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婕
[摘 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乡村和城镇”一章为例,基于主题情境展开问题探究,挖掘地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出学科融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学科融合;思政;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6-0073-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城镇化”已从最初的社会学名词,进入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共同的研究范畴。笔者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乡村和城镇”一章为例,探讨“思政+地理”学科融合教学。
一、“思政+地理”学科融合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顺应多学科领域交融发展的趋势
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研究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一些交叉学科(如生物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多学科研究领域(如地缘政治学研究、智慧城市研究、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逐渐涌现。综上,学科发展“分久必合”是大势所趋,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尝试顺应其规律。
(二)满足个体终身发展的需求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见图1)。只有消除各学科传统教学的隔阂,倡导泛在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
(三)跨学科核心素养联结的关键纽带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同一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间也应建立联系。比如地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建立联系,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和地理学科教学的协同效应(见图2)。
二、“思政+地理”学科融合的不同层次
地理学科已经在很多方面吸收融合了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哲学与研究方法,但是目前这些渗透和交融是不成体系的,本文将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划分为知识层面、方法(哲学)层面和价值观层面。
(一)知识层面的融合
知识层面的融合指的是通过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如对“乡村”和“城镇”这两个客观事物的认识,高中地理教材将乡村定义为“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则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显然,主导产业部门的差异是乡村和城镇的区别。从思政的视角去看待乡村与城镇,则可以从行政职能、政策变化、人口构成、文化差异等角度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
(二)方法(哲学)层面的融合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哲学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寻找到科学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如用“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应该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农村新产业,同时又要认识到:乡村存在劳动力流失、基础设施较薄弱、环境受到污染等问题,我们要不断克服乡村建设道路上的困难,助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价值观层面的融合
价值观层面的融合是指从地理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实现价值观念的升华。如在“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家乡建设发展的视频,开展实地调查、研学等,使学生坚定文化和制度自信,增强热爱家乡、保护家乡传统文化的意识等。
三、“思政+地理”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一)情境创设
素材1:藏族小伙丁真因为一条不到10秒的视频意外走红后,签约了当地的旅游公司,还成为四川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快速带动了家乡的旅游业发展。
素材2:微博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2016年因以“古法风格”形式发布原创美食视频而走红网络。她在视频中充分展现了家乡的美景,勾起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她在视频中所展示的技艺,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2019年,李子柒成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
[问题思考]丁真、李子柒的家乡具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走红会给家乡带来哪些改变?
[设计意图]以网红丁真、李子柒的事迹引入,引发学生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一系列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让学生結合所学知识献计献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于主题情境展开问题探究(见表1)
四、“思政+地理”学科融合教学的建议
(一)厘清主次关系,确立地理教学主体地位
学科融合的目的是为教学主体——学生服务,优化地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需注意厘清融合学科间的主次关系,不能将地理课堂变成“一锅大杂烩”,应通过强化学科间的关联,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应用学习成果,从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准备,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和观点,还要进一步掌握融合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须做到有“备”无患——加强教学准备,如收集教学资料、二次开发教材、做好学情分析等,同时应多请教其他学科教师,避免教学中出现科学性错误。
(三)挖掘情境内涵,实现深层次融合
教师应对所探究的主题情境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可以运用具有学科特色的工具和技术,多维度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观点归纳和呈现,并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深层次的融合。
(四)提倡跨组备课,突破传统教研形式
传统的教研形式,常以学科为单位,不利于学科融合。为此,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研形式。在形式上,可以打破组内备课的传统,如定期开展“政史地”文综组集体备课,统一规划学科融合课程;在内容上,可以“大单元”为模块设计校本研修框架,细化设计不同主题的研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研学考察;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的办法,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分别进行即时(课内)、延时(课后阶段性)、终时(定期跟踪访问)的学习效果测评,确保学科融合教学效果得到合理、有效的评价。
[ 参 考 文 献 ]
[1] 何柳珊.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及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佛山市西樵高级中学为例[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2] 李广水,郭春喜.高中地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26-27.
[3] 谢思婷,杨霞.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J].才智,2020(17):195-196.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