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艳红
语言的建构和应用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素质,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得到拓展,形成优良的审美品质,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目标,基于正确的语言建构保障学生语言应用的实效性。
一、对语言的内化予以高度的关注
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知识内化情况予以高度的重视,确保学生能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全面吸收,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水平。不仅如此,在语文教学阶段还需要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基于完善的语文学科思想理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能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本质予以分析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全文主要以“心中的秋天”为线索,将“秋雨”作为研究重点,对秋天的景物特点以及丰收的景象加以分析,展现出了文章的灵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予以明确的引导,使学生能根据描写秋天的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在充分閱读和仔细感受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拟人化表达形式,通过对精妙性的比喻特点进行提取,使学生能了解语文学习阶段的本质内容。
二、借助大量实践活动,培养学科运用素养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自身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小学开设的作文写作频率普遍较少,实际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宽泛性的特点。教师在通常情况下会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设置写作练习,但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挖掘,保障写作素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写作和实践训练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保
障学生语言建构实践环节的有效落实。例如,在学习《陶罐与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PPT对文中的“罐”字进行理解,借助生活类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举例,使学生能在阅读课文之后,对陶罐和铁罐的结局进行讨论,以分组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学习以及展示空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实施效率。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等语句进行查找,借助此类基本信息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进行体会,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基于优势互补的教学原则,及时弥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
三、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积累
一方面,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阅读环节中,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和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以有效加强。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从情感联系等层面入手,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案,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还需要确保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知普遍较强,需要将抽象的理解与认识转化为具象的知识内容,为知识的顺利过渡提供基础保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在情境教学法的支撑下,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文本故事,确保教学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在满足学生学习诉求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还应将语言文字作为基础,在自主学习和自行想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性作用,借助图片、画面以及视频等教学资源,基于深层次的形式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部分学生并未真实地看到小兴安岭的风光,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小兴安岭的自然场景。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现方法,基于视觉的刺激效果,使学生能联系展示内容理解文字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保障语言建构的实效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对学生的学科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阶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具有丰富性和充足性的特点,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语言应用能力有所提升,提高语文素质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刘净微.核心素养下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