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的考量及传承与创新维度研究

2022-05-30 07:46:32李政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陶瓷

摘 要:宋代官窑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青瓷工艺鼎盛期的一个重要的陶瓷品种,是典型的宋代代表性瓷器。宋代官瓷烧制技艺得以恢复和传承,对于杭州和开封两地乃至中国青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对于当前经过复烧的北宋官窑产业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制瓷工艺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困境。这与同是五大名窑的汝窑、钧窑的当代陶瓷产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对北宋官窑产区进行跟踪调查,从政府投入、设计创新、生产工艺、团结合作和消费群体等多方面分析宋代官窑制瓷工艺转型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开展多角度的剖析和考量,以探索在制瓷工艺方面传承和创新宋代官窑的表现维度。

关键词:北宋官窑;陶瓷;制瓷工艺

一、北宋官窑的传承情况

北宋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以一个拓荒者的身份揭开了中国官窑艺术的序幕,正式以“贵族化”的身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从而推动了陶瓷的历史性发展进程,使得宋代官窑在之后的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北宋官窑是河南省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也为中国陶瓷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它经历了萌芽—成形—繁荣—断代—恢复五个阶段,正是这种曲折的发展造就了北宋官窑的神秘和高贵,可见,研究北宋官窑尤为重要。

目前,开封市的仿北宋官瓷的研究所、企业和作坊围绕着市场进行了很多有目的性的尝试,比如有深度的高仿、礼品研制、开发日用品等等。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这些从业人士大都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宋代官窑瓷器的风格或韵味为行业风向标,毫无疑问,无论他们从事该行业的目的或动机如何,都已经有效地推动了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尽管如此,现实情况是以市场为杠杆来调节宋代官窑传承规模的,这与之前宋代官窑的生产纯粹以服务朝廷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下,宋代官窑的传承和发展不得不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核算、劳动报酬、节能消耗、营销策略等等。这是不可回避的传承现状。

二、有关宋代官窑的考量

(一)文化考量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极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化的繁荣使得宋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史学以及哲学等领域人才辈出,哲学出现儒释道合一,理学产生和成熟;在文学领域,诗词发展到历史高峰;在科技领域,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在宋代出现;艺术上更是出现了皇家画院,由皇帝直接带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藝术家。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按照地理分布情况,北方有四个,即定窑、汝窑、官窑、钧窑,而南方仅有一个,即哥窑。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五大名窑中除了定窑之外,其余四个均属青瓷系,而且五大名窑都以素雅、简洁、少雕琢或少装饰为特点。由此看来,宋代人们对陶瓷的审美趣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追求釉色的典雅自然、造型的简洁大方、工艺上的精致绝伦。以理学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既延伸了道家的“理性”,又借用了佛教的“自性”,并将其变为“心”,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共同构造出社会理想,这种哲学思潮对审美艺术的影响表现为一改唐代以来的奢华、绚丽、斑斓,转向对内心的追求,从而彰显内心的细腻、恬淡、儒雅、理性的艺术风格。宋代官窑作为皇室的专用窑口,之所以被定格为青瓷系,其审美表现正是这种历史文化与社会思潮的物化。它不仅放弃了唐代以来浮华的绚丽色彩,也放弃了点缀装饰,它的美是低调的高贵,是尚雅的朴实和沉稳。这种艺术美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也是宋代人理想中的人格追求的反应,更是鲜明的民族特性的体现,处处彰显着博大而包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魅力。宋代官窑瓷器的色釉纯净,色彩透亮,或似晴天碧水,或似林茂葱绿。自然天成、琢玉般的质感使人爱不释手,堪称大美,即幽静淡雅的意境之美、含蓄之美、韵律之美、清澈之美。宋代官窑瓷器给人一种玉石般的美感,体现了文人尚玉的审美意境,以玉的质感为标准,诠释了冰肌玉骨的魅力和内在追求。它不只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对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皇家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世界及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和文化层面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足以体现宋代官窑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二)责任与担当考量

宋代官窑给人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当下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文化遗产无疑是当代陶瓷行业的责任和使命。自从宋代官窑的复烧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宋代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如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何浩庄、王振宇,南宋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叶国珍等,他们默默守候几十年,在技艺上精益求精,不计得失,尽管道路曲折,步履艰难,但仍然无怨无悔,忠于职守。这种对技艺的忠诚需要勇气、信念,更需要责任和担当。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忠诚,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传承才得以延续。然而,当代人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创新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传承人和从业者的坚持不懈。

(三)宋代官瓷烧制技艺考量

所有瓷种都有大致相同的制瓷工艺,但也有差异比较大的,但每一个瓷种都有独特的制瓷工艺和方法。宋代官窑瓷器和其他青瓷器一样,都是由三氧化二铁还原而形成的釉色。要想解读与其他瓷种之间制瓷工艺的差异,就必须分析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所有工艺都是围绕其特点的延伸,所有特点也是其工艺的结果。那么,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有这样的赞美:“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明代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宋代官窑瓷器具有“紫口铁足”的艺术特征: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北宋官窑瓷器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了宋代官窑瓷器古朴典雅之美。宋代官窑瓷器有六大特点:第一,宋代官窑的器型是仿古代青铜器制作的,造型比汝窑要多些,用作皇室的礼器;第二,宋代官窑属于青瓷系,是在汝窑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第三,宋代官窑瓷器有釉面裂纹,以鳝血颜色著称,且伴有冰裂纹的特点;第四,宋代官窑瓷器的玉质感极强;第五,宋代官窑瓷器具有乳浊釉的特点;第六,宋代官窑瓷器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在以上六个特点中,第一、第二、第四个特点在汝窑、钧窑、哥窑中都有相似的情况,并非独一无二,第三、第五、第六个特点是宋代官窑瓷器的突出特点。其中,第三个特点是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釉面收缩后被拉裂,并且在汝窑、哥窑、钧窑中,釉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拉裂,属于常见的现象,只是裂纹的程度和形态有所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釉面的厚薄不一样、冷却方式不一样、釉料和胎料的配方不一样等等。第六个特点是由于瓷器底部胎体中的三氧化二铁在还原焰的作用下出现了铁一般的颜色,釉料在高温下熔融后从陶瓷口沿处往下流动,使得胎骨表面的釉层变薄,映衬出来的胎体颜色呈紫色。如果要区分宋代官窑与其他青瓷系的根本差异,就要从第三和第五个特点中去寻找。比如:鳝血纹、蟹爪纹、乳浊釉、“紫口铁足”、冰裂肤、粉青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宋代官窑瓷器以乳浊青釉为基础,有蟹爪纹,且伴有冰裂纹,同时还具有“紫口铁足”的外观。

通过以上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基本考量,其外观特色基本上清晰可见。当代人要做的工作就是传承和创新,那么,如何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进行传承?传承的维度有哪些?笔者认为,传承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宋代官窑特色的全方位接近和模仿,以高度近似宋代官窑瓷器原件的面貌特点及其内在的文化精神为制作标准,要找到宋代官瓷传世品的那种感觉,而且要逼真,必须严格按照古代图谱来烧制,即高仿;二是对宋代官窑瓷器表面釉色的模仿,在造型上就更注重创新,更加富有现代生活气息,其器型虽然不是按照宋代官窑瓷器原件仿制的,但依然可以传统器型风格为立足点,即效仿。显然,高仿和效仿都属于传承。这种传承能够保持良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的成熟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稳定性,因此,其本质是对制作工艺的延续。这种传承如果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市场选择的束缚,则可以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地延续下去。然而,供求决定论对于手工行业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传承能走多远主要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三、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维度

充分拓展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表现形式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要受到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宋代官窑瓷器的特色决定了瓷种的创新方向;第二,传统器型在创新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第三,市场需求决定了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创新方向;第四,当代审美诉求下的宋代官瓷烧制技艺创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在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这就使得传承人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宋代人审美趋向影响下的官窑传统器物形态已经定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符号留给人们去怀念和收藏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也是必要的,毕竟历史总是需要回顾和怀念的。在当代,人们对瓷器也具有很大的需求,有市场就需要有供给,这是市场法则使然。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下,人们的审美存在差异,器物也必须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不断与时俱进。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于是,创新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那么,如何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进行创新呢?创新的方向是什么?创新并不是推翻过去或否定过去,而要有继承性地选择或有选择性地继承。同时,在选择时,应以不背离宋代官窑瓷器的最本质特征为前提,以充分展示时代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趣味为创新导向。首先,宋代官瓷烧制技艺是对宋代官窑瓷器基本特色的继承。其次,官窑烧制技艺的创新就像植物一样,也可以与其他瓷种的优势进行嫁接,形成新的品种,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将更具时代性,更具活力。

四、“去宋化”设计的必然性与新品牌的可能性

“宋化”已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人们一直走不出来,也无法走出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宋代陶瓷艺术的成就已经无法突破。当前,我们要不时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要传承什么?如果继续过去,无疑是重复古人,而失去自我;如果颠覆性地进行革新,就意味着另辟蹊径,与古人截然不同。那么,这当中是否存在另一条路可走?毫无疑问,“去宋化”设计是唯一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通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树立自我形象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品牌创新的必然趋势。当代瓷业必须为当代人服务,要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且具有趣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宋化”的审美趋向逐渐淡化,而“去宋化”设计立足于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青睐。同时,这种必然趋势的形成,又会不可避免地使宋代官瓷烧制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随着产品的更新不断地发生嬗变,而这种嬗变不只是表现在审美趣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形式和功能上,从而形成新的品牌。之所以提出“去宋化”,是因为无论我们怎样高仿,也仿不出宋代人们的生活,仿不出宋代的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传承是对文化的认同和恭敬,创新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发展,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传承是对自我的否定。因此,应加大对宋代官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力度,以使宋代官瓷烧制技艺在当今日益开放的时代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84-294.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石训,朱保书.中国宋代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3-70.

[4]李政.宋代青瓷藝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1(2):217-219.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陶瓷
陶瓷艺术作品>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 陶瓷艺术
漂亮的陶瓷彩绘
少儿美术(2020年4期)2020-12-06 05:59:54
王立新陶瓷艺术
金意陶陶瓷
中国品牌(2019年10期)2019-10-15 05:57:12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