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皮影的传承,在一群袖珍人柔弱的肩膀上担了起来,而他们,也在皮影剧院获得了“重生”。
不能让皮影失传
王熙生活在一个皮影戏之家。2006年,33岁的她为了不让皮影失传,决定和丈夫林中华一起创办一个皮影剧院。
2006年10月,夫妻二人在北京西二旗租了个三居室,请来几位老艺人住下。他们制作皮影人物、设计皮影剧目。演出舞台是自制的——王熙找来几大块布,用缝纫机把它们拼在一起,就是个简易舞台。
筹备两个月,第一场表演就铩羽而归。12月的北京,老艺人站在寒风里敲锣打鼓地吸引观众,卖力表演,但新鲜劲儿过后,人群漸渐散了,越唱人越少。
小区居民或许不是受众,王熙又把剧院搬到了前门大栅栏。她从河北、哈尔滨、内蒙古等地请来了更多有经验的皮影戏艺人,把场地打造成了皮影博物馆,里面设立了专门的表演剧场。
但前来参观的人十分有限。每天表演完,老艺人从后台走出来,看着空空荡荡的观众席,心里大受挫折。
袖珍人来演皮影
2008年初,王熙无意中看到一位名叫吴小莉的袖珍人的故事,第一次了解这个群体受人歧视、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就动了请袖珍人来演皮影戏的念头。
当时,吴小莉带来了四位袖珍人,王熙的皮影剧院开始和袖珍人结缘。
自卑、内向,是王熙对大多数袖珍人的第一印象。但他们踏实、认真、能吃苦,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只学习了三个月,就已经能够表演简单的皮影戏。
2008年8月,在前门大街的皮影艺术馆,袖珍人的儿童皮影剧《鹤与龟》赢得了满堂彩。也是在那个月,袖珍人演皮影戏的消息受到了媒体关注,王熙夫妇也正式宣布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成立。
正常的戏台高75厘米至80厘米,袖珍演员演皮影戏时双臂要高高举起很不方便。王熙便重新做戏台,将高度控制在65厘米至70厘米之间。
他们在这里“重生”
2009年初,李炟橙从电视上看到袖珍人皮影戏后,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组织。她辞掉老家的文秘工作,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投奔王熙。训练枯燥又辛苦,李炟橙却从没想过放弃。王熙总能看到袖珍演员身上不服输的一面。每天晚饭后是加练时间,所有袖珍演员都主动到剧场练习掰杆和唱腔,而李炟橙则会在集体加练两小时后再延长半小时。
“掰杆”是皮影戏的基本功。杆掰多了,手指关节处不免磨出水泡。有时掰着掰着,泡磨破了,血便顺着伤口浸到杆上。李炟橙只是停下来吹吹伤口甩甩手,继续练习。
不到两个月,李炟橙便能登台演出了。剧院的生活冲散了她的孤独感,李炟橙有了好朋友,越来越开朗爱笑,她觉得自己宛若“重生”。
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不止李炟橙。
张展(化名)在电视上看到剧院的报道后,跟家人说,他一定要去。张展由于身高只有1米2左右,被周围人歧视,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天天在家闷闷不乐。来到剧院后,张展主动和袖珍演员一起聊天说笑,眼里有了光。
“在这里,我就像是羊找到了羊群一般。”不止一位袖珍演员和王熙说过这样的话。王熙觉得,皮影戏带给他们最多的,是自信。
截至目前,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先后培训的袖珍人近300人。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有了热爱的事业,很多人还找到了终身的伴侣,在王熙夫妇的撮合下,已有22对袖珍演员结为连理。
如今,剧院已经搬到了海淀区上庄镇一处近50亩的大院里,成为了一处非遗皮影艺术园。
(摘自《新京报》 慕宏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