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松
“幼小衔接”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每年这个时候“幼小衔接”都会成为父母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儿童身后是家长、幼儿园、学校,这三方形成两条教育线,幼儿园和小学是一条线,具有时间段的特点,家长是第二条线,具有贯穿始终的特点。那么,三方如何做才能助力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呢?这让不少宝爸宝妈们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担心和焦虑。还有些家长认为报学前班就是幼小衔接了,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和家长无关。那么,什么是幼小衔接?家园校都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們的做法。
多维调研,按需推进
时代在发展变迁,随着二孩政策和“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了了解当今家长的需求,我们首先开展了全面调研。
调研家长 我们采取线上问卷、线上家访、微信沟通、线下访谈、个别谈话等多种调研方式,全面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需求、困惑及问题,聚焦家长关切。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排在第二位的是幼小衔接家长应该配合做什么,排在第三位的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的方法。
调研幼儿园与小学 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问题。通过互相观摩环境、展示分享各自开展的教学活动,发现不同,寻找幼小衔接断层的根源,研讨调整做法。调研结果聚焦在教学方式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上。这些调研的结果为后续精准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宣传培训,达成共识
家、园、校三方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很重要,它决定着后续的做法与成效。家、园、校三方要形成方向相同、速度相同的“一车两轮”关系,才能助力儿童轻松度过幼小衔接。
多层次培训强认识 首先,我们开展了多内容的专家培训,通过全区、片区、幼儿园三级专题培训,聘请不同专家从不同侧面进行答疑解惑。理论专家解读政策、儿童的身心特点等,实践专家讲做法等。其次,成立幼小衔接工作室,形成科研共同体,共同开展相关内容的教研与培训。让家长了解现在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入学,将一年级第一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从而打消家长的担心和顾虑。让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互相了解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求等。例如:幼儿在阅读区看书重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再次,借力家长资源的培训。邀请做教师的家长或有意愿的家长进行案例分享、榜样示范性培训,给家长以启发。
沉浸式宣传强效果 对于幼小衔接的宣传,亮点是多途径、多对象。尤其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段我们会专心地开展面对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的系列宣传。疫情防控期间最多的是采取家长微信群宣传、教委教育公众号宣传,我们还尝试了发放幼儿园自制的“育儿书”、幼儿绘制的“幼小衔接画册”、小便条支招科学育儿、线上聊育儿、育儿电话等宣传幼小衔接的理念做法,通过美篇推送等形式让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在做什么,最终达到家、园、校在认识上的统一,做法上的一致。
夯实合作,架起桥梁,发挥幼儿园重要作用
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家、园、校三方协同共育,同频共振。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向,一样的教育速度,保持 “一车两轮”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共育的良好教育效果。幼小衔接从名字上看是幼儿园和小学校的主要任务,其实幼小衔接的“主战场”在家庭。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背后是贯穿始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儿童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教师不可替代的。
通过“两用+一有”夯实家园共育实效 幼小衔接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程准备。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时光都属于幼小衔接时期。主要从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个性培养等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衔接。第二个特点是突出重点时段。即幼小衔接黄金90天。这一时期会从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认识了解小学校等情感、能力方面入手为幼儿顺利上小学打好基础。家长是全程参与整个过程的。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的主要变化就有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幼儿园的教育位于幼小衔接的前半部分,3~6岁儿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那么,幼儿园如何与家长合作助力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呢?我们通过用情沟通、用心做事、有效建议三步开展家长工作。一是用情沟通。真心地爱孩子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一切沟通的目标都指向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教师的三个角色,即对孩子而言像妈妈一样有爱,对待教育工作有教师的教育智慧,对家长而言像个宣传员,适时适度地宣传科学育儿方法。二是用心做事。主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做了什么,从而达到与家长更深层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带领幼儿自制的《匠心童历》儿童成长手册,起到主题计划和家园共同记录幼儿成长的作用;开展“‘小手拉大手衔接一起走”自制幼小衔接绘本活动,让家长从孩子那里学到幼小衔接我们做了什么,孩子的变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开展了“云端走进小学”活动,通过“云课堂”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在云端和老师、小学生直接对话,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三是有效建议。针对幼小衔接我们会从身心准备、素养准备、习惯准备、社交准备等“四个准备”给家长一些教育建议和具体做法。
架起家园校协同教育的桥梁,做好传递手 小学是幼儿从幼儿园毕业后的第一个“后续学习”的场所,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适应和重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主要变化就有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所以,在幼小衔接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幼儿园要与小学成为教育研究的合作伙伴。幼小衔接应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与小学共同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建立幼小衔接协同教研组专门研究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通过“找不同—双调整—巧衔接—共分享”的步骤开展协同共育工作。其次,幼儿园还要架起家长与小学和谐共育的桥梁,做好“传递手”的角色。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在大班第二学期会做出过渡期的调整,如:作息时间的调整等,加大了与小学的协同共育,目的是让教育的内容、方法衔接得更自然,是个小步递进的过程。最后,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家庭才是理想的教育生态。幼儿园和学校一起向家长发起倡议,提示家长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最好做到以下几点:坚持陪伴孩子;坚持亲子阅读;坚持一起运动;多体验,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尽早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习品质);做孩子的榜样。
总之,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要尊重规律,以儿童为本,关注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学习方式,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让孩子做适合其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不要拔苗助长。 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建议家长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等学习品质的培养。我们要相信,孩子在长大,他是有能力去适应环境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