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科学技术局
榆林市在推进秦创原建设工作中,注重创新,彰显特色;健全机制,锻造模式;持续用力,赋能发展。建立“三项机制”,凝练“科技五环”,用好“六六抓手”,初步构建起了秦创原的榆林架构、榆林环境、榆林路径。但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支撑不够、科技企业培育不力、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也亟待解决。榆林市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窗口。榆林市对此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赴西咸新区深入考察调研,亲自谋划部署创促中心建设。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正确指导下,榆林市以秦创原统领科技事业,统筹科技资源,统一科技行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加速推进榆林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主要举措
1、建立“三项机制”,推动平台建设尽快见效成势
抓好秦创原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是重点。通过建立“组织联动、运行联通、功能联合”三项机制,着力打通各类建设通道,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全市尽快见效成势。
一是建立组织联动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榆林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秦创原筹建运营工作专班,组建了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筹备处,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建立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工作专班定期安排部署、筹备处具体推动落实的工作联动机制,保障平台建设有场所、有人抓、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
二是建立运行联通机制。按照“一原两地多区”的建设总体思路,市上重点完成“主中心”“副中心”以及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县市区重点完成“两链”融合试验区建设,通过强“点”、联“线”、成“面”,点上遍地开花、线上沟通督导、面上提质增效,形成覆盖全市、上下互联互通的榆林秦创原运行格局。
三是建立功能联合机制。围绕“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基地、榆林转化”四大功能,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整合榆林现有平台,统筹纳入榆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贯通省、市、县市区创新资源,打好“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联合牌,推动创新驱动功能在每个创促平台、每个研发基地、每个产业链条充分体现。
2、凝练“科技五环”,推动科技事业不断螺旋上升
抓好秦创原建设,形成科学系统思维是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两链”深度融合,将工作的视点盯在了关键环节和可持续发展上。工作中,凝练推行“需求征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需要萌生”的“科技五环”闭环工作体系,形成环环相扣、迭代更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围绕“需求征集环”,聚焦榆林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定期征集各类创新需求,建立创新需求储备库,“让需求纳入视野”。围绕“技术研发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主攻“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储备库,“让需求接受实验”。围绕“成果转化环”,通过定制化服务产出一批可转化、能应用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提高转化效率和转化效益,“让技术走向市场”。围绕“项目落地环”,强化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和全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让成果变为产品”。围绕“需要萌生环”,跟踪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及时解决卡点堵点难点问题,“让需要成为导向”。同时,对由此而萌生的新需求,列入创新需求储备库。通过闭环运行,科技创新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
3、用好“六六抓手”,推動自身建设稳步规范提升
抓好秦创原建设,科技部门自身建设是基础。以秦创原建设为契机,深入查摆科技工作的难点问题和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对标秦创原的创新理念、立行作风、攻坚魄力,提出“六抓六确保”工作抓手,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强、作风强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提升科技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一抓站位,确保工作有动力;二抓队伍,确保工作有力度;三抓业务,确保工作有权威;四抓宣传,确保工作有氛围;五抓学习,确保工作有能力;六抓督导,确保工作有成效”。“六抓六确保”工作抓手的全面推行,使科技系统工作人员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更加科学、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工作成效更加显著,全系统创先争优助推秦创原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浓郁。
初步成效
1、强化思路创新,构建起秦创原的榆林架构
本着“科学布局,一体建设”的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榆林秦创原“一原两地多区”的建设总体思路,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建设力度。根据秦创原榆林创新中心建设专项会议精神,及时调整秦创原榆林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及总体建设思路。将功能定位为建设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基地、榆林转化四大板块。
围绕“一原”,即省秦创原平台,精准衔接,主动融入,承接并用足省平台资源,持续放大省平台引领效应。围绕“两地”,即在西咸新区打造榆林“主中心”,成为展示榆林创新生态、吸纳优秀专家团队、孵化前沿科技企业、服务榆林创新发展的总窗口。已完成《框架协议》签订,成为全省第一家与西咸新区签订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的地市。按照“创新之门、孵化之道、研发之桥、人才之舟、圆梦之港”定位西安“主中心”功能,已完成榆林两所高校、三家产业园区以及榆能等三家企业入驻筹备工作。在榆林高新区高科大厦先行打造建成“副中心”,成为各县市区、各园区、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对接秦创原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的总基地。已完成功能提升、布局调整、标识设置等工作,现已全面投入运行,目前在孵企业117家,引进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实验示范基地等3大煤化工科研技术平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基地等2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中心,组建7家新型研究机构,2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多区”,即在12个县市区、榆林高新区、经开区、科创新城、相关产业园区、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龙头企业先行打造“两链”融合试验区、中试孵化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不少于17个创新区,以“1+2+N”构成全市“金字塔”型辐射、牵引、带动创新驱动的秦创原平台架构体系。
2、强化制度创新,构建起秦创原的榆林环境
本着“政策支撑,服务协同”的理念,在充分参考省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表”“政策包”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出台《榆林市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榆林市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工作总纲。印发《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用足省秦创原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叠加使用,逐步形成“1+N”的政策体系。制定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落地榆林实施方案》《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方案》《秦创原榆林科技服务团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印发了《关于建设秦创原“两链”融合试验区等创新载体的工作指引(试行)》《榆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作为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政策保障和具体抓手。
3、强化举措创新,构建起秦创原的榆林路径
本着“集聚资源,转化成果”的理念,打造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汇聚标杆,强化秦创原的集成效应。
开展秦创原“百日攻坚行动”。围绕“打基础、解难题、促长效”总体要求,明确10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召开“榆林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打响秦创原建设攻坚战。截至目前,完成冠名申请批复15份,组建县市区组织机构15个。
深入推行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首创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础上,依托与国正控股(西安)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国内首个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将137位工业特派员培训成为“科技经纪人”,重点围绕R&D投入短板、“科小”“高企”的培育申报以及企业技术需求、成果转化等,深入企业开展保姆式服务。
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中科院大化所、西安交大、西大、西安科大等20余所省内外高校院所在飞地创新、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育、战略决策咨询、共建合作平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榆林财投公司与西安交大经济金融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金融研究院,围绕破解榆林市金融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深入开展四个课题研究,常态化举行金融培训。榆能集团与交大合作成立了创新研究院,给予425万元经费支持,开展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获批省级高新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省级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布局市级平台61个。聘请潘复生、邵明安等8名院士在榆林3个院士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聘请刘中民、郑晓静等4名院士为“院士之家”科学家,聘请苏义脑等19名院士及来兴平、王德禄等6名顶尖专家为“科技创新顾问”。培养“科技经纪人”80个,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3支,“新双创”队伍拥有创业导师405名,创新型企业家700多名。
推进科技成果有序转化。全市范围内征集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成果62项,2022年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技术、项目需求95项。举办了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招商引资签约暨高校成果对接会等项目路演活动30场,推出需求项目242项、对接成果186个,交大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科院大化所千吨级乙醇脱水制乙烯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榆林落地转化,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科技产出明显增加。
设立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目前已投资了凝远新材、三精科技2个项目,投资金额3500万元。即将新设立秦创原种子天使创投基金,规模2亿元,已完成尽调工作。会商厅市联动重点专项。经积极争取,与省科技厅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领域共同实施12个重点专项,省科技厅支持专项经费4500万元,地方财政按照至少1∶1的比例配套资金4500万元。完成秦创原网络布局。榆林秦创原网络服务平台已完成模块设置、相关创新资源数据录入等工作,基本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过程中,榆林市强化思路创新、制度创新、举措创新,采取了建立“三项机制”、凝练“科技五环”、用好“六六抓手”等得力的措施,已经初步构建起秦创原的榆林架构、榆林环境、榆林路径。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20年,榆林市R&D投入达到0.25%,虽较前一年度提升了0.12个百分点,创了历史新高,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差近10倍左右。究其缘由,既有市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更有科技创新理念不强的原由。
2、科技人才支撑不够。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团队,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平台和资金支持。
3、科技企业培育不力。2021年,虽然榆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两年增幅为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幅也是全省第一。但是,作为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的能源重化工地级市,“科小”和“高企”的绝对数量偏低,与GDP全国排名第46位的实力极不匹配,说明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能不足。
4、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对科技研发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重点关注营收利益和政府部门奖补措施,不注重建设研发机构、培养引进研发人员,自主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很少,甚至没有研发投入,普遍存在着委托外部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研发的现象。
要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1、持续在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秦创原“百日攻坚行动”。按照“健全运行体系、加大建设力度、形成长效机制”三个阶段,加强督查指导、考核验收工作,确保以试验区为多点支撑的平台建设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加快“主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工作程序,完成西咸新区“主中心”楼宇的布局设计、装修装饰、设备配置、项目入驻等工作,力争9月份挂牌进驻。大力推进秦创原网络平台建设。在一期网络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尽早实现与总窗口互联互通。
2、持续在业务拓展上下功夫。强化需求征集。围绕能源化工、氢能、高端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产业链重点环节,面向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征集技术需求,建立创新需求储备库。强化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缺失部分和薄弱环节,对组织征集到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以“揭榜挂帅”“专家领衔制”等方式进行攻关,下大力气定向解决制约榆林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顽疾。强化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完善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政策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年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6亿元。
3、持续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常态化推进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大力推动科研项目转化落地,促进榆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更加有形有效发挥作用。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抓紧出台《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方案》,年内力争培育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支;利用陕西国正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加大科技经纪人引进培育力度,年内力争培养技术经理人190名。加速科技资源聚集。进一步完善《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落地榆林实施方案》,紧抓国家重组重点实验室这一契机,争取有条件、有基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或中试基地落地榆林。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支持力度。尽快出台七个《奖补实施细则》,抓紧兑现科技奖补资金。
4、持续在强化理念上下功夫。强化全民科技创新意识,特别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投入意识,大力宣传中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和榆林创新成果,广泛开展科技创新进企业、进社区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