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陈凯 谢科范 张平
摘 要:建设高质量创新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创新链是自主完整、多元协同、高效治理、安全可靠的,具有核心能力和抗外部打压能力的创新链,需具有底座刚性、运行柔性和风险韧性。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路径:一是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合;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重点举措和实现方式是两体、两制和两圈,即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合体,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链链主制,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和企业创新生态圈。
关 键 词:高质量创新链;科技自立自强;四链融合;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DOI:10.16315/j.stm.2022.05.004
中图分类号: F 49
文献标志码: A
Creating a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CHEN Yun, CHEN Kai, XIE Ke-fan, ZHANG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uilding a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sure the independent and controllable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is an independent, complete, efficient governance, multi-coordinated, safe and reliable innovation chain with core capabilities and resistance to external pressure, in addition, it has features with a rigid base, a flexible operation and a strong risk resilience. The first path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construction i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capital chain and policy chain, Secondly,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and users. The key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construction are two bodies, two systems and two circles, that is, construc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ommunity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unions, carrying out the governor system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head system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building the innovation economic circle arou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ecological circle of enterprises.
Keywords: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in;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r-chain-coupling;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us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 2022-08-01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GL230)
作者简介: 陈 云(1978—),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陈 凯(1980—),男,硕士研究生;
谢科范(1963—),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张 平(1999—),女,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其中的根本是创新链之间的竞争。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人为制造“小院高墙”以及拉帮结派来对中国进行技术断供和打压,使得创新链、产业链的合作由全球化走向局域化,导致创新链分群以及创新生态系统分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创新链、产业链安全问题就日益凸显,中国需要打造高质量的创新链以支撑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
国外学者直接论及创新链的并不多见,往往是从价值链、供应链角度将创新链具体化,主要表现为对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 value chain)和供应链创新(supply chain innovation)的研究。例如,Roper等[1]认为创新价值链是组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系统外部或系统内部搜索知识时所形成的知识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Tilahun等[2]强调了创新价值链的特征要素,即知识来源、知识筛选、企业层面的知识扩散、商业模式和实现,对创新价值链提供了更清晰的认识。Morten[3]认为创新价值链的重构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包括对创新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创新融资系统的改变或重组。Walters等[4]通过文献分析和群体案例分析发现,任何企业都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创新资源来完成创新活动,而需要通过伙伴关系或合作机制与上下游的组织甚至客户开展分布式网络创新。Roy等[5]认为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是产生创新的关键因素,供应链上的交易过程及衍生出来的技术需求可以引起渐进式乃至颠覆式创新。Mazzola等[6]通过对544家生物制药企业的样本分析,发现供应链上下游之间除了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交易以外,R&D商品(包括知识转移、技术专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委托开发项目)等的交易也十分频繁,并逐步演化为嵌入式创新网络。国内关于创新链的研究日益增多。陈益升[7]较早从高技术R&D视角探究创新链问题。吴晓波[8]等把创新链看做是一种方法论,归纳出线性创新链、非线性创新链以及循环创新链3种模式。胡耀辉[9]把建设产业创新链看做是中国创新路径的重大转变。张煜等[10]则对中国各类型的高校在创新链中的角色进行了异质性分析。随着中国推进四链融合的落实,关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融合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例如,高洪玮[11]、王荣[12]等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逻辑,为推动我国产业链创新链耦合提出相应意见;刘家树等[13]利用联立面板模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李晓锋[14]探讨了四链融合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少国内学者还对高质量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周阳敏等[15]从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视角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建议,朱新玲等[16]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与绿色经济耦合度进行了测算。不过,国内外有关高质量创新链的研究尚属鲜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的产业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而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建设高质量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中央提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要求,并将创新链置于首位,说明创新链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打造高质量创新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关于高质量创新链建设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首先对高质量创新链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高质量创新链的3个维度;其次提出建设高质量创新链的两条主线;最后提出建设高质量创新链的中观和微观2个层面。论文的框架逻辑是:三个维度是高质量创新链的目标属性;两条主线是实现高质量创新链三大目标的建设路径;两个层面是遂行高质量创新链路径并保障高质量创新链目标实现的举措和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包括两体、两制和两圈。
1 高质量创新链的内涵:产业链、供应链双重视角
目前,关于创新链的内涵有2种认识。一种是创新过程意义下的创新链,即把创新链理解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到商业化运用的全过程[17];在这一意义下,创新链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2个阶段,其中,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承担开发研究、中间试验和产业化工作。另一种是产业链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双重视角下的创新链,即把创新链理解为由面向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组成的上、中、下游相互链接的过程,其可以分为在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产业链上游创新,成品制造与组装的产业链中游创新,以及成品物流配送、营销、服务、回收再利用、用户参与等方面的产业链下游创新[18]。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创新链应同时包括创新过程意义下和产业链、供应链意义下的内涵。亦即,创新链是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阶段之间的产学研用诸主体、资金人才诸要素、项目任务诸活动链接组成的系统。创新链可以看做是一种轴链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产业链上、中、下游意义下的创新链是主轴,创新活动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相互衔接、耦合和协同;而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链条则可以看做是环绕在主轴上的螺旋,其从基础研究,依次延伸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以商业化阶段,如图1所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其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任,负有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使命与责任,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向下游延伸,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原则下,以协同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企业和用户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任务,主要承担成果转化、集成应用等工作,大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集团公司、科技型公司等则可以向创新过程的前端延伸,以独立建设或共建基础研究机构、向大学或科研机构派驻研究人员等方式直接参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或者通过捐赠、成立基金会等方式间接支持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所谓高质量的创新链,是指自主完整、多元协同、高效治理、安全可靠的,具有核心能力和抗外部打压能力的创新链。自主完整是指创新链由我国自主构建,基于自主基础科技条件,依靠自身科技人力资源,开展自主创新并拥有创新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创新链在上中下游布局完整、衔接合理。多元协同,也就是产、学、研、用、政、金、中等各方之间的有效配合、协作与相互支持。高效治理是指创新链上中下游之间、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在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方面健全和有效。其中又包括2个层面的治理,一是政府与创新链主体之间的治理关系,亦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四方是创新链的活动主体,政府和各类中介平台机构为创新链提供服务;政府还为创新链提供环境保障,并进行有效规制以保障公平竞争以及增进社会福利;二是产学研用各活动主体之间的治理关系,这种关系应当是在法律法规约束下的,共同愿景和多赢原则下的合作契约关系。安全可靠,是指创新链具有较强的对违背科技伦理、产生知识产权冲突、造成法律冲突、以及引发环境灾害等危机事件的制约、免疫和规避能力,同时也包括全链的可持续竞争力与抗打压、反封堵能力。
高质量创新链在整个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定位是:其一,高质量创新链是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体现,我国要在关键产业领域构建若干高质量创新链,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其二,高质量创新链是实现产业鏈自主可控、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实质是创新链自主可控,即创新链能够满足产业链的技术需求并有助于保障产业链的稳定演化;供应链卡脖子,关键就是创新链存在技术薄弱环节,导致关键技术或基于关键技术的零部件受制于人,进而导致供应链中断或波动。其三,高质量创新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则需要高质量创新链形成强大的创新联动合力。
2 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目标:底座刚性、运行柔性与风险韧性三个维度
高质量的创新链的目标体系有3个维度,可以归纳为创新链的底座刚性、运行柔性和风险韧性。高质量创新链的三维度目标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创新链的底座刚性是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和产业保障;创新链的运行柔性是要做到要素的流动性、产业的涌现性和研发的有序性;风险韧性则包括风险耐受力和风险修复力。在三性模型中,底座刚性是发展基础、运行柔性是生命力,风险韧性是安全保障。
2.1 底座刚性
底座是指创新链的基础或底盘。底座刚性,是指创新链的组织结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产业基础要宽实,并通过创新文化的粘合而形成坚固的基盘,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蓄积和雄厚的科技成果储备,进而转化成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底座刚性决定了创新链的稳健性。
强化创新链的底座刚性,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保障。培育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高质量创新链提供强大的创新资源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全面部署。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建制化的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完善可以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应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链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基础支撑作用和创新网络枢纽作用[19]。
2)投入保障。持续不断地增加创新投入,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投入体系。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并不断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二是要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企业之间联合投入以开展战略性、突破性、关键性研发创新活动。
3)人才保障。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高质量创新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实践方面人才,也要注重对战略创新人才、经营创新人才以及掌握创新技法的一线人才的培养。
4)产业保障。保有雄厚的实体经济支撑,实现全创新链与全产业链的有效耦合。实体经济是创新链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要防止产业的避实向虚和空心化趋势,要做到虚实互补,以虚促实,以实强虚,发展高质量的实体经济。
2.2 运行柔性
柔性即灵活性和随机应变性。运行柔性是指创新链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流动弹性、产业创新活性以及创新组织的自主性。运行柔性决定了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力。
创新链的运行柔性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流动性。创新要素既要流动又要集聚。要破除制度藩篱,打破创新要素所有制的桎梏,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大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按照比较效益原则向高效益的部门、区域和组织流动,进行再配置与重组,要切实消减创新要素的闲置、浪费与低效配置使用现象。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形成创新要素的规模集群效应,并引导创新成果在区域范围内产生涓滴效应和辐射效应。
2)产业涌现性。涌现是指系统进行有效的要素组合并激发要素潜能,使得整个创新链系统具有单个要素、单个环节、单个主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创新链的产业涌现性,也就是要通过创新链上中下游各环节、产学研用各子系统的自组织和协同来产生新技术、新产业或新业态的涌现。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用协同、产业跨界融合激发产业创新活性,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效能,促发新科学的策源、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产业的育成。要强化以创新链为目标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发挥其接力机制,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产业创新网络的枢纽。
3)研发有序性。在协同学意义下,有序就是开放条件下,通过系统自组织而形成的动态稳定状态。不过,创新链的有序并不排除系统外力的作用,而是要在政府服务、支持和合理规制下形成创新链自组织。高质量创新链下的研发有序性,包括3个层面。一是,创新链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下的自组织协同之间形成有序,亦即,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科技战略规划导航和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形成以自组织为主、他组织补充的研发组织机制,鼓励产学研用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建立联合体、参与共享创新社区等方式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协同开展创新。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均衡性、衔接性,在强调面向需求和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三是,研发创新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做到时间维度上的有序。从产业研发创新来看,既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要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从企业研发创新来看,也需要做好应用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双元创新均衡。
2.3 风险韧性
韧性是刚性与柔性的综合。创新链存在纷繁复杂的风险,需要刚柔相济加以应对。风险韧性是指创新链防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风险韧性决定了创新链的强壮性。
从内部来看,由于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创新链具有固有的风险,也存在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风险和产学研用之间的信任风险。从外部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围堵、技术断供、技术卡脖子和技术设限行为给中国创新链带来的风险只会有增无已。因此,增强风险韧性是建设高质量创新链之所必须。具体来说,在创新链风险韧性方面,需要强化两种力量。
1)风险耐受力。创新链的风险耐受力,也就是出现风险暴露或面对风险冲击时,创新链不受或少受风险破坏的能力,这又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链的完整性。創新链越完整,其薄弱环节就越少,一旦受到风险冲击时出现风险缺口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因此,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全创新链就十分必要;二是创新链的坚固性。这与创新链的技术基础和整体竞争力有关。三是创新链的管理能力,包括创新链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等。
2)风险修复力。创新链的风险修复力,也就是创新链遭到风险冲击而产生破坏性影响时,能在短期内恢复创新链正常运行的能力,而这又依赖于2个方面:一是创新链的技术储备能力,当创新链遭遇风险而出现失败、生产经营活动中止等情况时,能紧急运用技术储备或启用备用技术等快速恢复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创新资源的敏捷动员能力,即在受到风险冲击时,能快速在国内外动员召集创新资源开展应急研发创新。
增强创新链风险韧性,需要运用技术冗余策略,要实行应用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的二元创新平衡,要有创新链风险应对的预案体系。创新链韧性需要与风险治理和风险应急一道构成创新链风险管理三角形,如图3所示。在风险治理方面,要树立创新链建设与运行中的风险意识,明确各创新主体的风险责任,构建扎实的创新链风险防控体系,将创新链风险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与分摊。在风险应急方面,要形成创新链上下游之间以及创新链各主体之间的风险沟通机制,建立创新链风险预警机制,准备好创新链风险应对预案,一旦创新链出现风险暴露则能够及时进行应对处置。
3 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路径:四链融合与协同创新两条主线
要实现高质量创新链的3个维度目标,便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现路径。其中:第1条主线路径着眼于创新链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链条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合,从而可以为实现创新链的底座刚性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为实现创新链柔性而提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环境和创新链供给需求对接渠道,为实现创新链风险韧性提供风险治理制度安排和风险补偿机制;第2条主线路径是针对于各类创新主体或创新参与方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从而可以为实现创新链的底座刚性提供人才与技术成果支撑,为创新链的运行柔性提供良好的合作条件,为创新链的风险韧性提供联合分摊风险的治理策略。
3.1 切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已成为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这4条链条构成完整的产业创新系统并相互促进支持,其关系如图4所示。
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是互嵌关系,其体现为2个围绕: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布局,组织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和研发成果,进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培育建设新的产业。强化创新链中的产业协同,首先是要在可能卡脖子的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建设全链创新,其关键是做好创新链的填缺补弱工作,解决创新链的缺项和短板问题;同时,要加快创新链向价值链的高端以及向产业链的前端延展,重点抓好基础原材料、关键元器件、重大科技装备、工业软件等的研发创新。
资金链则为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撑,包括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和商业化提供全过程资金支撑,为产业链上、中、下游提供全链条资金供给,以及为企业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投资的全生命周期接续资金支撑。应大力支持面向创新链的财政研发资金捆绑式投入,积极创新产业链融资工具,加大供应链融资力度。
政策链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提供保障。未来,中国的研发活动要按创新链来进行规划组织,例如,编制和发布创新链路线图,按创新链而不是按领域来发布研发项目指南等。对于产业链,要将区域创新布局与产业创新布局相结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优化国内区域间的产业链群布局。要制定和实施促进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集以及支持跨省域產业链、创新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建立对资金链的激励、调节、约束机制,保障资金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接力式、无缝衔接型有序支持。
3.2 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高质量的创新链必定是产学研用四方相协同的创新链。
按照三螺旋模型[20-21],大学、产业、政府之间形成三螺旋关系,其中没有直接考虑科研机构这个主体。这里将三螺旋模型做适当调整。将科研机构纳入三螺旋主体。考虑到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与大学有相近之处,因此将大学和科研机构合称为“学研”方。实际上,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在其改进的三螺旋模型中将大学和科研单位合并考虑[22]。政产学研用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学创新的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用户都是科技创新的活动主体,即直接参与研发创新活动。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也负有支持、保障科技创新的作用,但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样,各类科技平台机构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并不直接参与研发创新。因此,在三螺旋模型基础之上,将产、学研、用作为三螺旋的3个活动主体,政府和平台机构作为2个支撑体,构建改进的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型,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企业主要负责市场需求调研、资金投入、创新资源召集、研发计划制定、技术开发与中间试验的开展、试制与批量生产以及营销推广等,是创新链中的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大学和科研机构投入人力资源、基础科研设备,开展科研开发、实验测试等工作,其是创新链中的创新活动主体之一,承担其在产学研合作契约中所规定分摊的风险。
在分布式创新和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下,广大的用户成为庞大的创新资源,用户作为创新链中的创新活动参与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应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和用户创新, 在企业中推行创新社区模式;或鼓励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在企业中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内部员工与外部用户基于平台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政府主要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政策服务,制定和实施促进创新链发展的各类政策,如面向创新链的用地支持政策、税收返还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法律服务,为创新链提供法律保护、法务咨询服务等;导航服务,包括制定产业链、创新链规划,发布技术发展指南等;政务服务,为创新链企业提供便捷的工商服务、配套的人才服务等;应急服务,对创新链主体出现的突发事件提供风险救助以及提供科技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例如组织创新链科技专项,创新链试点示范,建设创新链先导区等。
各类平台企业为创新链的产学研用各主体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在内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产学研用创新活动提供场地、实验装备和检测服务等;技术交易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为产学研用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推介、技术需求发布和技术合同交易等服务;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等在内的孵化平台为科技创业提供办公场所、标准化生产场地、办理工商登记以及创业辅导等服务;科技信息中心、专业咨询机构、科技智库等咨服平台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市场调研、技术趋势研判、政策咨询、战略规划、项目策划等方面的服务;资金平台包括银行以及各类科技投资公司、创新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其为产学研用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和担保服务,也包括科技保险在内的促进创新的风险补偿服务。教培平台则包括各类科技普及、科技教育、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机构,其为产学研用创新提供员工教育与培训服务。
在改进的三螺旋的实践运用中,要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的可行建设模式,要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以进一步强化区域间产学研协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创新链的企业端延伸渗透,例如以团队方式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或直接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同时,支持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延伸,例如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项目研发或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或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等等。
4 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举措:中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为遂行四链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2条主线路径并实现高质量创新链的底座刚性、运行柔性和风险韧性3个维度目标,可以从区域和产业的中观层面以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的微观层面来提出具体举措和实现方式。区域和产业的中观层面的举措与实现方式,一是“两体”,即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合体。区域创新共同体可以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有效流动和再配置,有利于提升创新链的运行柔性,其区域间创新风险的共担机制又有利于增强创新链的风险韧性。而产业创新联合体则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一种高级形式,其比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更具联系紧密性、资源共用性和动态适应性。二是“两制”,即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链链主制。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链链主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由于一般是由政府行政负责人担任产业链链长,企业担任创新链链主,再加上高校专家人担任首席专家,因而可以实现政产学研在高端的协同。微观层面的举措与实现方式是“两圈”,即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和企业创新生态圈。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是以高校为主体,企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在大学周边,是产学研用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其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侧推动特点;而企业创新生态圈则具有地理集聚的产业链群性质,兼具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特征,具有科技创新的需求侧拉动特点;同时,企业的创新社区则是创新的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新形式。
4.1 构建“两体”
1)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高级形式,是地理邻近的若干区域形成的创新设施共建共享、创新活动共商共参、创新成果共有共用、创新风险共防共担的紧密型创新网络。
建成这样的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最好的基础就是目前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科创走廊,可以基于科技走廊建设四链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的区域创新共同体。目前,中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科创走廊有3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和京雄科创走廊。其与城市群一体化的趋势相对应,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应长三角城市群;广深科创走廊正在朝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演化并对应于珠三角城市群;京雄科创走廊有朝京津冀科创走廊拓展的趋势并对应于京津冀城市群。在这3个城市群积极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后,科技走廊建設带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一体化和科技政策的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已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不是服务于单一城市或单一省份,而是面向跨省域范围,例如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二是,在科创走廊建设框架下,跨区域共建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基地,例如深圳-中山的创新一体化进程是以共建实验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始加速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间互设创新飞地和异地实验室已成为一种现象;三是,创新政策的一体化在加速,例如,广深科创走廊实行两地财政科技资金的统筹使用,长三角G60科技走廊推行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技术资格互认等措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建设以科创走廊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构建科技创新内循环以及形成创新要素、创新成果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来说意义重大。除了上述3个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科创走廊以外,未来湖北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湖南的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江西的赣江两岸科创走廊有链接为中三角科创走廊的趋势;在建的成渝科创走廊、西安科创走廊可以相互延伸呼应而演化为西三角科创走廊;济南正在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如果连接至淄博(也在建同城科创走廊)、潍坊、青岛、烟台,再与河南省在建的郑开科创走廊连通,就有形成黄三角(黄河流域三角)科创走廊的可能。如果将这些科创走廊进一步连廊成网,中国科技创新的大循环体系就基本成型。
2)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产业层面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的创新组织形式。创新联合体并不是单纯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或政产学研合作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而是产学研用协同参与的、互嵌融合的复合体。其以战略联盟为架构,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要素充分流动共享为条件,在共建研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设施的基础上,开展兼顾近期和长远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活动。创新联合体有3个特征:一是,人员双向任职,主要是学研方、企业方之间由一般的相互兼职转变为以挂职的形式实质性地到对方单位任职,例如,高校教师到企业担任总工程师、首席专家、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等,企业人员也可以到高校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工程中心开展研究;二是,研发双向出题,企业的研发方向由过去的企业出题、高校接题的纯需求拉动模式转变为双方共同出题的供需联动模式[23]。三是,知识双向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培训,担任企业研发人员的成长导师,企业的工程师则到高校指导专业硕士、辅导青年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目前,中国各省市建立的创新联合体参与方还比较少,用户参与不够,未来应建设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面向创新链的、能主导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标准的大型创新联合体。
4.2 推行“两制”
1)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链链长制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在政府支持下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四链融合的具体的制度安排。浙江省最早开展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其特点是规划引导、龙头引领、平台支撑、分工负责、计划落实,并设有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和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目前,全国已有广东、山东、河南、江西、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以及南京、合肥、深圳等城市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并形成了2个共性特点:一是领导挂帅,有的省是省长担任产业链总链长,大部分省份是副省长分任各个产业链的链长;二是,工作细化,链长制有3个必备工具:一张图(产业链图谱)、一张清单(产业链重点企业清单)和一个方案(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深圳市的产业链链长制具有特色,一是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打造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群,二是选择实力强大的企业作为产业链链主,在土地供应、产业园区建设、政策保障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链主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链链长制已由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自发探索逐渐上升为政府行为;国资委提出从2022年开始实施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是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
2)推行创新链链主制。创新链链主制目前处于萌动状态。新都航空产业园正在探索以成飞公司为链主的航空产业创新链链主制,其特点是政府规划组织,链主企业领衔,配套企业集群,科研院所介入。南方电网正在积极努力,以产业链链长企业和创新链链主企业身份推进电力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链链主制。相比产业链链长制的地方政府行政领导领衔以及通过制度与机制创新给予保障而言,创新链链主制的自组织性、内生性更强。未来,可以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链链长制,并与产业链链长制结合,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融合的“双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产业链在省级或地市级层面布局推进,由地方行政领导任产业链链长,地方职能部门领导任具体的产业链的副链长,以规划及方案作为保障,遴选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每一个产业链下再细分若干创新链,由产业园区组建创新链或由产学研自发协商组建创新链,创新链设立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担任创新链链长,并遴选研发优势企业作为链主,由链主牵头制定创新链路线图并组织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项目研发。
4.3 建设“两圈”
1)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西安碑林区最早提出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其后,江门市规划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在武汉,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经过了几年的演化,最早是洪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提出建设环理工大创新经济圈,然后拓展到洪山区的其他几个大学而演化为洪山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后来,武汉市规划建设包括环东湖创新经济带、环南湖创新经济带、环黄家湖创新经济带在内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建设环大学知识创新圈,例如成都市的环交大知识经济圈、上海市的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天津市的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圈等。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在大学校园周边,具有为教师和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以及吸引外部创新要素到大学周边集聚的双重功能。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有利于促进大学的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一些高校允许大学生免费运用学校的专利在创新经济圈里开展创新创业,以及吸引大型企业与学校的二级学院开展共建并在创新经济圈内设立办事机构、研发中心和子公司。环大学创新经济圈不仅可以促进产学研用合作,而且可以促进学城融合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创新合作。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2)建设企业创新生态圈。企业创新生态圈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的产业生态圈,即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金融机构等利益共同体形成的创新生态圈;二是,企业的应用生态圈,即企业在为用户提供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供相关配套、辅助、延伸的产品或服务的生态圈;三是,企业创新社区,即企业内部员工、用户以及社会个人通过创新提案、创新体验、创新设计等方式参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放式社区。企业创新生态圈非常重要,例如,华为遭到美国打压后,受到冲击的不仅是产业生态圈,也包括应用生态圈。而企业创新社区,其又可以作为创业的平台,员工在创新社区形成的成果,可以在企业的支持下成立创业公司进行孵化成长;企业创新社区还是实施用户创新、激发大众创新热情的有效方式。政府应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创新生态圈。
5 结论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下,需要加快建设自主完整、高效治理、多元协同、安全可靠的,具有核心能力和抗外部打压能力的高质量创新链。创新链需要具有底座刚性,要有厚实的科技积淀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创新链需要具有运行柔性,需增强其运行過程中的资源流动弹性、产业创新活性以及创新组织的自主性。创新链同时还应具有风险韧性,具有很强的防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高质量的创新链需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资金链以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完善政策链来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提供保障。高质量的创新链必定是产学研用四方相协同的创新链。产、学研、用作为三螺旋的3个活动主体,政府和平台机构作为2个支撑体,共同作用而促进创新链质量的提升。要建设高质量创新链,需重点抓好“两体”“两制”和“两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链链主制,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和企业创新生态圈的建设。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有:一是对高质量创新链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提出底座刚性、运行柔性和风险韧性的高质量创新链三维度目标;二是提出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四链融合与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主线路径,并构建高质量创新链建设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线路径:三螺旋模型;三是对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合体进行了概念界定。
未来的研究工作:一是构建高质量创新链的评价体系与模型;二是拟选择我国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3个产业进行高质量创新链的具体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ROPER S,DU J,LOVE J H.Modelling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Research Policy,2008,37(6):961.
[2]TILAHUN S,BERHAN E.Innovation value chain:a systematic and narrativ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Innovation,2022,6(1):91.
[3]MORTEN T H,JULIAN B.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6):1.
[4]WALTERS D,RAINBIRD M.Cooperative innovation:A value chain approach[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0(5):121.
[5]ROY S,SIVAKUMAR K,WILKINSON I F.Innovation generation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1):595.
[6]MAZZOLA E,BRUCCOLERI M,PERRONE G.Supply chain of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5,21(4):273.
[7]陈益升.创新链的启动系统 高技术R&D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CHEN Y S.Research on high-tech R&D management system of start-up system of innovation chain[M].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007:1.
[8]吴晓波,吴东.论创新链的系统演化及其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2):58.
WU X,WU D.Systematic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08,24(12):58.
[9]胡耀辉.产业技术创新链:我国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路径突破: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66.
HU Y H.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hain:The path breakthrough from imitation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As an example of chinese high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3,30(9):66.
[10]张煜,苏竣.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J].科学学研究:1-16[2022-11-24].
ZHANG Y,SU J.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hain[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1-16[2022-11-24].
[11]高洪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理论内涵、现实进展与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5):73.
GAO H W.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Theory,reality and policy advice[J].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2022,44(5):73.
[12]王榮.基于要素视角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41(6):12.
WANG R.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s,crack the coupling barriers between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J].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2021,41(6):12.
[13]刘家树,石洪波,周梦琦.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38(1):103.
LIU J S,SHI H B,ZHOU M Q.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capital chain on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22,38(1):103.
[14]李晓锋.“四链”融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理论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9):113.
LI X F.A theoretical study of “four chain” integration to enhanc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vel[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18,39(9):113.
[15]周阳敏,桑乾坤.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59.
ZHOU Y M,SANG Q K.Reserch on collabor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on model and pa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20,37(2):59.
[16]朱新玲,贺岚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与绿色经济耦合协调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1):31.
ZHU X L,HE L J.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 quality innovation and green econom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21,15(1):31.
[17]洪银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8):4.
HONG Y X.Deploy innovation chain around the industrial chain: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J].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9(8):4.
[18]史丹,許明,李晓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J].中国中小企业,2022(2):70.
SHI D,XU M,LI X H.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J].China Small & Medium Enterprises,2022(2):70.
[19]白春礼.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求是,2021(1):48.
BAI C L.Strengthen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s[J].QIUSHI,2021(1):48.
[20]ETZKOWITZ H,LEYDESDORFF L.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1998,12(4):203.
[21]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
[22]赵立雨,任静.R&D创新活动中知识共享的四螺旋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2):66.
ZHAO L Y,REN J.Study on four-helical structur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R&D innovation activity[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10,54(22):66.
[23]周洪双,曹正.创新联合体:如何创新如何联:西南石油大学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N].光明日报,2022.
ZHOU H S,CAO Z.Innovation consortium:How to innovate and how to unit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use[N].Guangming Daily,2022.
[编辑:厉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