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莎莎 韩照婷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已大幅减少,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一些脱贫人口同样存在着返贫风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在2020年后,要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中明确:在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未来3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融合的关键时期。因此,只有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高质量、全方位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进一步提振中国乡村发展的动力。
在扶贫工作及后续的返贫防范过程中,政府拥有着政策、资源、资金等核心资本,是返贫风险防控当仁不让的核心主体。因此,首先就要始终坚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对可能出现的返贫风险分类,对脱贫人群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分类研究,细化责任目标,建立返贫风险防控机制。其次,要用好各级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和贫困村社会保险事业的专项补贴,强化政府在返贫风险防控机制中的兜底责任。同时,政府方面也要做好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对可能由于多样化原因导致返贫的人员进行兜底救助,同时平衡好与市场参与和自组织补充之间的关系。
在70多年的扶贫事业中,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创造了全世界反贫困的奇迹。因此,在“绝对贫困终结”后的返贫防范时代,可以积极探索和推进防范返贫的市场化助推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在返贫防范中发挥作用。
首先,要构建政府、公司和贫困户为主体的农业风险出资分担机制,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共同抵御返贫风险防控的协同机制,推动不同主体共同抵御风险。其次,发挥市场主体在风险农业风险防控中的支撑作用,要积极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结合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服务。例如,将脱贫户入股的村集体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部分选择性地投入保险,视需要为有可能在脱贫后返贫的风险人群购买“收入险”,而收入不足的部分由保险公司赔付,以投保的形式产生保险的杠杆效应等,以精巧的制度设计惠及返贫风险户,鞏固乡村帮扶成效。
动力要素承担着令整个静态的治理机制“活起来”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振乡村发展动力,其中的一大要点,则是要形成稳定脱贫户收入的“动力机制”,改变脱贫户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依靠老年劳动力不得不面对的效率低下、收入减少的局面。所以,脱贫户可以考虑几十户、几百户共同新建股份制集聚村落,利用闲置土地入股,加入农村集体合作社,而对于返贫风险人群劳动力入合作社存在困难的,也可以合作社的日常维护、劳作费用等作补等,据此打造股份制形成村落共同利益体,提升其发展信心。
这一策略重在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发展的路径。在智能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发展需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形态,已基本颠覆了传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产品观、时空观等思维,为各领域发展带来巨大的激励和新的思考。结合脱贫地区已有的资源禀赋与基础设施,农村地区应坚持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与当地的手工业、茶业、畜牧业、林业等传统产业开展合作,创造脱贫地区人口实现电商就业、创业的条件,进而招募青壮年劳动力回村承包项目,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组织、鼓励积极创办网店,与市场进行有效衔接。
构建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能够积极预防农村农业“看天吃饭”可能带来的收耕风险。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风险隐患较大的农村新脱贫地区,政府应与气象部门、地震监测局等相关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或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相应自然灾害进行监控预警,力图将脱贫地区群众在“看天吃饭”方面所受的限制降到最小。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村民、居户的灾害自救相关知识与培训,提高脱贫地区人口的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即是激发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因此,首先需要持续加大已初步脱贫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一方面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拓宽贫困生资助范围,同时加大教育专项基金投入,扩宽贫困生资助覆盖面,构筑阻断返贫的纵深防线。另一方面通过支教等方式支援脱贫地区乡镇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思想教育,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其次,基于贫困户自身防御风险能力的提升是返贫防控的根本,因此,必须要提高新脱贫脱困人群自身的发展意识,重塑其乡土观念,破除依赖思维。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根据贫困地区群众技能需求,统筹整合培训资源,针对性开展差异化的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其掌握相关的产业技能等,为其就业和增收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孙莎莎 韩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