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柯源 张浩军
摘 要: 跨境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开放办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借助CiteSpace工具,对1999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教育相关的2775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运用关键词突变、聚类分析、知识图谱等方法,探析我国跨境高等教育研究的时空图谱、研究热点和前言演进,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是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学科;以厦门大学等为代表的机构和以林金辉等为代表的作者成果贡献率高;研究热点和前沿演化与我国开放、外交和经济发展等政策相关联,形成了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早期研究前沿、双语教学中期研究前沿以及来华留学、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和教育对外开放等最新研究前沿的研究脉络。未来研究可在构建跨学科多方协同与加强跨组织合作两方面继续深入。
关键词: 跨境教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CiteSpace;计量分析
收稿日期: 2021-12-17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后疫情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拓展探索与实践”(JXYJ2020055)
作者简介: 黄柯源,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研究,E-mail:755366348@qq.com;张浩军,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一、引言
跨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模式包括中国高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简称“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高校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教育机构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等,本文聚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教育两个领域,借助CiteSpace工具对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呈现国内跨境教育研究发展状况。
中外合作办学泛指中国合法教育机构协同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外教育组织或个体共同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断探寻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由此诞生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是党和国家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升。复旦大學、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与美国高校开展教学合作,成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开拓者,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合作、沟通与交融的序幕。为了规范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1月26日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为探索期的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2003年至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方法》相继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进入了法制化发展新时期。
来华留学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国际学生通过申请来到我国境内进行留学学习。1950年,33名欧洲国家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批准来华留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拉开了新中国接纳留学生的序幕。在改革开放和十四大方针的双重引领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来华留学生的国别逐渐增多并逐步遍布世界,来华留学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在2020年前将中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最吸引外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此后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意愿不断增强,留学满意度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势明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越来越重视跨境教育领域相关建设。近30年来,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广泛和积极地开展跨境教育相关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了更好地梳理我国跨境教育领域的研究脉络,为该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被引排序前2207篇学术期刊、526篇硕士论文和42篇博士论文为对象,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国内跨境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梳理我国跨境教育发展趋势和特征,探寻该领域研究热点,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建议。
二、研究工具和内容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源
本研究借助英籍华人陈朝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工具,该工具实现了关键词抽取、共被引分析、共现分析等功能〔1〕。研究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两个跨境教育主要领域,对1999至2021年期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借助知识图谱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为研究者开展跨境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检索出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作为数据源,包含了作者、机构、标题、期刊和关键词等信息,检索条件约束为:
时间跨度=199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
语言=中文;
主题词=“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来华留学”。
主题词之间以“OR”的方式进行关联检索,并剔除了报纸、会议等来源文献。共检索出学术期刊6695篇、硕士论文526篇和博士论文42篇。为了更加突出选取文献的代表性、质量和价值,选择学术期刊中被引次数大于0的文献(共计2207篇)和全部学位论文(共计568篇)共计2775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领域年度发文量:指该领域研究者在一年内所发文献的总数。通过统计我国跨境教育领域年度发文量,能够清晰地展示领域关注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作者共现图谱:将领域研究者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构建我国跨境教育领域的作者共现图谱,呈现领域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
核心作者发文量:核心作者指在某一领域中发文量较大、被引次数较多、影响力较为广泛的研究者。本研究将发文量作为核心作者的衡量标准,将发文量大于5篇的作者定义为领域核心作者,通过统计核心作者发文量表展示该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构建领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呈现领域研究影响力大的核心研究机构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结构。
核心机构发文量:核心机构是某一领域中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成果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次数较多且在该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机构组织,构建领域核心机构发文量统计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内各机构的发文数量和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核心机构定义为发文量大于5篇的机构。
研究热点:在一段时间区间内某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或方向,研究热点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重点〔2〕。对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关键词使用“LLR对数似然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超脱于现存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的一种研究思路,分为前期研究前沿、中期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前沿。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并构建我国跨境教育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从而梳理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
三、研究结果
(一)我国跨境教育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谱
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是衡量该领域发展趋势和研究热度的重要指标。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首先对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
从文献研究可知,跨境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1872年在容闳的建议和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派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生,拉开了我国留学输出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东欧学生成功来华留学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了留学输入国,可见我国完整跨境教育出现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以跨境教育全域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中1999年以前的研究文献较少,故本研究将国内跨境教育研究文献的检索起始时间定为1999年,检索截止时间定为2021年,研究成果发文量统计如图1所示。
2000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跨境教育领域年度发文量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2018年到2019年发文量提升较大,而2019年到2020年发文量较大幅度回落,这应该与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有关。从趋势来看,预计在2022年以后,跨境教育领域研究热度将有所回升。
(二)我國跨境教育研究的空间分布图谱
1.跨境教育研究学科分布图谱
构建领域研究学科分布图谱可以揭示多学科交叉综合领域内的核心学科,并能够分析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以此来分析领域内学科态势〔3〕。本研究构建了我国跨境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布图(如图2所示),展现了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内相关学科的分布情况,为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开展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由图2可知,“高等教育”占比61%,为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学科;“职业教育”占比11%,为该领域的重要学科。此外,国内跨境教育研究还涉及语言学、医学、金融学和军事学等学科。从统计结果来看,跨境教育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领域内学科分布多元化使得跨境教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并促进了不同学科研究内容发生相互转变。
2.跨境教育作者共现图谱
构建领域作者共现图谱可以直观地呈现研究者分布情况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使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共现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2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时间切片为1年,可以得到节点数为186、连线数为53、密度为0.0031的国内跨境教育研究的作者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国内跨境教育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谱网络结构较为零散,作者节点众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较为稀少,表明该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绝大多数研究者进行独立研究。所用数据集中共包含186名研究者,发文量超过5篇的核心作者及发文量如表1所示,其中林金辉发文量12篇,郭强发文量10篇,刘宝存、申俊龙、李阳、王剑波、刘进、薛卫洋、张漾滨、王敏丽和程伟华等人发文量为5至7篇。
3.跨境教育机构共现图谱
领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可以呈现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和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使用CiteSpace进行机构共现分析,将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其余参数设置不变,可以得到具有140个节点、10条边和密度为0.001的国内跨境教育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进一步统计出国内跨境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大于5的核心机构,如表2所示。从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以看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以总发文量35篇成为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以总发文量13篇位居第二;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文量10篇,位列第三。此外,师范类院校和具有教育学科院校的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等成为跨境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和落脚点,研究成果较多。
从跨机构合作视角来看,国内跨境教育领域机构共现图谱中节点众多,连线较少,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并不丰富。
(三)我国跨境教育研究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4〕。文献给出的关键词是研究者对其研究内容的精炼总结和概括,本研究通过汇总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挖掘我国跨境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
研究采用聚类算法“LLR对数似然算法”对国内跨境教育领域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出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聚类图谱包含了“国际教育”“高等教育”“双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一带一路”“跨文化适应”“学生管理”“策略”“对策”“问题”“高等职业教育”11个跨境教育领域研究热点主题。
通过对图5和表3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跨境教育研究核心主题就是“对外开放办学”。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诸多学校开始以开放性为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广义的开放办学是指一种办学模式,包括向社会开放、向企业开放、向部队开放、向国外开放、院校内开放和院校间开放等开放模式〔5〕,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对外开放办学”特指向国外开放,包括“来华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两大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已超2500余个。
从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跨境教育研究热点主题的空间分布,聚类从大到小反映出研究主题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布。在宏观层面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教育对外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等主题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核心主题,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围绕新政策、新问题、新方法、新模式开展研究,聚焦对策和方法论研究;在中观层面上,“一带一路”“核心要素”“跨文化适应”“改革开放”等主题成为研究者讨论的热点,研究内容相对具体,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热点聚集性特点;在微观层面上,“评价指标”“案例研究”“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等主题更加细化,研究者围绕对外开放办学中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或进行改革实践,具有局部性和实践性特点。
(四)我国跨境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
研究前沿能够凸显该领域研究的过去与未来,通过识别与追踪前沿,研究者能够了解该领域各阶段研究的演化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识别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可以挖掘出一个时期内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涌现的新主题等研究前沿,并在分析突现文献和突现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6〕。通过对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突现关键词分析,可以了解我国跨境教育研究脉络,通过构建突现关键词表(如图6所示),结合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进一步分析,可得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所关注的前沿问题以及演变趋势。
1.早期研究前沿
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的早期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00年至2007年,该时期内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WTO”“教育主权”“合作办学”“中外合作”等方面。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有关规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有义务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7〕。中国加入WTO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教育也可以成为盈利产业。中国加入WTO促使我国教育面向世界更加开放,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刚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以及领域研究者来说,以何种办学模式与办学结构同国外高校展开合作,如何将教育主权留给自己成为跨境教育早期研究的最主要问题。
2.中期研究前沿
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的中期前沿突现时间为2005年到2016年,该时期中跨境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集中于“双语教学”“学生管理”“高职”“教学管理”等方面。这一阶段我国跨境教育领域相关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备,研究关注点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等实践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反映出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跨境教育发展迅速,随之而来也暴露出更多具体的现实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包括国内学生对留学目的国家文化、政治和社会了解不充分,对留学国外高校了解较少,以及国外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国外私营院校存在随时关闭的不稳定性、非法留学中介虚假宣传等。为了解决我国跨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于2005年9月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整顿工作,取消了包括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西南大学在内的多家“野鸡大学”的跨境合作项目,关停了多数不合格的留学中介,净化了我国跨境教育市场。此外国际组织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在内的多家机构连续多年召开会议,联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净化全球跨境教育环境、提高跨境教育质量和解决跨境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最新研究前沿
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16年至2021年,这一阶段跨境教育研究者关注点集中于“来华留学”“一带一路”“孔子学院”“教育质量”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跨境教育工作已经逐步稳定。
为了规范开放办学,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管理条例和运营办法,为高校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跨境教育研究者们指出了方向。2014年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为后续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奠定了基础〔8〕。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跨境教育新倡议〔9〕。二者的相继提出,为扩大、优化和升级我国跨境教育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6年12月,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海南大学承办的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境教育质量保证”为主题的“跨国教育国际论坛”成功举办,与会研究者们共同讨论了如何加强实现亚欧资历互认、如何实现亚欧跨境学分转换和学习成果认可,以及如何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境教育健康发展等问题〔10〕。以此次会议交流内容为代表,如何提高跨境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吸引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走进来,以及如何增强跨国学历互认成为当下研究者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实施,我国加快了教育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跨境教育在较为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基础上,加大了来华留学和境外办学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发展。
四、讨论与建议
我国跨境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交融。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以及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下,我国跨境教育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颇丰。迄今为止我国跨境教育领域的结构已基本成型,相关法律法规已基本完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研究文献构建的作者共现图谱和机构共现图谱,发现我国跨境教育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学科分布不均衡,研究机构之间、研究者之間合作呈现高分散、低耦合等特点。
结合研究分析结果和我国跨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构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我国跨境教育发展需要广大高校中不同学科的共同参与,跨境教育具有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而跨境教育研究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和外交等学科领域,研究过程可以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等信息技术方法。从本研究获得的计量分析可知,不同学科在该领域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数量相差过大,其中高等教育专业发文量占比61%、职业教育专业占比11%、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占比7%,而其他各学科专业占比均不足21%,反映出不同学科专业在跨境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不平衡和不均衡。发展跨境教育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也是高等教育世界化的必然趋势,学科与专业是开展跨境教育的基础,是开放办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融合各领域学科与专业特点,融入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境教育研究,对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积极服务于我国乃至世界跨境教育发展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跨境教育研究的重点。
2.加强跨机构、跨组织之间合作
通过研究发现,虽然我国跨境教育领域起源时间较早且研究成果丰富,但作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高分散、低耦合的状态,同时高产作者和机构与低产作者和机构之间發文量悬殊过大,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对独立,这种相对封闭式的自我研究方式并不利于我国跨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研究者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使得各知识理论和研究成果有所交叉与交融,从而推动我国跨境教育更加全面和系统化发展。不同院校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有利于院校之间的交流与研究成果共享,有利于形成适应性更广的成果,尤其是可以发挥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形成有特色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加强跨境教育领域研究成果共享,加强高校之间研究合作是提升我国跨境教育研究与丰富实践成果、促进跨境教育研究创新的必由之路。
五、结语
本研究将CiteSpace工具应用于我国跨境教育研究文献分析任务中,从文献关键词、机构和作者等视角分析并可视化呈现了我国跨境教育的时间分布图谱、空间分布图谱和研究热点及前沿演化。结果发现,从研究前沿演进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双一流”目前是我国开放办学研究热点,加强相关的跨境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有利于促进我国开放办学高质量发展;研究机构以及研究者共现图谱稀疏分散,反映出机构和研究者之间合作与成果共享度低;关键词与引文凸显词所属学科单一,跨学科或学科融合开展跨境教育研究少。因此,我国跨境教育研究应强化多方位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建构,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我国跨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淼,董永权,胡 玥.基于CiteSpace的混合学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6):644-650.
〔2〕尚 倩.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2):1-3.
〔3〕曹嘉君,王曰芬,陈盛之,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领域内学科间分布状态与演化研究〔J〕.情报学报,2020,39(5):459-468.
〔4〕蔡蔚萍,林 曾.近20年来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论题与前沿演进——基于《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6—2015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6,39(7):100-109.
〔5〕张睦楚.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难为之境及其理性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7,(3):28-31.
〔6〕李 欢,汪甜甜.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SSCI和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8,5(5):99-110.
〔7〕赵 楠.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必要性与操作性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6):103-106.
〔8〕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4-10-29)〔2021-11-17〕.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10/29/content_2772258.htm .
〔9〕习近平.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闭幕辞〔N]. 人民日报,2014-11-12(002).
〔10〕郑炜君,王顶明,曹红波.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72-77.
CiteSpace-based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 Spots and Trends in China's
Cross-border Education:Taking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HUANG Keyuan, ZHANG Haojun
Abstract: Cross-bord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opening-up driv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With CiteSpace as a tool,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based on 2775 academic articles related to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1999 to 2021.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keyword mutation, cluster analysis and knowledge graphs, this thesis explores time-space map, research hot spots and frontier evolution of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The study finds that higher education is a core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Xiamen University and authors represented by Lin Jinhui have a high contribution in this field.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the frontier evolution, while related to China's policies of opening-up, diplom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evelops along the path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bilingual teaching, studying in China, Confucius Institut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educational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be deepened in the fields of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cross-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cross-bord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studying in China; CiteSpace; quantitative analysis
(责任编辑:陈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