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各个阶段的教学,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效果。小学思政课要有效实现启蒙学生道德情感的目标,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熏陶。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更是前行的领航仪。小学是学生“三观”养成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思政课须紧扣“启蒙道德情感”这一目标,自觉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谋划思政课教学工作,主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用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力量和灿烂资源,把思政课讲好、讲生动,帮助学生扣好爱国主义的“第一粒扣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取之不尽的原料。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灿烂、博大精深、浩瀚繁荣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德育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不仅诞生了孔孟学说,还产生了老庄哲学,不仅形成了唐诗宋词,还拥有了楚辞汉赋……这些丰富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恰是培养广大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也是广大青少年获得文化滋养的源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有力支撑。五千年中华历史,包含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文明史,也包含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但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高尚的民族气节从未缺席,例如报国无门最终无奈投江的屈原、坚贞不屈宁死不降的文天祥、不畏流放边地敢于维护民族利益的林则徐、
欲用个人流血换取民族觉醒的谭嗣同……这些历史先贤的光辉事迹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也将有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
所以,将这些文化资源、历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既可以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同时又能将课本中直白枯燥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寓家国情怀、爱国精神、高尚德行于教学内容之中,切实为青少年走好思想道德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切口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目的是要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有效性、针对性。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较弱,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受众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权衡、详细谋划后,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教学内容相结合。笔者认为,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切入口,关键要做到“精准”,实现精准挖掘、精准结合、精准运用。
一是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挖掘。小学思政课的重点在于启蒙中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涵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从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教学资源要始终紧扣趣味性和易于理解这两个前提,同时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以目标反推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春风化人”。所以,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分类归纳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分类收集、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和资源库。
二是要在有效挖掘的前提下,做到精准结合。能否把最恰当的资源纳入相应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着思政课的感染性和吸引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挖掘出资源进行再阐释和再延伸,在阐释之中延展出新意、提升思政课的科学内涵。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的“分享真快乐”这一教学内容,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会分享,那么在借用传统文化资源时,可以考虑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时进行深一层的社会道德哲理阐发,深挖出“让梨”这一举动背后所折射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礼仪相结合,从而有效扩展思政课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要在充分收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运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就是要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教师前期的素材积累、资源挖掘以及深度阐发,能够结合现实加以应用,直接决定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性。而所谓精准运用,不仅仅是内容的精准结合、思想内涵的精准结合,更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精准结合。例如在讲授“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时,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故事引述,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若能够借助小动画、情景剧加以呈现,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应引导学生围绕故事谈个人的所思、所感,把情景式的教学与沉浸式的体验融为一体,才能够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认同“谦让”这一优良品格,真正把传统文化的滋养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涵养。
总之,要通过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广度,更好地启发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儿女这一身份的自豪感、对身处中国新时代的自信心,从而将“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观念植入学生心底。
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个人高尚品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善于寓价值观引导于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切实引导青少年立鸿鹄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
一要把主题活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小学思政课中的重要一课是“我们的节日”,这一内容旨在弘扬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这一主题的教学时,可以在具体节日来临时,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时,开展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緬怀先烈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听先辈的故事、讲先辈的事迹,让青少年真切地认识到今日之幸福生活得来不易,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在端午节时,可以开展包粽子亲子活动,通过活动互动,讲述端午习俗,共同学习端午节的历史由来,一起感悟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要把灌输性学习与启发性教育相结合。思政课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门课程的设置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启迪与道德的培养。这也意味着思政课的学习必然要观照现实,而非停留于课本、止步于课堂。例如学习“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内容时,不仅要把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大代表的性质、人大代表的产生程序等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对比学习,去探究“我们国家现行的人大代表制度同历朝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区别是什么”。再如学习“网络新世界”这一内容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新兴的网络时代,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结合中国在三次产业革命中的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同发展结果(在前两次产业革命中,中国近代社会因为落后于时代、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导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三次产业革命,特别是在以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中国敏锐抓住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式的学习思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寻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规律。
四、结语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根本目的在于“铸魂育人”,以历史的滋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以中华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谦、自信等优良品德。这些都将有利于青少年在小学阶段立大志,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吴教华.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江西教育,2021(8).
[2]于天香.上好红色思政课 做好学生引路人[N].中国教师报,2021-10-09.
作者简介:焦红英(1980—),汉族,甘肃金塔县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