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

2022-05-30 10:48王一芝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驱动作文

王一芝

[摘 要]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第一次出现,作文题由材料、主题和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有基本章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这些章法。文章结合2021年深圳二模语文作文试题,重点论述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该如何写。首先,主题是第一要素,不可缺失。其次,材料就是任务情境,不可忽视,要正确、充分运用材料论证主题。最后,要分解任务,明确任务情境、写作身份、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

[关键词]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3-0001-03

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第一次出现,作文题由材料、主题和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在2021年语文学科的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题和各地高考模拟考试题中均出现了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身影。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0年全国卷Ⅱ】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2021年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2021年广州一模】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

【2021年深圳一模】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王荣生老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中指出:“中学作文课,就应该研究如何在课堂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初学者尽快构建起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那几级台阶。”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有基本章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这些章法。下面就以2021年深圳二模语文作文试题为例,来谈一谈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该如何写。

【原题再现】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習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写作中,学生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缺失关键词。“新青年,敢不同”这一主题在有些学生的作文中竟然一次也没有出现。核心概念、关键词是考场作文的必备项,缺失了关键词的考场作文是很“危险”的。二是缺失材料。有些学生只断章取义式地引用了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而对其他材料视而不见。有些学生则在开头一口气点出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之后便再也不提材料。正是因为对关键词和材料的把握不够,所以这些学生并未能完成核心任务。那么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究竟该如何写呢?

一、主题是第一要素,不可缺失

作文题目明确提出的写作主题在写作中的重要位置和重要意义,必须重视,不可忽视;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一)结合材料剖析主题关键词内涵

逻辑的起点就是概念,首先应该剖析主题关键词的内涵。这道作文题给出的主题是“新青年,敢不同”, 那么“新青年”的“新”指什么,“敢不同”指什么,在写作中应该结合材料明明白白地分析出来。

再来看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文作文题,题目给出的主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疫情中”这一定语告诉考生是特定的时间段。该主题涉及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距离”,二是“联系”。“距离”指什么,“联系”指什么,在写作中要清晰地写出来。2021年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语文作文题给出的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在审题时要结合材料思考“铭记什么历史,迎接怎样的挑战”。2021年深圳一模的语文作文题给出的主题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在审题时要厘清“孔颜之乐”的内涵是什么,做什么样的幸福青年,怎么做幸福青年。

(二)厘清主题中蕴含的逻辑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写作侧重考查学生思辨的逻辑性。本题给出的主题中,“新青年”与“敢不同”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的逻辑关系。因为是“新青年”,所以“敢不同”;因为“敢不同”,所以是“新青年”。“新青年,敢不同”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主从详略之分。

再来看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文作文题,题目给出的主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其中,“距离”与“联系”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存在着辩证关系。因为有距离,联系才弥足珍贵;抗疫既需要距离,又需要联系;距离是联系的前提,联系是距离的保障;疫情虽然催生了空间距离,但并没有阻断联系。

在写作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学生需要认真思考主题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三)论述分论点时应围绕主题,应有反复切题意识

本题有学生在论述分论点时紧紧围绕“创新、创造、奋斗、拼搏”等关键词,这样写显然偏离了题意。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没有明白主题是第一要素,不可忽视主题。考后公布的56分标杆作文《我辈敢不同,争当民族脊梁》设置了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新青年们要敢于立不同的志气”“新青年们要敢于做不同的实践”“新青年们要敢于做不同的奉献”。显然,这是围绕主题从“新青年敢不同”的具体表现展开的分论点论述。同时公布的52分标杆作文《新青年当敢不同》是这样设置三个分论点的:“敢不同指的是一种敢于打破既有之陋习,坚定创新的信念”“敢不同之青年,是時代发展的一大原动力”“吾辈青年当敢于不同,勇敢更新自我,更应走向天地间,奉献自我”。分论点的论述紧紧围绕敢不同是怎样的、为什么需要新青年敢不同、新青年要怎样敢不同,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在论述时,还应有反复切题意识。一些学生有很好的素材,但是不知道怎么在行文中围绕主题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笔者在此做个示范:“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冼星海放弃在上海衣食无忧的差事,敢不同,前往延安,为抗日创作大量革命歌曲;‘布衣院士卢永根,年轻时放弃移民美国的机会,敢不同,扎根华南农业大学,扎实从事水稻研究;202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湖南女孩钟芳蓉放弃众人眼中挣钱多的专业,敢不同,选择冷门的考古专业。”这样的叙例,是牢牢扣住“新青年,敢不同”写的,十分切题。

二、材料就是任务情境,要正确、充分运用材料论证主题

语言的积累是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对材料的整合与加工、对经验的取舍与梳理,都是思维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并非机械地写一写、练一练、读一读、看一看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过脑过心,只有这样的积累才能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提高思维品质。对于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中的材料,学生不可忽视,应该整合加工,有效解读,以正确、合理运用材料论证主题。

通过逐句解读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与主题之间存在暗合的关系。陈独秀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通过分析解读,可知“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之“新”、个性之“新”、使命之“新”,这与只为升官发财的普通青年是不同的。陈独秀的话照应了主题“新青年,敢不同”中的“新青年”。毛泽东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通过解读可知,“新青年”应该是敢说、敢做、敢为国家担担子的青年。这里不难推断出有些青年是不敢这样做的。他们看到不公正的现象,不敢发声;遇到不平事,不敢挺身而出。显然,要想写出“新青年,敢不同”,必然要有相关的对比。通过分析可知,毛泽东的话暗合了主题“新青年,敢不同”中的“敢不同”。同样,通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可以发现,“新青年”应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应沉浸在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言外之意,有些青年陷在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中不能自拔。习总书记的话指明“新青年”的不同到底在何处。作文题中材料的最后一段是总结段:“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稍作思考可知,“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照应着陈独秀说的“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照应着陈独秀说的“外图贡献于其群”,还照应着毛泽东、习近平的话。所以说材料和主题之间存在暗合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作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应该用好材料,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加工。在正确、充分运用题目所给材料论证主题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其他素材来论证主题。在写作时有些学生忽视作文题中的材料,大篇幅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以致偏题,作文得分不理想。

要明确的是,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中的材料,实际上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任务情境能让写作“活”起来。学生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应该明晰,他们是在具体情境下写作的,材料就是情境。比如2021年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语文作文题给出的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作文材料创设的任务情境就限定了考生铭记的是抗美援朝的历史。若考生对“历史”作任意的解读,就偏离题意了。材料是写作的起点,主题是写作的方向,正确充分利用题中材料论证主题是写好考场作文非常重要的一步,忽视材料是写作考场作文的大忌。

三、分解任务,明确任务情境、写作身份、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

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是有主题任务的。在写作本题时,学生应结合材料,紧扣“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对“新青年”进行明确定位,对“敢不同”进行深刻阐述;应正确、充分运用题中材料论证主题。

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任务情境、写作身份、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给出了一定的提示。“校团委”举行“征文活动”,指出任务情境,又提示学生是作为青年向校团委投稿的,且写作对象应同样是青年。特定的写作身份,要求学生立足新时代,阐明自我应有的价值选择,突出自我的“青年立场”。如有学生在作文的开头写:“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百年变局下,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背负怎样的使命呢?我认为,其必曰:敢于求不同,勇做新青年。”结尾写:“习总书记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让我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将个体力量贡献于社群,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新青年,敢不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生在作文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有点明写作主体是青年,写作对象是“我们青年”,体现了其有分解任务、完成任务的意识。

道家说的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要写好主题类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就要注意:首先,主题为第一要素,不可缺失;其次,材料就是任务情境,不可忽视,要正确、充分运用材料论证主题;最后,要分解任务,明确任务情境、写作身份、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意如, 叶丽新, 郑桂华,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十三五”第四批教育规划课题“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ZX230。

猜你喜欢
作文题驱动作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