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5-30 08:18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新西部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安市科技成果西安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西安市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力支持研发,加速“两链”互动融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孵引并举培育主体,快速壮大企业集群;持续发力优化环境,聚力营造生态高地。今年,西安市将继续按照“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建设思路,深入贯彻全市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秦创原建设为抓手,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去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推进,聚力打造秦创原这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窗口、总源头,使创新发展的路径更加明晰。西安市紧跟全省步伐,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工作重点及成效

1、夯基固本支持研发,“两链”加速互动融合

一是释放源头创新活力,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组织专业人员绘制了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创新要素图谱。围绕华为鲲鹏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10余家科技企业基于鲲鹏云平台开展联合创新研究,服务50多家企业和8所高校。持续提升企业研发创新活力,西安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9.3%,建成智能语音等22个市级创新联合体,增材制造等6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陶瓷基复合材料、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获评国家创新中心。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赋能,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9个,思摩威新材通过秦创原专项政策突破柔性封装胶“卡脖子”技术,打破关键材料进口依赖,率先实现产品国产化量产。

三是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四是开展硬科技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西安市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5.05%。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选聘重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兼任相应职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结推广西北工业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经验,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问题,2021年全校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并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转化知识产权176件,金额1.68亿元。认定西安交通大学等20家高校院所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推广试点单位,新增24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院所、示范基地,建立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认定初级技术经理人664人、中级技术经理人86人。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131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3个,累计共享仪器设备15045台/套,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209.49亿元,同比增长34%。

3、孵引并举培育主体,快速壮大企业集群

一是按照“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梯度培育路径,大力引进和孵化科技企业。持续推动双创载体从重布局、抓建设向重运营、抓服务持续转变。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高新区硬科技社区升级成为国家科技孵化器,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7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00个,各类众创载体累计入孵企业、团队4万余家,带动就业40余万人。

二是出台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快速突破。2021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8500家、增长3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0余家、总数超过7000家、增长37.3%,新增斯瑞新材、炬光科技、莱特光电等9家上市企业,万户企业法人中有10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入40亿元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成9.5亿元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唐兴科创基金落地,秦创原e站科创服务平台正式上线,50余家优选服务机构入驻,建成涵盖秦创原科创母基金、薪火基金、产业基金等规模约30亿元的全周期股权基金集群,首批上线24款科技金融产品。

4、持续发力优化环境,聚力营造生态高地

大力实施“西安英才”计划,聚焦科研和产业优势,制定实施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2021年西安市科技金融贷款30.8亿元,服务贷款企业670家次。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培训服务80余场次,举办“科创西安”系列活动86场。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累计获融资超过10亿元。新增30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达到74家,在新加坡、以色列、德国等建立了西安海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站,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7名。开展为外国专家“送政策、送服务、送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西安入围2020“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西安作为创新之城,不仅是中国科教重镇,也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支点作用。

下一步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西安市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关键之年,西安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在强化支撑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推进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加快14个省级秦创原重大项目实施,全年建成市级“三器”示范平台60个,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0个。

二是实施区域联动试验示范。加快建设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航天基地荣耀科技园等平台园区。深入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三是强化产业链创新供给平台建设。聚焦西安市19+1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西安市产业链创新要素图谱,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类技术创新载体。聚焦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产业,精准挖掘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做好线上数据平台与陕投创新e站的功能衔接,分别从政府端和市场端为创新主体提供差异化服务。

2、聚焦企业主体地位,在提升产业发展上求实效

一是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质双升,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700家。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总数突破10000家,培育市级及以上瞪羚企业100家,秦创原总窗口全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0家。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引导支持方式,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吸纳应用科技成果成效显著的予以奖补,不断提升西安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谋划出台“两链”融合激发企业吸纳科技成果有关政策措施。发挥“千亿陕鼓”服务示范效应,激发一批龙头企业创新动力,打造秦创原建设的创新企业样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三是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发挥科技优势开展专业招商,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等,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企业集群。

3、聚焦科技金融融合,在资本加持效用上谋突破

一是加大科创基金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种子基金、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西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各类政府性引导基金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种子、天使和成长基金。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工作专班。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推动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紧密结合,建立自由灵活、交易顺畅的技术要素市场。用好全球创投峰会等平台资源、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全市硬科技企业,促进更多企业上市。全年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不少于700家次、贷款金额33亿元。

4、聚焦创新生态构建,在释放创新活力上出实招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孵化生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新建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双创载体,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孵化载体绩效评估考核。支持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西安光机所、西安电子谷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样板。

二是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提升“科创西安”品牌影响力,完善“以赛代评”机制,办好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等重大活动,吸引优质人才和项目团队落地西安。筹划举办“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落成儀式暨超算应用学术研讨会”和“青禾计划·科技金融荟”等系列专题活动,与科技部视频连线,举办“碑林环大学国家硬科技创新创业街区启动仪式”,并积极筹备今年的硬科技大会。

三是推进“城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出台支持高校深化创新改革的“三项改革”若干措施,支持西工大“三项改革”任务,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持续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秦创原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年内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00场次以上,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

5、聚焦创新人才引育,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做文章

一是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前移培养环节,联合高校院所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精准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持续推进“千人百企”工程,加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政策支持。有序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称评审。

二是加快建设“三支队伍”。支持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壮大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三支队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0家。

三是多元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平台(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业中心、海外科技驿站)。持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业务流程,做好年度友谊奖、优秀外国专家奖推荐、评选、奖励等工作。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全年累计引进培育各类高端人才达到1400名。

猜你喜欢
西安市科技成果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23的几种说法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