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使命 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2-05-30 10:48:04张毅沈满李鹏
新西部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原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张毅 沈满 李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视为学校的历史使命和重大发展机遇,持续围绕重点科研方向、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创新团队,畅通科研人员的流动通道,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用人才优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新步伐;持续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的支撑作用。同时紧扣地方发展趋势,把学校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科学合理地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到各类实际工作中。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扎实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运行机制,率先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围绕强化政策激励、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协同和打通转化路径等方面,明确年度任务目标,研究部署秦创原相关工作,旨在将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基地、高端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聚集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度融入 总体推进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落实政策、发掘成果、对接项目、促进转化,充分认识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是学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学校持续围绕重点科研方向、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创新团队,畅通科研人员的流动通道,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用人才优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新步伐;持续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的支撑作用;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队伍建设,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紧扣地方发展趋势,把学校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科学合理地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到各类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同研究、同部署。

积极推进秦创原建设,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构建“884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从“八类平台、八大产业、四支队伍、三大体系”等方面出发,制定了30条具体举措推动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明确了支持秦创原建设的具体路径与抓手。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两链”融合发展成效初显。一是落实了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和专场活动。成立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组建涵盖成果转化专员、校友企业家、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的技术经理人队伍100余人。累计全职/兼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9人(其中220人纳入华山学者体系);组织开展“一院一室一行动、一组一师一项目、一模型一库三册”系列工作,建立可转化项目库;打造“荣耀九秩  秦创新章”西电路演品牌,按照每月一场的频率,在陕西高校首家开展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得到陕西省科技厅高度肯定。二是设立首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获批西北唯一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3.5亿元;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获批首批秦创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之一;获批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增各类研发机构21家,新增横向课题合同金额6.97亿元;整合50余家校友创投机构资源设立西电校友产业基金,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一期2亿元创投基金支持早期硬科技投资。三是师生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2位教师创办的企业(拓尔微电子、诺瓦星云)完成IPO辅导,市值预计分别达150亿元、100亿元;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勇夺4金4银,是陕西高校唯一晋级产业赛道的高校。

突出重点 制度保障

(一)规范管理,完备管理体系

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学研究院、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等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纪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研究院、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对外战略合作办公室、图书馆、陕西西安电子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真正做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推进、同落实。校内设立专门服务对接机构,成立西电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投入专门事业编制,组建涵盖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专员、校友企业家、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的技术经理人队伍,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与政策,全力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相关工作。

(二)系统调整,健全制度体系

围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專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调整专利奖励资助政策等方面,积极推进、大胆探索,形成了切实有效的做法,被教育部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典型经验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

率先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停止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资助奖励,通过“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在赋予广大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加大了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办法,明确构建“学校-院系-项目组”三级知识产权披露制度,对知识产权申请、授权、变更、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分级审批管理,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实时跟踪;同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际情况,将收益按照不同比例给予成果完成人现金、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全面修订职务评聘、科技人才引进、职务分级、岗位聘任等管理办法,干什么评什么,探索基础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和哲学社会科学型的“三横三纵”评价体系,推动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科技成果按照不同的指标及权重来衡量,进一步激励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出台的系列文件,在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度体系的同时,也赋予广大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从政策、操作程序上保证了学校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和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打通了成果转化的通道,覆盖了成果转化的所有环节,形成了以横向合作、科技交流、创业项目孵化、学生创新创业等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难转化,科研人员难创业、创业难”保驾护航。

(三)多措并举,打造“全员、全方位、全链条”服务体系

全员:学校技术转移队伍与校外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密切配合,梳理形成一模型一库三册。针对科研人员,从技术能力、指标体系、应用场景等维度出发,构建可转化项目模型,加强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与整理,目前已梳理形成可转化项目库以及技术能力册;针对科研团队,梳理可转化科技成果,汇总形成高新科技成果汇编;针对学院,对通信、雷达、天线、计算机、人工智能、微电子、网络安全等领域团队进行充分调研、广泛摸排,形成了系列白皮书。

全方位:学校建立了“校地-校企-校内”三级梯次分明、职责清晰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持续将学校的科研资源在陕西进行有效转移、转化、扩散和辐射。

全链条:学校构建了“学校-学院-团队”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知识产权评议、申请、维护、估价、转化和放弃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引入西安科技大市场、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建西电技术经理人办公室;成立技术转移事业部,实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从辅导-熟化/孵化-包装-路演-对接-谈判-审理的一站式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协同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推进校企技术合作。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共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此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知政策、熟法律、懂科技、能经营、会管理的专业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继续选派16位青年教师,分别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国家无线电中心陕西监测站、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营第七八二厂)、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积极打造分属于科学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资产经营公司、创新创业学院、二级院系、异地研究院、校企共建科研机构等梯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成果转化机构及职业化团队。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建设。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邀请成都知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张廷元、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杨众杰等企业家和投资人开办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举办国际双创实践周,邀请腾讯、英特尔、浪潮等知名企业和孵化器负责人开设40余门企业双创课程、开设知识产权创新实验班。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高校分类评价机制仍未建立

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上看,成果总量多,但面向市场需求可产业化的偏少。受到科技评价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形成的成果多注重理论研究,对市场需要的应用研究关注度不够。相较于基础理论研究,源于产业实际需求的应用研究,其成果自然容易被“转化”,因其项目验收就是以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标准。而高校长期以来则更多关注于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文章数量,并以“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项目和源于企业等的“横向项目”等项目来源来区分项目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了高校面向产业需求的“成果”偏少。

(二)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成果之间存在“严重断档”

科技成果需经过一系列的熟化过程才能成为可产业化成果,这不仅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平台,还需要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协同推进。实践中,由于小试、中试等环节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企业对中试过程的投入缺乏动力。高校目前考核评价机制亦缺乏成果转化方面的激励,加之科研人员自身对成果熟化涉及的方方面面不熟悉,“畏惧”心理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意进行成果转化。

(三)省内产业链的牵引作用有待加强

产业链决定创新链的生存发展,创新链决定产业链的升级换代。目前创新链的主动性和行动力已经调动起来了,但是产业链的牵引作用尚显不足。

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深化机制改革,建立需求导向的研发转化机制,进一步营造转化氛围

一是切实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鼓励高校建立单独的成果转化职称晋升渠道。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更广泛的重大企业研发“横向”项目与“省部级”纵向项目同等对待。调动高校科研人员“面向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二是鼓励教师离岗创业,开展针对教师过往自主创办企业的合规性整改工作,建立尽职调查等追溯整改制度。

三是提升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中试放大试验中的作用,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依托重点高校大力建设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外在价值体现,围绕主要行业建设一体化的政产学研用金服体系,形成高度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四是强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功能,大力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试点设立专业化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按照“先期政府支持,后期自我发展”思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和授牌,解决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由相关职能部门“兼职”的问题,“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建议印发《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管理办法》,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优胜劣汰”的动态考核机制,对入选的高校在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建设、房屋租赁和人员聘用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学校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建“基地、大纲、教材、师资”四位一体的高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既懂高校成果、又懂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贡献陕西力量。

(二)充分利用秦创原政策包,加快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一是针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结合学校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优势,开展“学校引进、企业使用”,先行先试,探索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同时探索专职科研队伍按此种方式实施的可行性。

二是充分利用好政府关于产业资金的政策,搭建校友基金与政府产业基金的桥梁。

作者简介

张 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成果与科技开发管理部部长

沈 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管理处处长

李 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科技奖励办公室/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创原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陕西:多举措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秦创原大事记
新西部(2022年6期)2022-05-30 11:24:54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我校参加秦创原·第五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启动会
当“秦创原”拥有了“政策包”——陕西70条措施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3:56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