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上相互呼应 虽然八路军主要战斗在华北、新四军主要战斗在华中,但在战略上两者相互呼应。如八路军在百团大战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日军在1941年初不得不将在华中的17、33师团调回华北,从而减轻了华中战場的压力。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也做好了随时配合新四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
共同开辟了一些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新四军除在战略上相互配合外,还共同开辟了一些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主要在华中地区。首先开辟的是皖东北地区,它是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同开辟的。其次是苏北地区。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台以北的白驹镇狮子口会师,形成了新四军、八路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此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开辟豫西、豫东、豫南抗日根据地,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加强领导,1945年2月底,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军区,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
在战斗中相互配合 八路军和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战斗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如1940年10月4至6日,新四军开展了黄桥保卫战。其时,敌强我弱,形势极为危急,八路军第五纵队立即由涟水南下,进占阜宁等地,予以配合,结果新四军以7000人马歼顽军1.1万余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
在干部、人员、经费上相互支持 建军初期,八路军的干部和人员相对充足,新四军的力量较为薄弱。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安排在陕北的原主力红军和党的重要干部,如袁国平、周子昆、赖传珠、李一氓等到新四军工作,后又调配刘少奇、曾山、饶漱石、李先念、朱理治、谭希林、曾希圣等加强新四军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还直接抽调八路军干部支援新四军,如罗炳辉、彭雪枫、徐海东等。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经费都很紧张。相比而言,八路军在经济上更加困难,特别是1941至1943年,日、伪军对华北根据地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反复“扫荡”,并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抗日民主根据地财政经济状况和军民生活空前恶化。新四军在自身经费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援了八路军大批经费和物资。
共同分享经验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就借助人员交流等形式,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与好的做法。中共中央也及时发现、总结两军的经验,予以推广、指导。如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重要战果后,中共中央指示:“我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力量,在目前加强团结时期,应集中其主要注意力于打击敌人,应仿照华北百团战役先例,在山东及华中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事实上,新四军总是把八路军当作老大哥,虚心学习他们好的经验与做法。当然,新四军也有许多好的经验,如重视知识分子、重视文化工作、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等,值得八路军学习。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更有助于中国抗日战争力量的发展壮大。由于两军精诚合作,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史纵览》,汪谦干/文,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