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莉 李海平
摘 要:太行山题材的山水画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作品中不但呈现了客观的太行山,还有画家的情感流露与精神呈现。对太行山山水画作品分析发现,其共同点是雄浑厚重、危岩峭拔,太行山题材山水画创作不只是单纯地将客观景物再次呈现出来,而是画家对自然进行深刻了解后的二次认知的展现,是画家将内心情感赋予物象的一种表现,是将太行山作为载体的一种精神表现,从中能够了解到画家的思想活动。通过对关于太行山题材山水画作品的研究不难发现,太行山题材山水画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将解放战争与太行山相结合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太行山自身具有雄浑朴实的特点,在以太行山为题材进行山水画创作时,也是基于此用笔墨与表现形式将此特点呈现出来,表达出一种思想与精神,因此有必要分析太行山题材山水画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太行山题材;山水画;艺术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基金项目“太行山题材山水画艺术精神研究”(ZL2021005)阶段性成果。
我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当时主要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来衬托人物形象。发展至隋唐时期,文人墨客逐渐开始以山水画为主题进行创作,由此山水画便开始独立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画科。发展至五代时期,我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出现南北之分。随后山水画持续发展,受不同时代、地域等因素影响,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后也对中国山水画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山水画家在坚持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绘画元素,并尝试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拓展,在表现鲜明主题精神的同时,展现出包容、开放的艺术态度,为我国山水画延伸与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我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太行山题材深受我国画家青睐,从一幅幅以太行山为主题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中能够看出这些作品主题厚重壮美,精准地传递出太行山脉的精神内涵,彰显了我国山水画创作中蕴含的人文品格。
一、太行山的地理特点与文化特点
太行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北至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的走向,山脉连绵400多千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地域分界线。太行山岩石造型敦厚,色彩凝重,散发质朴之美,古往今来,众多画家将太行山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太行山地区的文化特点与社会人文形态特征,能够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对我国太行山山水画有深远的影响。画家对太行山的体会不仅限于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还会体会其蕴含的历史情节、人文风貌等。以画家贾又福的作品《太行丰碑》为例,其以绘画反映了太行山的历史以及太行山人民的精神,可见太行山人民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屹立在民族抗战的前线,在历经沧桑中造就了永不磨灭的太行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其生生不息[1]。
二、太行山题材山水画创作过程
(一)积累素材,构思意境
作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太行山具有典型的北方地域特征——巍峨壮美、浑厚沧桑、刚毅挺拔。由于其山势险峻,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烽火不息,在这里产生了很多传奇故事,太行山也被誉为“中国脊梁”。画家在进行太行山山水画创作的准备阶段,需要对相关题材的资料与书籍进行大量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更多的创作素材,在诸多素材中进行筛选与整理,再进行山水画创作。太行山山顶平坦,有些许植被,山顶到山腰之间是悬崖峭壁,大多是裸露的岩石,从山腰到地面的山坡段布满了灌木丛。太行山带给人的直观印象便是壮美厚重、高大巍峨,令人啧啧称赞。在此生活的太行山人民也因此形成了勤劳善良、拼搏不息的精神,无论是古时候的愚公移山传说,还是近代开凿红旗渠的壮举,都可见证太行山人民的宝贵精神。
在构思立意方面,要重视太行山的自然风貌与气质内涵,要在把握太行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创造出现实的艺术形象,在重视艺术形象形式美与趣味美的同时,要保证画理统一和谐,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2]。创作者在对太行山的客观事物进行表达时,要将内心世界与现实事物一一对应,在重视客观对象的同时也要表现出自身情感,使太行山的客观自然事物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蕴与个性化特点。这种将主观与客观合二为一的方式,与我国山水画人文观念影响下的写意性特征相一致。在基于太行山主题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要把握住客观世界的特点,而且要将其特点进一步扩大,舍弃一些常规的、普通的、不重要的东西,不能表现得平平无奇,保证画作线条刚劲内敛,富含不屈的气节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呈现出太行山浩然正气、雄伟宏壮的獨特气质。艺术创作源于现实,但要高于现实,将艺术形象集中重点处理,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太行山题材山水画创作也要如此进行,从而展现出太行山客观事物的鲜明特点与内涵,使欣赏者在看到作品后能够瞬间被作品吸引,提高作品的表现能力与感染力。从客观景物中提取出刚劲浑厚的艺术语言,以刚劲的线条与大气磅礴的手法勾勒出太行山鬼斧神工般的地理风貌,更好地展现出太行山的人文精神[3]。
(二)意境创造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在对太行山的客观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分析后进行创作,更有利于产生意境,其中将会融入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精神理想与主观情感。创作者的专业技法是否成熟决定了山水画创作的整体水平,但技法只是一种表达手段,并非创作的初衷。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主要源自作品本身体现的高尚情操与人文关怀,作品中呈现的韵味与情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达到的最高艺术形态,人们在欣赏画作时,会受到意境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关注点从画作本身拓展延伸到画作之外。
太行山景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情感与精神是主观无形的,精神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拓展与延伸是对太行山客观现实的情感转移,取万千世界一点呈现于咫尺之间,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得艺术形象超越了客观存在的世界,引人进入想象空间。以周金山的作品《太行深秋》为例,其主题较为深沉,在两个山体之间描绘出夹缝中苍茫的景象。秋季不仅寓意着丰收,同样伴随着凋零与枯萎,透过画面中的玉米粒能够体会到太行山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作品并不是将呈现客观事物作为表达美的途径,而是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精神,将其内心情感寄托在山水画创作中,将人格气质等融入客观世界中。正是将对客观景象真实美的呈现与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共同融入太行山主题山水画创作中,并使二者有机协调,才构成了太行山山水画的意境美。以贾又福作品《高山仰止》为例,作者应用高远的构图方法,使欣赏者以仰视的角度感受眼前巍峨宏伟的太行山,画面整体给人以压迫感,在欣赏画作时仿佛眼前巍峨的高山扑面而来,不禁令人油然心生敬仰之情,太行山稳定的姿态似乎代表了太行山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画面视角不同,营造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主观意象是因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观察视角而产生的,将太行山的客观景观与自身的主观感受有机结合,才能营造出太行山山水画宏伟壮阔的意境[4]。
三、作为绘画主题的太行山脉
太行山脉具有巍峨与秀美的双重特点:其外表结构造型独特,山顶断层有擎天捧日的雄姿,给人以雄伟敦厚之感;而从其内在观察来看,太行山脉的山埂之处密布隆起的褶皱,坡度有所放缓,与南方小山坡相类似,富有韵味,优美动人。太行山的美源自雄厚质朴,但其中又不乏灵动,自然的山水美景是客观存在的,在经过人们主观体验后便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中国文人对山水的喜爱不单纯是追求感官方面的享受与刺激,更多是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格之美,关注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太行山脉不但具有雄伟的外观,还包含了很多精神文化,对以太行山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也是如此,画家们一次次到太行山进行实地考察,不单纯是为了亲近自然,更是为了体会太行精神,他们不仅表现了太行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意趣,还从中挖掘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因此画家们在以太行山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时,在前辈的基础上将自然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用画作谱写出太行战歌,同时也树立了民族丰碑。可见太行山脉在特有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雄壮与秀美二合一的独特景观,在古代被文人墨客引入画作中,创作者们在真实呈现太行山山水景象的同时,也通过绘画对人格进行了培养,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境界的升华。
当代画家在巍峨的太行山脉中提炼出新的精神,其在创作时不但重视艺术的真实性,也将具有民族精神的坚韧品质寄托其中。这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以太行山为主题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进一步拓展。由古至今,太行山主题山水画的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在五代时期,人们常将山水作为人格培养的榜样,因此画家在与自然进行交流时更多借助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我国清代后期。进入当代社会后,人们从太行山中体会到了其中的思想文化与精神价值,从中提取出象征民族精神的符号进行创作,因此从其太行山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与特有的浩然正气[5]。
四、太行主题山水画的文化与情结
(一)“中国脊梁”
被誉为“中国脊梁”的太行山,其形象代表了民族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我国向来素有“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这一方面是指太行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处于中原要塞之地。从其外在表现来看,太行山巍峨险峻,如同北方汉子一般具有广阔的胸怀与崇高的气节,这与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相契合。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来看,夺取太行山不但能够占据丰厚的地理资源,还包括太行承载的政治经济财富,占据作为民族精神支撑的脊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的过程中,太行山文化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提供了丰富的给养。由太行外在形态而逐步衍生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系天下的眼界与胸怀,是能够让人们依赖的坚强柱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6]。
(二)隐逸文化
太行不仅有壮丽雄伟的山水,还有能够与江南媲美的秀丽景观。隐逸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作为古今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太行山是喧嚣世俗世界中的一片精神净土。太行山的古建筑就是其隐逸文化的最好代表,如寺庙、庵、塔等。要想追求宁静的生活与心态,修身养性,需要寻求一处幽静之处,而太行自身内敛的气质且不乏灵山秀水的环境正符合这一需求[7]。
(三)在文化与情结高度融合下的太行主题山水画
从时间划分来看,晚唐五代时期画家荆浩所创作的太行主题山水画追求一致,旨在应用宏大的笔法构造出太行山水的整体风貌,颇具开天辟地的架势。而郭熙重在写意太行灵魂,其追求探索太行深处灵魂,探索其中蕴含的精神追求。写意更多趋向于国画的方向。南宋画家们尽力重新构建太行,以此呼应山河破碎的悲痛,是将爱国情结融入山水畫作中的代表。元明时期,绘画成为极具政治色彩的活动,绘画更多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有些画家为了远离政治中心,开始以超然放旷的心态隐逸,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太行山主题的山水画,极具文化特点。
五、结语
由于太行山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浑厚的文化积累,铸造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太行主题山水画,自五代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作品蕴含的寓意各不相同,应用的绘画语言也存在差异,但共同蕴含太行主题与其内涵。近年来,太行山脉以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诸多画家,同时这些画家在对太行山脉进行实地考察时,体会到了不同的意蕴与精神,无论是民族的浩然正气,还是丰碑记录,画家们都从中提取出能够振奋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侯玲.自然朴实、笔墨浑厚:赵望云山水画对我创作的启示[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2]张林林.太行题材山水画创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3]李立.太行山题材的当代山水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4]王洋洋.《太行秋静》的创作报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5]任利楠.太行山题材山水画创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6]金维.谈积墨法在以太行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中的发展及其原因[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24-25.
[7]张庆.文化与情结的高度融合:太行主题山水画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8(7):60.
作者简介:
陈丽莉,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评论、美术理论。
李海平,硕士,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