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水撞粉法在没骨花鸟画中的技法呈现

2022-05-30 10:48:04王姝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摘 要:撞水撞粉法是在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法,主要是以“撞”的手法来表现物象。它不同于工笔画中“染”的技法,也不同于写意画中“写”的技法,而是融合了两种技法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撞水撞粉法从起源到现当代画家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经历了历代画家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并吸取了西方相关绘画技法,结合现代绘画材料的丰富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从而奠定了撞水撞粉法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撞水撞粉法;没骨花鸟画;技法呈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撞水撞粉法在没骨花鸟画中的表现与实践”(SJCX21_1378)研究成果。

一、撞水撞粉法的发展历程

追溯撞水撞粉法的起源,说法众多。起初,明代孙隆在写意花鸟画中运用了“破法”的技法。清初,恽寿平继承了孙隆绘画中的相关技法,他的没骨花卉风格清妍秀润,婀娜而又素雅,取前人之所长,笔、墨、水、色并用,把没骨花卉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清代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并影响至今。在恽寿平之后,没骨画的发展更为兴盛,人才辈出,直至清朝后期,岭南没骨花鸟画家居巢、居廉以恽寿平没骨画法为基础,独辟蹊径开创了撞水撞粉法,他们吸取了恽寿平没骨法的绘画技法,学习宋光宝的笔法,在没骨画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居”这种以“撞水”“撞粉”为特色的绘画技法在中国传统没骨画的发展史上是一次艺术革命,这一技法的出现拓宽了中国没骨画的表现途径,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升了没骨画的境界并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传统没骨花鸟画以无限生机,对后来的岭南画派乃至中国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岭南画派独具特色的绘画技法之一。直至近现代,这一技法经岭南画派的传承以及发展,在继承恽派画家长处的基础上,结合西画的技法特色,以及绘画材料的丰富和不断更新,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它所呈现的独特语言更是丰富了现代没骨画的艺术内涵。

二、撞水撞粉法的技艺特色

撞水撞粉法自形成至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画家广泛运用,其在描绘物象时更具表现性,基本手法以“撞”为核心,水、色、墨相互晕开,相互渗透,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无形或有形的抽象肌理痕迹。撞水撞粉法是中国画中一种特殊的技法,即在颜色未干的时候点上水滴或白粉,在水与色、粉与色的冲、破、流、融之中,形成各种富于变幻的渍痕效果。此技法先用笔染墨与植物颜料,在还没干的时候撞上水及粉色,干时墨及植物颜料会被水及粉色挤到边缘。由于水和粉的冲撞,颜色在自然的流淌下便形成了渐变的过渡以及丰富的肌理。撞水撞粉从技法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其一,点染。因熟宣纸不易渗水,先在纸上画出一种颜色,在未干之时用其他颜色在其上面进行点染,经过水色流淌,画面会自然形成斑驳的肌理和色彩渗透的独特效果。

其二,撞染。在撞色时,按绘画物象的实际需要,用含有大量的水或色的笔多次进行撞染,完成画面效果。这种技法可以表现大面积的背景、岩石、叶子等。

三、撞水撞粉法在没骨花鸟画中的呈现

清末,居巢、居廉的作品在中国没骨花鸟画中掀起了全新的浪潮,“二居”的没骨花卉画取法于北宋时期徐崇嗣、清朝初期恽寿平的没骨技法,博众之长,以自然为师且重视写生。“二居”是岭南本土画家,主要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可园以及他们的故居十香园中。岭南地区有着良好的气候环境,雨水充沛,一年四季树木常绿,盛产丰富的瓜果蔬菜,因此被誉为花果之乡。“二居”主要以家乡的景物为素材,作品以表现岭南地区的花卉、虫草、蔬果等为主。在“二居”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岭南本土气息和水气淋漓的特点。在居巢的代表作《荔枝图》中(图1),其先用花青色加入少许的藤黄画出荔枝的叶子,待叶子似干未干时注入少许清水,从而使叶子的颜色冲向两边,在叶子边缘形成颜色和水相撞后所沉积的色渍,产生巧妙自然的效果。画荔枝果实时则是先在果实的蒂部用湿的笔蘸上洋红色颜料,在颜色未干时加入清水,使画面倾斜,使荔枝呈现深浅变化。因为水的重力,画面形成一边偏重一边偏浅的渐变效果,使荔枝的颜色与水极其完美地相融。在表现还没成熟的荔枝时,则在水未干之时撞入石绿颜色,这样水色、粉色等颜色在画面上产生融合,自然形成独特的果实肌理效果。等画面稍干时在荔枝上点上圆点,于是荔枝表面凹凸不平的斑驳质感就表现得生动而又逼真。居巢在这幅画中将用水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图中的荔枝看起来格外鲜艳饱满,红熟圆实又汁液充盈。

居廉在繼承了居巢的艺术手法的同时,又有了全新的突破。他的作品所画的素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开始关注生活,对岭南地区的花卉、瓜果、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绘画作品中少了点文人的雅趣,而更多体现了生活的美好与情趣,他将人们身边常见的岭南花卉、瓜果、蔬菜表现得妙趣横生。居廉会将切成块的西瓜、莲藕、荷叶等入画,如图2所示,其设色鲜明,透视准确而又逼真,将扇形的荷叶、圆形的藕片、三角形的西瓜组成有趣的画面,构图简洁新颖,画法上将荷叶、藕片、西瓜的亮面撞入水。由于水的加入,这些荷叶、西瓜、藕片呈现出新鲜水润的质感,一下就烘托出夏日的炎凉氛围,生动地映照出岭南花果之乡的生活情趣。如图3所示为居廉所画的另一幅作品《南瓜花·螽斯》,画面中虽只有一朵南瓜花、几片叶子和两只蚱蜢,但整幅画面让人感觉却是生机勃勃、灵动自如。叶片在画法上是把水从向阳的方向注入,让花青色等顺着水的流动向枝叶的背阴处凝聚,呈现出凹凸的自然肌理效果。在技法上极其巧妙地运用了水与色的碰撞结合,充分发挥了水与粉的作用。居廉的作品所表现的花卉、瓜果、蔬菜等物象形质饱满结实且别有韵味,却又不失清新雅致,敷色更是鲜而不腻,清新水灵,别具一格。他的一幅幅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岭南区域生活的意趣和风情风貌。居巢和居廉把从岭南乡土景物中感悟到的情趣、物趣用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造就出具有岭南特色的清灵水秀、温润飘逸、灵动自如的艺术效果。

“二居”之后,岭南画派的“二高一陈”继承了他们的绘画艺术,展现出新的风貌。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简称“岭南三杰”,他们是居廉的学生。“二高一陈”等人被称为“折衷派”,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博古今中外之长,主张兼容,勇于创新,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理念及别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使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法更加丰富和繁荣,并具有深远意义。

撞水撞粉法是岭南画派花鸟画独具特色的技法,也是“二高一陈”花鸟画的主要技法,在高剑父的作品《秋蔬》《菡萏蜞儿图》《南瓜》《蝉鸣荔熟》等作品中都有表现。高剑父的《雪里残荷》为了更加突出冬天下雪后大地苍茫的景象,高剑父用“撞粉法”来体现这种白雪皑皑的气氛,在枯荷边缘和枝干边缘,将白粉与背景的淡墨相互冲撞晕染,使其形成不规则形状的锯齿状留白,呈现出下过雪后荷塘中荷花及枝干上仍留有雪迹的那种清幽、孤寂的诗意景象。绘制荷叶使用的是“撞水法”,其利用水分流动的随机性自然形成或深或浅的变化,使荷叶的阴阳向背之间色彩丰富、变化自然,而背景看起来意境迷蒙却又不单调,画面中的荷叶既得其形又传其神,绘画技法极其娴熟精湛,把撞水撞粉的技法表现得超然于法外却又合乎自然。在高奇峰的作品《古木苍鹰》中,其在表现粗老的树枝上先使用撞水法,然后再运用撞墨、撞彩技法,用色、用墨极其巧妙,画面肌理感极富表现力,将老树干粗糙凹凸的质感与体积感表现得真实自然。

撞水撞粉法中水与色、色与粉之间相融形成的表现效果蕴含了传统工笔画的细腻与写意画的酣畅奔放,这在现代画家陈之佛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的花鸟画作品传承了传统工笔画和没骨画的绘画技法,又结合西画透视色彩,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各种技法融会贯通。如图4所示为其作品《春江水暖》,该作品以撞水法表现海棠枝干,用水和色融合蘸笔描绘枝干,然后加入墨色,用水的流动带动墨色晕染,画面干后枝干上会自然呈现斑驳渍痕。红色的花朵则是以没骨技法用朱色绘就,使花朵不似工笔般严谨,又多几分写意之逸,花瓣的层次用留白来体现。海棠花中穿插的两枝夹竹桃则是用传统工笔技法表现,红与白相衬映,生机盎然,生动中不乏细腻。而水禽与水纹则是用双勾填色绘法,画面体现多种技法的融合运用,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把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手法精髓完美结合应用。

撞水撞粉法绘画讲究的是画者的内心意境与情绪的表达,还有对水、墨、色的娴熟运用。水、墨、色之间相互影响,浓淡相融,彼此交汇,使画面产生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撞水撞粉法的理念就是其自由化的表现,是对客观形态独特反映的一种意趣,同时这种技法也是抽象和具象的巧妙相融,是画家对物象真切感受的表露。画无定法,贵在活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的创作技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呈现出事物原本的艺术美感。这一技法在当代绘画颜料及材质多样性的形势下,使得作品更具包容性,且巧妙地运用了水的流动与中国画传统的工笔与写意精神的融合,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结语

撞水撞粉法具有表现形式、内容、材料、技法的多样性以及特殊的艺术呈现效果,其正在向顺应时代潮流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撞水撞粉法经历了历代的传承及发展,其所蕴含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除了对嶺南画派及后辈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也影响着现当代的花鸟画艺术领域。这一技法对传统的笔墨程式进行了革新与突破,启发我们对于绘画表现技法的思考。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取西画及各家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推动中国的花鸟画艺术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海霞.明清蔬果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2]周姗.岭南画派花鸟画技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蔡谨蔚.论居巢居廉撞水撞粉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卢远亮.高剑父没骨花鸟画研究[J].艺术品鉴,2021(3):22-23.

[5]赵自然.陈之佛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姝文,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