播需要。情感传播通常被认为是两者或多人之间情感的识别、表达和分享。[8]青少年寄寓在网络空间中,像在日常撒娇、生气、承认错误等多种情境中,借助“奶猫”表情包的可爱、天真、无辜传达出富有独特意味的“弱小”风格,不仅将感情传播到极致,而且不断借助表情包这一客体累积着本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性体验,并且相应的习得一套与群体内部共同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相契合的交流方式,使得青年群体内部取得认同,结合更加紧密。由此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语境中,成为一种寻求认同的话语结构,参与到青年人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力、感染力以及极强的拓展性。

“奶猫”表情包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双向的语境,这个群体没有我们熟悉的组织形式上的硬性标准,彼此之间也没有紧密联系。群体建立于共享的气氛与某种意识状态之上。青年通过表情包进行网络人际互动、建构多重个性、纾解对规制压抑的不满,并从这些叛逆的符号中找到了自己的同伴。[9]在达成情感聚合后,青年群体会在个体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蕴之间寻找中间状态,消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聚合后的青年群体内部有着明晰的目标,从而构建起青年人在网络空间的独立场域。

四、结语

青年人选择“奶猫”表情包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在网络交往空间中,“奶猫”表情包就如同一个密码,以青年人的方式给社会群体带来了群体分化。青年人用“奶猫”表情包参与社交,表达自己的态度、主张、思维和价值取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构建一个独立的场域。而当“奶猫”表情包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与流行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绝非一种偶然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青年人进入社会的方式,是青年人通过“奶猫”表情包幼态化叙事方式来进行青年话语空间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2]谢涛,刘颖.“萌系”网络表情类形象IP的视觉形态特征分析与启示[J].美术大观,2019,(7).

[3]杨竹,孙莲花.“萌”与“萌え”的中日对比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06).

[4]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高一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孙文峥,郑欣.扁平化与逆向扁平化: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的结构形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4).

[6]刘海明,冉玲琳.表情包斗图:社交媒体情绪传播的仪式和心态[J].今传媒,2020,(1).

[7]於红梅.家居营造:上海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8]Derks,D.,Fischer,A.H.B,Arjan,E.R.The role of emo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A review[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

[9]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5).

猜你喜欢
表情包青年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难过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发怒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