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流火漫溢的六月末,高二步入高三的誓师大会誓词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希望高中的高考捷报就飞速抵达。高考成绩公布那一晚,广西希望高中大门口外,烟花盛放,五颜六色的焰火在空中摇曳,久久还未散去。这是自发前来庆祝的考生家长们燃放的。老师们心中也升起无数焰火,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杨玉荣看着学校成绩单,兴奋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今年,她带的班就要步入高三,作为班主任,肩上担子并不轻松。周日,全校高三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激昂奋进的“誓师大会”,作为班主任,她全程参与。高中学习步入最后一年的关键期,需要这种仪式感,需要激励同学们感恩奋进。
这里,是全国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公益性高中——广西希望高中。
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早已是社会共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需求又极其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尤其是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希望工程应运而生。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从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到建立起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以慈善组织的方式大规模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到教育扶贫事业中,将贫困、青少年、教育三者汇聚到一起,唤起全社会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关注,直接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1990年代末期,青基会工作人员在走访调研和开展资助工作时发现,在很多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是边境地区,有些贫困学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往往因家境贫寒而无法继续求学,这其中还有部分是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帮助这些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求知若渴的学生继续学业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2002年7月,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办广西希望高中。
“我们产生筹办广西希望高中的想法,源自广西是‘希望工程发祥地之一。希望工程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公益项目,是共青团引以为傲的品牌项目。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后,希望工程以‘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为中心工作的紧迫感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了,但一些学生因为家贫上不起高中,也是事实存在的。”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回顾“希望高中”的缘起,“我们那时思考,能不能办一个类似‘希望中学或者‘资助中心之类的机构,帮助那些因经济困难无力继续高中学业的学生,大家一拍即合,并且得到共青团广西区委大力支持,这样才促成广西希望高中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
广西希望高中以民办形式创立,作为全国第一家“吃螃蟹”的希望高中,没少“摸着石头过河”。创校之初,白手起家,历尽艰辛。
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回忆二十年前希望高中筹备创建之初的种种过程,深有感触:“希望高中筹备之初,共青团广西区委一名副书记带领广西团校和广西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筹备人员开展立项、规划工作,由于共青团缺乏资金,无法置办独立校园,因此,计划利用广西团校的校舍和师资来办学。在向南宁市教育局递交申办报告后,南宁市教育局认为我们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批准我们的申请。当时,我们虽受打击,但还是怀揣梦想、满腔热血,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申请行政复议,教育厅认为创办广西希望高中很有社会意义,2002年7月11日,给南宁市教育局下达同意创办批文,南宁市教育局也紧接着于2002年7月19日进行批复。”
广西希望高中创办以来,压力一直存在。“为了广西希望高中的发展,广西团校宁愿少招甚至停招中专班,为广西希望高中付出很大代价。学校招收第一届学生时,广西团校的校舍还能勉强接纳,到第二、第三届时就很困难了,因此,我们只能到处租房解决学生住宿问题。从2003年到2005年新校园落成前,广西希望高中的学生散居在广西团校周边。”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说,“我们当时觉得很难过,很心疼学生,好在这些来自全区各地贫困农村的孩子们不计较、不攀比,他们自强自立、勤奋好学的品质也感染和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
学校创办之初,学校由于缺乏办学所需资金,举步维艰。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會负责人说:“我们把保证资助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当成政治任务,为此,通过希望工程到处化缘以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专职教师的工资由广西团校支付,而且很少,但老师们都毫无怨言,他们为公益而坚守、为孩子而操劳。广西团校的职工不计得失为广西希望高中提供很多服务,希望高中的财务至今还保留着欠发广西团校职工工资的账单。”
2003年,在共青团广西区委和广西希望工程办公室努力下,华人企业印尼金光集团每年捐赠100万元(两年后提高到150万元),用于解决每年100名“希望之星”学生的课本资料和生活费,这项资助一直到2010年。广西武警总队也连续10年给广西希望高中每届“希望之星”无偿捐赠卧具,还有许多社会机构或爱心人士纷纷给“希望之星”和学校其他困难学生捐赠学杂费、新衣服、学习用品等,广西希望高中吸引了社会众多关注和帮助,也帮助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广西希望高中只有3年建设过渡期,借用团校场地并不是长久之计,时任广西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希望高中校长黎传文在建校之初,主要精力都用在寻求办学资金和找寻新校址上,为此没少吃苦受累,也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由于学校没有稳定资金来源,好几次面临老师工资无法下发的困难。“最终我们开始引进社会力量,尝试着把广西希望高中变成一个公办民助的学校。”黎传文说。
通过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平台,希望高中吸引了来自北京等地七位实业家出资1700万元。以此为转折,希望高中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从有了社会资金进来,希望高中终于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属于自己的新校园。黎传文记得很清楚,2005年8月,希望高中从广西团校搬出,新校区开始投入使用。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20年努力,广西希望高中从一所创立初期无固定场所、无稳定教师、无足够资金的“三无”民办学校,逐步发展壮大为全国招收贫困生最多的公益学校。
杨玉荣的高中三年是在广西团校校区度过的。“记得那时校园很小,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有书读了,我们的未来有了希望。大家学习都很努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比她晚一年入学的邓土强则在高中最后一年迁入新校址。他们在希望高中有一个共同身份:希望之星。作为“希望之星”步入学校的学生,是由广西各地团委推荐而来。他们有着相似背景:学习成绩优异而家境贫寒。在希望高中读书,学费、住宿费、学杂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会有生活补助。
新学校位于广西郊区,在希望高中开工建设前,这里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甘蔗地。
“新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太大了,尤其是从团校搬过来之后,对比太强烈了。”邓土强回忆,“不管是在老校区,还是在新校区,我记忆最深的感受就是快乐,大家情绪高昂,学习非常努力,相处非常融洽”。
“如果没有希望高中,我的人生会成什么样?”杨玉荣几乎不敢去做这样的假设。杨玉荣1986年出生于百色市田林县一个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童年时代,能看到的书很有限,但有限阅读也给她埋下了想去大山外面看看的种子。家境贫寒成为她追梦的最大阻碍,家里收入来源有限,父母年迈,兄弟姐妹众多,从小读书的学费也经常是欠着的。可是她又特别爱读书,成绩优异的她每每能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爱护,是学习的好苗子,不交学费也可以来读,她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家里的大姐和二哥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最终因为家境原因选择出去打工挣钱。她也曾经动摇过,要不要放弃读书呢?“我爸爸一直没说过让我放弃的话,他只是说,家里实在没钱,你要自己想办法啊!”
杨玉荣了解爸爸的不易和苦心。爸爸曾经是村里的民办教师,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勤劳的爸爸会在农闲时上山扯草药拿到集市上卖补贴家用,但后来爸爸生病了,而家里的负担的确很重。她能感觉到爸爸对她的期望,不想让她放弃读书,又因为无法助力而心怀歉疚。自小聪明要强的杨玉荣咬牙坚持着,想要改变命运,唯有努力学习。上初中,要去镇里住校,她买不起食堂的饭菜,就每周步行回家,从家里背米背豆子,拿到学校煮着吃,就这样捱过初中三年,成绩优异的她中考轻松进入全县前十名。
“收到了市里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当然想上学,特别想上,但又清楚地知道,家里根本拿不出这些钱,那年暑假,天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杨玉荣回忆。
八月下旬的一天,杨玉荣听说有一所刚刚建成的希望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免费就读,抱着一线希望,她给百色市的一所初办高中写了一封信,表达想去读书的渴望。然后,她就收到可以进入希望高中读书的通知,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梦想成真的感觉。
出生于1988年的邓土强是广西梧州人,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生活的困苦,似乎都不算什么,“当时,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这样的,也就没觉得有多苦”。家在偏远山区,初中需要住校,他记得,当时为节省车费,一般会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趟。从学校到家,坐中巴车,天气好的时候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遇到天气不好,途经十几公里的泥泞山路时,中巴车需要装上防滑链,在山上慢慢爬行,就不知道需要多久了。中学三年,邓土强中考成绩优异,但能不能上高中依然是个未知数。当时,他的同班同学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既可以省一笔学费又可以补贴家用。他第一次感觉到家庭贫穷带给他的选择困顿——两难间,他被希望高中录取。
广西希望高中于创办当年就面向全区招收93名“希望之星”,第二年,7名得到社会资助远赴江西读书的同学转回希望高中,成为“希望之星”。这些学生中,有在广东打工攒学费的学生,有“全部家产都抵不过一头牛”的困难家庭的学生,有单亲、孤儿学生……这样的生源结构恰好印证了广西希望高中创办的社会意义。
在历届“希望之星”学子中间,常常流传着关于广西希望高中领导和招生办负责人每年都在全区各个山村乡镇寻找濒临失学的初中毕业生的故事。2005届“希望之星”姚梦霞记得很清楚:“有些学生是招生老师从工地上直接给拉回来的,那些孩子原本以为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但招生老师找到他们,让他们回来读书。如果不去找他们,他们的命运可能和现在完全不同。”也有的孩子想上学,家长为了家里多一点收入,不愿意送孩子来学校的情况,招生老师就登门去说服孩子的父母,让父母亲往长远一些看,支持孩子的读书梦想。广西希望高中心心念念失学的孩子,一听说哪里有上不起学的孩子,不管山路有多远,都会前往一探究竟,遇到读书的好苗子,会想方设法拉回学校,给他们一方安静的书桌。一张书桌,改变的是一个孩子的一生。
和杨玉荣同一届的“希望之星”陆正兴说,“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们都有大爱,有慈悲心,如果没有这份大愛和慈悲心,是很难把希望高中这么难的事情一直坚持下来的”。
曾经毕业的学子们每逢五、逢十周年毕业纪念日都会回校聚会,这似乎成了希望高中的一个传统。曾经的“希望之星”们每每念及当年学校老师把他们从工地上,从打工的路上拦截回来的故事,都会满怀深情,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予他们的关怀和温暖。
姚梦霞至今依然认为,在希望高中的三年读书生活,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当年,她从初中政治老师那里得知广西希望高中可以为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免费读书这一消息,平时性格偏内向的她,为有机会读高中,鼓足勇气前往县教育局询问具体情况,就这样,她来到了广西希望高中。那一年是2005年,新校址迎来第一届新生。
与邓土强的第一感觉一样,“这里太大,太美了,环境真得很好”,姚梦霞感叹着。姚梦霞的家乡在梧州市蒙山县的一个小山村,到南宁需要五六个小时车程。她在体验两地不同地理气候的同时,也在体验自己内心的改变,“上中学时,因为家境原因,有些自卑,挺内向的。”姚梦霞回忆,“到了希望高中,或许是觉得有机会读书,看到希望了,压在心里的石头没有了,天空好像都变蓝了”。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开朗活泼,找到了自信,也在同班同学中间,找到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爱人。
说起同学之间缔结良缘的故事,陆正兴笑了。“我一开始只觉得幸运,能来希望高中读书,给了我改变一生的机会,毕业后才知道,希望高中遇到的人,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陆正兴在希望高中遇到他的妻子,也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可以做一辈子好朋友的人。“后来我们结婚时,很多老师到场祝贺,证婚人是梁曙明老师。”
陆正兴至今还与梁曙明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梁曙明今年80多岁了,陆正兴和同学们都喜欢叫她梁奶奶。毕业回到南宁工作后,他时常和老同学约着和梁老师聚一聚。“以前是老师带我们看南宁,现在是我们带老师看南宁,有一种能够回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至今,他还记得被选为“希望之星”的幸运经过。陆正兴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支撑着全家,抚养他们兄妹三人。从小聪颖活泼,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的陆正兴,在小学毕业考试那年考取县重点中学,但因县重点中学不能减免学费,而镇中学可以,就选择在镇中学读书。中学时期的陆正兴,学习成绩依然保持在年级前列,中考成绩全县第二。当横县第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抵达他手中时,他并没有多兴奋。面对高昂学费,他默默地开始思考人生另一种可能——去广州打工。八月最后一天,他的初中班主任陆朝银骑着自行车找到他家,给他送来广西团委刚刚筹建希望高中这一消息,并让他迅速填写申请报名,再快马加鞭送到当地团委。彼时,已是报名截止最后一天,他赶上了末班车。
陆喜欢也是常常和梁曙明老师联系的首届“希望之星”,她和陆正兴是同学。“在南宁的‘希望之星们经常聚会,我们的孩子也经常一起玩,我想这样的情谊会延续一辈子吧。”陆喜欢说。她是“7名得到社会资助远赴江西读书的同学,第二年转回希望高中”的其中一位。“高一我们在江西读书,因为各省高考制度不同,所以高二一开学,在广西团省委努力下,我们就回到了广西希望高中。”陆喜欢回忆:“我们刚到学校,同学之间还都不认识,他们就跑过来帮我们搬运行李,帮我们安置床铺,我们很快融入这个集体。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很丰富,比如南宁博览会、民族艺术节这些大型活动,学校都会带我们去。”陆喜欢至今还记得语文老师梁曙明端午节给他们每个人送粽子吃。“梁老师还通过个人关系,拿到在南宁市演出的话剧《雷雨》的票让我们去看。那是我第一次看话剧,即便以后再看很多话剧,也依然觉得那次是最好看的。”
黎傳文校长说,希望高中创办之初的前五年,主要以“希望之星”为主,大家的家庭情况都差不多,相互之间没有攀比,孩子们大多经历苦难,很懂得珍惜,意志比较坚强,心态也比较乐观。
2005年6月,高考日,首届“希望之星”们走上高考战场,当时,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采访多位“希望之星”。6月30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以《我要上大学》为专题,报道了第一届广西希望高中毕业生的故事。
那一年,“希望之星”们高考捷报频传,参加高考99人中有94人成绩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这对于刚刚建校、一切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的学校来说,成绩令人鼓舞。建校二十年来,在希望高中就读的每届“希望之星”高考上线的比例都很高,近8年,“希望之星”一本率超过60%,本科率几乎达99%,有两届“希望之星”本科率达到100%。“绝大部分‘希望之星都考上并就读大学,也有个别‘希望之星因为调剂专业不理想而选择复读,我们也会想办法给予支持。”黎传文校长说。
杨玉荣高考第一年虽然分数上了线,但录取通知书上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她握着广西希望工程资助她上大学的5000元“圆梦助学金”,陷入选择的煎熬中。按规定,假如不去上大学,这笔助学金就得退回希望工程,但是没有希望工程的支持,她也没有条件去复读。几经犹豫,杨玉荣鼓起勇气给广西青基会写了一封信,表达想复读考师范大学的愿望,询问那笔助学金能不能先借给她,工作后再还给希望工程。很快,青基会领导回信了,同意继续资助,鼓励她好好学习。第二年高考杨玉荣考上贵州师范大学,圆了师范梦。
大学毕业后,杨玉荣选择离家较近的西林民族高中任教。工作之余,她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父亲。一辈子勤劳慈爱的父亲看到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女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心生安慰。杨玉荣回家乡工作的第二年,父亲含笑离世。“父亲走后,在家乡的最大牵挂没有了,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说,要回希望高中。”杨玉荣再次做出人生重要选择,她放弃公办教师编制,到广西希望高中任教。
2012年8月,毕业7年的杨玉荣再次踏进希望高中的校门,只是这一次,她的身份已经是老师,她站在校门口迎接新一届“希望之星”。她在这里获得了爱与希望,她要把这份爱与希望传递出去。爱就这样在希望高中生生不息。
“现在,杨玉荣老师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并获得中国青基会授予的‘希望工程30年希望之星荣誉称号。”黎传文校长说,“曾经的‘希望之星回校任教的故事时有发生,截止目前,先后有9位‘希望之星回到母校任教,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做得很出色”。
黎传文为“希望之星”们骄傲,很乐于分享那些曾经在希望高中改变命运的学子们,并助力他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有些在其他地方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希望之星也在资助当地的困难学生。每年都有‘希望之星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分享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激励他们自强自立。”黎传文说,“在广西希望高中第一届学生会主席、第一届‘希望之星覃环虎的倡议和组织下,已经参加工作的‘希望之星自发创建‘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设立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奖学金,用于每学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弟学妹”。
覃环虎是那个曾在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中说“家里所有的家当加起来还不值一头牛”的学生。他本科考取大连海事大学,后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接受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毕业后曾任华为公司项目经理、中级客户经理。尽管在华为工作顺风顺水,但他心心念念想回家乡,经过与单位数次沟通,他回到广西,入职云上广西大数据有限公司,任职广西数广信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纪检委员、建设实施部总经理。经他倡议和组织的“广西希望高中校友基金”如今已资助二十多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相信以后还会帮助更多人。
姚梦霞,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在希望高中得到的爱与力量成了滋养她一生的养分。在长沙中南大学上学时,曾去湘西支教,因为她太懂得身处逆境时来自他人的援手多么重要。她说,希望自己会更有力量一些,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
邓土强毕业后回到梧州,现在是中国建设银行梧州分行公司一名职员。毕业十周年之际,他们全班同学赶回来在希望高中相聚,“校园变化太大了。我们刚去那年,只有四幢楼,能满足最基本的住宿与教学。那时候,打球还要去隔壁华侨中学。十周年的时候再回去,游泳馆、体育馆、图书馆一应俱全,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班十周年聚会后做了精美视频,视频中每个人都精神焕发、踌躇满志,比学校变化更大的,是每一个“希望之星”,曾经困扰他们的困顿和忧虑再也不见了,虽然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種挑战和沟壑,但他们也拥有了更多力量和选择。
韦文森,2006年9月进入广西希望高中学习,2009年考入吉林大学,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称号等。毕业当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科研能力突出,第二年转为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新型超导体和新型磁性材料的制备合成和物性研究。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非中心对称超导体Rh2Mo3N的基本超导性质,并对其平庸超导属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2018年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主持国家级青年基金项目。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青年科学家,不少实验技能却是在希望高中打下的基础。他曾连续三年担任化学科代表,经常帮助老师准备实验药品及器材。因为这种经历,大学期间得以继续做化学课代表,并依靠化学课代表打下的实验技能基础和积累的知识,不断深入到物理世界中,通过实验来探索未知并取得进展。他闲暇时喜欢读古典诗词,吹笛子,他说,这些爱好是在希望高中培养的,“希望高中的三年生活轻松惬意,没有了经济压力,可以充分享受青春的快乐。学校非常重视阅读,并不是一味追求分数,回头看,当时学校就已经很重视通识教育了” 。
陆喜欢于2005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她说,在希望高中的学生们有共同特征:吃苦耐劳、好学上进、心怀感恩。2008年,她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百色站第15棒火炬手。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南宁,在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任教。工作后,努力钻研业务,工作出色,指导学生及个人屡次在区级大赛中获奖,并在2021年获得“广西技术能手”称号。
陆正兴如今是广西农垦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对于现在的生活,他极为满意,妻子李怡珊如今在南宁二中当老师,孩子上了小学。目前在南宁工作的“希望之星”有几十个,经常一月一大聚,一周一小聚,亲如一家。陆正兴说,不论在哪里,只要听到“希望之星”四个字,就会觉得很亲切。现在,“希望之星”也有了“星二代”,他们常常会带着孩子一起旅游、野营、聚餐,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与他们当年相比,存在天壤之别,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改变吗?
是的,无数人的命运因为希望高中而改变。生活的困顿与磨难,没有让他们放弃追求,他们擎着希望高中点亮的烛光,经由自己的努力,与命运搏击,生命的暗夜被照亮,在生活中有了主动选择的能力。宛若凌霄花,绽放于嶙峋高远的峭壁之上,格外美丽。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的成长关键期,感受到爱,也学会去给予爱。人只能给出自己拥有的东西——他们成为了精神丰沛富足的人,这是希望高中给予他们的最大滋养。因此,当他们有力量的时候,也会选择去帮助别人,希望高中的校训,已经如DNA一样,写入每一个“希望之星”的生命中。
希望高中的校训是“公诚·厚爱”。公:公平公正,心怀天下;诚:知行合一,真诚恻怛;厚:胸襟宽广,学识深厚;爱:恒久忍耐,无私奉献;
“‘公诚·厚爱不仅仅是校训,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理想。”黎传文校长说,“我们希望全校师生能有宽广的胸襟、优雅的态度、深厚的学识、服务社会的理想,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能够尽力做到真实、无私;并始终怀有如磐石般厚重、如大海般深沉之人间大爱”。
广西希望高中创办20年成长变化中,经历三个重要发展节点。
2005年8月,希望高中搬迁到现在的新校址,拥有了自己的校园,办学设施设备不断增加,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除了每年100名“希望之星”外,学校还招收了其他学生。
2009年,希望高中创办初中部,即博雅初中,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初高中教學衔接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经过5年左右,初中部成为整个大南宁市近300所初中学校中排名前两名的学校,在新的教育政策规制之前,每年吸引来自全区各地上万名考生争相报读。
2012年,希望高中建校10周年之际,希望高中的日常收支达到基本平衡,无需各董事会成员再投入。从2012年开始,剔除债务因素,逐步实现收支结余。
除了这三个重要发展节点外,一些重要决策也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行阅读,整个学校阅读氛围浓厚;推行融入“7个习惯”的学生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收获自信,极大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尽管希望高中有了很多改变,但招收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希望之星”这一传统一直没有改变。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尽管“希望之星”招收规模也在扩大,但“希望之星”的比例目前只占高中部学生的20%、全校学生的10%,这样的比例对困难学生来说,心理上多少会有些影响。好在希望高中在办学过程中,随着招收学生结构改变,逐渐树立起不攀比的好传统。班主任会暗自详细了解“希望之星”的家庭情况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疏导等措施。最重要的是,三年校园生活,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吃住,一起参加各种社团学习,在良好校风中,享受着美丽的校园四季和青春时光。
学校很关心和爱护“希望之星”。从青基会工作人员,到学校教职员工,他们都秉持一个观点,尽最大可能爱护“希望之星”。比如,尽量不让“希望之星”出现在捐赠现场,尽量不让“希望之星”感觉到以个人形式接受捐赠,以减轻“希望之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杨玉荣、邓土强、陆正兴、韦文森、姚梦霞等“希望之星”在校园生活感觉到幸福放松的原因。每每面对采访,需要叙述自己童年过往的时刻,都会有希望高中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善意提醒,要征求每个“希望之星”的个人意愿,是不是愿意真名出现……种种细节表明,希望高中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并保护着每一个学生。
希望高中一年年迅速成长,离不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希望高中是在被看见和被关注中成长的,自建校起,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建校之初,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款成为希望高中重要资金来源。广西自治区的领导们先后来视察;团中央领导,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领导也都先后多次来过希望高中,对我们学校发展非常关心。广西希望工程的一些大型活动选择在我校举行,比如,广西希望工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我校举办;广西希望高中还获得希望工程30年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杨楚红老师说,“希望高中的点滴努力和进步也是被别人看到的,这也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前行的动力”。创办二十年来,希望高中的办学路子和优秀成绩得到各级部门肯定和表彰。
希望高中除公益助学之外,还致力于“希望书馆”公益项目,通过发动学校师生、校友、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图书,为那些信息比较闭塞、很难获得课外图书的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援建“希望书馆”,先后在马山县、苍梧县、北流市、博白县、大化县、都安县、凤山县创建八所“希望书馆”,累计募集价值40多万元的经典文学、历史、科普类图书,给乡村孩子带去希望与温暖。
许许多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希望之星”更是学校DNA的传承人,他们尽力让公益助学像星星一样,四处发光。对于那些要强的,坚韧的“希望之星”们来说,希望高中让他们有了发光的机会,他们终其一生,都会带着那束光前行,并努力去照亮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