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国制造业在供给侧主要存在价值链分工被固化、“工业四基”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求侧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论文基于供需协同视角,通过厘清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构建起制造业供需结构优化路径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供需协同;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42-03
1 引言
当前,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我国制造业依然面临着激烈的供需失衡矛盾,存在严重的技术“卡脖子”、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迈入“信息社会时代”,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1]。因此,如何从供需两端协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及其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这一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相关研究述评
2.1 相关研究概述
关于产业结构性失衡和动态协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洞察”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黑箱”,从总体上来看则主要循两条思路进行:
第一条是供给侧推动力优化思路。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从配第-克拉克定律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从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到筱原三代平“两基准理论”,无不渗透着结构升级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思路。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升级过程、机理和相关理论研究。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制造商成功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换的过程,即从“禀赋资产”向“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移动”[2]。制造业优化升级影响力较大的理论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产业组织与竞争理论[3]。我国学者围绕制造业发展实践,强调资源约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行业的供给、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从资产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不同角度阐述结构调整优化的驱动机理。二是传统产业链调整优化思路。产业链理论主要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展开,并从微观层面和价值创造、企业管理的视角阐述了价值增值的机理和企业间协作的内容。近年来则聚焦价值链质量水平测度、维度和模式等方面研究[4]。
第二条是需求侧拉动力优化思路。终端需求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分解为需求质量效应、需求规模效应以及需求互补效应驱动产业结构升级[5],重点解决阻碍流通和消费环节运行的堵點和短板。一是需求传导机制诱发产业升级。主要基于创新诱导需求、需求引致创新、技术创新与需求理论分析通过市场诱导和消费的示范效应促进产业升级[6]。二是供需有效对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商贸流通运行模式,是有效解决供需失衡、化解中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有效路径;平台经济可以推动制造业个性化发展,平台的信息集聚削弱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生产端和消费需求端紧密连接。三是优化投资需求结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拉动对研发创新、现代物流、信息网络、金融和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需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其升级。
2.2 相关研究评析
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基础判断与重要思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现有发展阶段来看,制造业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矛盾主要是有效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学术界的研究从关注产业内部的调整优化扩展到产业链的研究,从关注终端需求的质量、数量以及生产性服务投入与制造投入互补效应到拉动终端需求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诱致效应的探讨。数字经济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需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但总体上看:较多的研究关注到了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各种表象,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应对方向等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现有主流研究尽管强调了数字经济作用于制造业的网络连接基础、数据的生产要素化等技术特性[7]。但总体上看:较多的研究关注到了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各种表象,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应对方向等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
3 供需协同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制造业供给与需求不是各自孤立,而是有产业生态群落以及生态内、外环境,协同共生。就目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价值链分工被固化问题、“工业四基”供给能力不足问题;需求侧主要是解决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只是供给侧矛盾相对突出。中国制造结构升级的实践证明,长期采取单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在导致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的同时,无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同样,片面追求供给侧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创新等要素资源的结构性错配上,可能产生紧缩性风险,加剧下行压力,导致硬着陆[8]。只有把加强需求侧管理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制造业有效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所以,在传统生产优势削减、全球产业竞争加剧、贸易投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必须在供需两侧促进驱动要素转换实现动力变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效率变革、促进主导产业转换实现质量变革,解决制造业供需错配问题,实现制造业高质量的供需匹配体系、新动能体系、绿色制造体系、品牌体系、发展环境,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制造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呢?一方面,数字经济以其强大的渗透力,使得产业边界得以大幅拓展,交易成本降低,不仅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更深、更广、更大规模的产业整合。另一方面,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涌现,数字化平台能够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多维信息统计与挖掘,使得制造业企业可以与消费者“近距离交流”,消费者需求得以及时反馈,形成了需求侧对供给侧的牵引作用。总之,数字经济下不断突破及其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对传统制造业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促使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转变,从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
4 供给侧结构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供给侧数字化赋能制造业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流程重塑商业模式、管理流程、产品、服务,构建数据决策、数据营销、数据思考的价值创造体系,确保制造业在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中获得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借助数字赋能追求价值,包括智能化提升:产品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智能等;网络化智能:产品联网上云、设备互联、上云、业务联网上云等;数字化改造:知识、经验、设备、流程、业务等数字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数字化赋能“快进键”,数字化赋能从“助力企业成长”向“关乎企业生存”转变,为摆脱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转型意愿显著增强,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包括:从要素赋能看,制造業数字化转型动力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加速转移;从平台赋能看,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更趋向于从外部产业链融入向内部改造逆向升级;从业务赋能看,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业务重心从“提质增效”向“开放共享”转移。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要更多依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以数字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通过整合数据、算法、算力,实现制造流程、供应链或互联产品技术创新,让客户、制造商、代理商、设计者在生态系统中共享他们的资源和资产,确保多个群体能够一起创造价值并执行实际的生产,为制造业赋能。
5 需求侧管理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需求侧管理视角数字经济赋能主要表现为激活消费新市场。数字经济的数据管理、数据集成及数据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解构重塑需求和消费保障体系,优化需求侧的市场结构。一是“制造业需求平台”构建包括传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经销领域和服务全过程需求的数字化改造方向和模式,如订单生产、渠道替代、平台整合等;二是创新消费模式重构传统市场体系包括O2O、C2M、共享经济、智慧零售模式、场景体验模式等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交易流通方式的再造重塑,推动生活消费服务升级,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产业;三是“消费保障”支撑模式的构建包括通过智慧供应链等追溯平台支撑模式,实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与信息可追溯化体系的对接;四是加大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加大对“卡脖子”的产业链供应链“链主”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进行投资,从环境基础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6 供需协同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制度改革,形成供需内生平衡的机制。应针对制造业特性与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和组合,通过培育和引导市场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发展尚不成熟的产业,政策重点仍应聚焦于研发支持,特别是外部性明显、开发成本高、商业化风险大、单个企业无力或不愿承担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于社会效益明显,但由于外部性存在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的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则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激励、政府采购、示范工程等多种手段来启动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加速产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产业中,则应主要通过放松规制、建立基础设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更大地释放产业自身发展的活力[9]。新兴产业往往跨越了既有的产业和市场边界,甚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从而对传统市场、既得利益和既有规制体系形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但不应予以阻碍,反而应当通过规制重整与创新,塑造出全新的产业竞争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提升产业配套。以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主题,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实施优质制造工程。鼓励企业牵头,与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应用性研发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投资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构建良性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要引导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大力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10]。
及时调整政策,优化政府引导供需的功能。一方面,实施战略领域的举国体制,撬动技术突破点。完善的创新体系、健康的产业生态,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尤其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供给和需求上的“双不足”情形普遍存在,极易导致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即生产规模不足导致产品成本高昂、市场需求受到抑制,而需求规模不足又导致企业难以实现盈利和再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要突破这一困境,除了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启动有效需求之外,从企业的角度,应着眼于构建依托产业链的创新联盟,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共建技术平台,与上下游厂商建立技术合作或产业联盟,通过兼并收购迅速壮大规模,通过联合同业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合纵连横”探索商业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从而有效克服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规模困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和治理,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水平。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出于应对共同挑战,各国既有合作的动力和可能,同时又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从而,一个国家可以借助自己的市场资源和体制环境优势,吸引和集聚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全部要素,充分利用开放带来的便利。在另外一些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中,核心关键技术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也是整合其他相关要素的前提,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直面竞争,技术转让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依赖自主研发进行突破。总的来看,各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坚持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战略: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培育内生技术能力,通过把握创新的关键环节,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创新主体来推动新兴技术引入和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20(1).
【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4】徐华亮.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逻辑、变化态势、政策导向——基于价值链升级视角[J].经济学家,2021(11):52-61.
【5】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2):80-97.
【6】汪琦.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互动机制及对产业升级的传导效应[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12-17.
【7】杨新臣.数字经济:重塑经济新动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8】张慧芳,艾天霞.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分析——四大引擎与三驾马车协同发力[J].社会科学辑刊,2017(02):29-37.
【9】许冠南,孔德婧,周源.新范式下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
【10】孔德婧,延建林,杨晓迎,等.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