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25岁的彭桓武来到爱尔兰都柏林,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任所长的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了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
薛定谔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这样盛赞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1945年,彭桓武获得英国爱 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他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导师马克斯·玻恩是爱因斯坦的好友,彭桓武在国外的物理学界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彭桓武却选择了回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彭桓武领导和参加了中国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实验。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他回到大学安心搞教育。
直到80多岁,物理学上那些繁杂的公式他都能毫厘不差地背下来。但是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个忘性大的人,有人问他钱伟长戴不戴眼镜,与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同一小组做实验达4年之久的他竟然回答不出来。国家奖励给他的100万元,他都捐了出去。
去世之前,他又留下遗嘱,将工资积蓄近50万元捐赠给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在遗嘱中写道:“‘两弹一星金质奖章赠给国家一级的军事博物馆。书赠理论所图书馆。请注意玻恩签名赠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纪念意义。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与桌子和转椅,应归还理论所,并告知公司停止上网……”
一个日常生活中忘性大的人,去世前连一本书、一张桌子、一个座椅都交代了去向。这说明他不是记忆力差,而是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2006年6月13日,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人,应该永远被人民所铭记。(摘自《思维与智慧》 段桂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