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师范生;师德教育;路径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我国已经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在推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2]。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种战略,而师德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的储备军,他们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是新时代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问题出发,提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以期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是指在高等院校中所学专业为师范类方向,毕业后主要是去中小学学校就业的一类大学生,他们是未来教师的储备者。师德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和影响的一种实践活动。师德教育有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师德教育的政策文本,这说明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师德教育,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很多高校比以前更加强调师德的教育,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高校一直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师德的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上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但是开设的德育课程很少,而且很少有高校把师德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大部分高校把师德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这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育者对师德教育也不够重视。很多教育者只关注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却忘记了师德的教育,他们认为德育应该由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负责,他们上好自己的课程就行。师范生自身也觉得德育课程没有多少价值,他们更喜欢多学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便于他们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师德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师范生师德的养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中流行,这会对师德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师范院校也没有重视校园的德育氛围,比如师德论坛这种活动,一般一个学期才有一次,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关于师德教育的活动。师范生中几乎也没有师德演讲的比赛活动。这不利于良好师德氛围的形成。
现代社会对师德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专家学者也把师德的理论编写成一本本著作。这使得我们的师德理论基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就只会讲理论知识,完全不去联系实际情况。这样会使得学生没有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只能在实践中体会,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师德要求过高,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师德的培养应该是连续性、系统性和终身性的。师范生在进行职前的师德培养,入职后也要进行职后培养。虽然职前和职后现在都在进行培养,但是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培养机制。比如这个阶段学校领导重视师德的培养,学校内就会大力宣传师德师风的培养。但是这个时间点一过,大家就会松懈下来,前面保持的精神状态又没有了。师德课程也是这样,如果这个时间内有师德的课程,我们会在思想意识里面一直有师德这个概念,但是一旦没有课程了,大家几乎不会去主动学习师德。这种阶段性的师德培养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的师范生师德培养主要是通过师范院校开设的师德相关课程进行的,途径比较单一。虽然这样师范生能学到很多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但是德育的效果是由行动来检验和评价的。德育知识只是基础。如果没有德育实践,就会损害情感体验,这样就很难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思想上,我们深受“重智轻德”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我们学习好就行,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德育上,这就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师德的轻视。现代社会,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慢慢重视德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效果还是比较差。比如学前教育的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对孩子不耐烦,不尊重孩子。他们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感,只是在应付教学活动,所以师范生的师德很大程度上需要监督。其实不仅是在实践上,学习理论上,他们也缺乏主动性,一旦师德课程结课了,他们几乎不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师德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师范生一旦缺乏监督和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师德要求降低。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每个教育者都要重视德育的作用和价值,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这不仅是德育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第一,教育领导者要提高师范生师德课程的比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要重视,要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二,教师要学会在课程中挖掘德育的元素,把师德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第三,教育者在课中和课后要自身做好示范,因为学生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他们的向师性都很强。教育者做到为人师表就是对受教育者一種无形的师德教育,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受教育者要明白,德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没有德,他将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尽管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各个高校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我们自己要意识到师德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师范生要知道社会对老师的师德期望比其他职业要高很多,所以在师范生这个职前阶段一定要打好师德的基础,不能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就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虽然寻求工作的时候不考察师德,但是我们自己要明白,现在国家、社会、学校都在慢慢重视德育的培养,所以要紧跟时代,重视德育的作用和价值,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做起,你会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只有全社会养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才能使教师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否则教师会认为就算自己为学生付出再多,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挫败感会使得教师没有勇气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上。而且一旦教师地位得到提高,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师资力量强大了,可想而知,我们的师德素养也会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的个别教师师德败坏的现象被广泛传播,这非常影响教师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但是这只是个别情况,很多媒体就会把它拿到显微镜下放大去研究,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是不公平的。媒体应该多宣传一些正能量的教师故事,比如张桂梅、卢永根和张玉滚等人的一些感人的教育故事。在师德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好这些光荣的榜样,不断地去熏陶社会氛围,去感化教育者,去感染每一个师范生,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只要发挥得好,社会各界会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人民会对教师产生尊重,师范生会对这个职业产生向往。一旦形成这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师会产生幸福感,师范生也会自动地把自己的要求提高,为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这是一种群体效应。
大到社会,小到我们学校都可以不断地去宣传优秀的师德事件,学校要多举办一些师德讲坛,让每个老师讲一讲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也可以讲自身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教育小故事。这些都在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学校也要定期举办师范生师德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秀师德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还有学校也要利用好一些隐性课程,比如一些校园的建筑物、雕塑、展览馆、标语等等,营造一种温馨舒适、充满“爱”的校园氛围。
师德教育内容的理论化、抽象化问题比较严重,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情况。这种枯燥化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改变。第一,教师在上德育课程的时候,要把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不然课堂的气氛就会很差,学生在面对一堆枯燥的理论知识时是不想听的。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比如让学生讲一讲关于德育方面自己感动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准备一些师德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既能学会理论知识,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第三,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寻找身边的师德榜样,让师范生体会到高尚的师德离我们不远,我们将来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让学生不再感觉理论是笼统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就像《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是比较笼统和抽象的。这些准则缺乏实际操作性,但是通过身边的一些优秀教师的例子就可以把这些具体化,比如这个老师是如何做到关爱学生的,这样一步步地给予师范生指导,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4]。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并将“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等内容作为未来五年努力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5]这说明我们要建立师德建设宣传机制、师德考核机制和师德教育长效教育机制等。师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不是短期之内就能把师德培养好,这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第一,国家政府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师德的培养。师德的培养过程是全过程的,不要把职前和职后分开,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很多加强师德的政策,国家要不断完善政策和法规,为师德的培养提供一个指南。第二,学校方面,要一直重视师范生师德的培养,不要断断续续,牢记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不只是为了学校的就业率服务,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师范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也要制定完善的师德培养计划,比如师德课程怎么开设、怎么组织师德有关活动、师德如何考核等。这些都必须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第三,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要定期对师范生师德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通过会议、活动等形式进行师德宣讲。在平常生活中多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怀,师范生自然也会学习这种关爱人的方式。总之,要通過各种制度来保证师德培养的长效性,不能再让师德培养只是一种阶段化的过程,我们要把师德培养变成一种常态化的过程。
师德的培养过程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第一,要加强师范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要让学生学习到系统化、科学化和完整化的师德理论,让他们首先解决理论基础的问题。第二,教育见习或者实习要加强对于师范生师德的考核,不能认为教育实习只是来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却忽视了专业情意的培养。第三,大力开展校园活动,比如经典诵读、师德知识竞赛、师德讲堂等一系列活动。第四,定期举办师德学术讲座,学校请一些水平高的专家进校来为师范生做讲座。第五,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发展,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学习师德。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师范生师德的知情意行,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种主要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
由他律转化成自律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第一,把师德纳入师范生的评价体系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等方式,科学合理地给师范生师德评分,让师范生意识到师德的重要性。第二,需要监督和管理,一个人缺乏监督和管理就会很容易放纵自己,我们可以建立互相监督的制度,由辅导员起着带头示范作用,各级领导也要积极参与进来,遇到不合理的师德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和劝导。第三,建立师德的激励制度,对师德表现良好的师范生要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第四,对于出现师德问题的师范生,取消他们评优评奖等资格,通过这种手段来限制师范生的言行举止,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第五,充分利用实习的阶段来培养师范生的情感体验,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和汗水,但是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幸福感。当他们师德表现优秀,被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夸奖时,这种情感体验是在学校中是无法拥有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师范生的实习时期,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对于教育工作的热情,不断把他们自己奉献给教师这个行业。这样师德水平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总之,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来激励和维持良好的师德,通过监督来使师范生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情感体验来坚定我们的信念。反正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律内化成自律,这样我们师德培养的目的就能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1-6-1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赵炎,张飞龙.新时代推进师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1(7).
[5]宋东霞.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0(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黄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