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时政通俗理论读物出版流程中编辑主体性的发挥

2022-05-30 07:02曾玉寒
出版参考 2022年7期

曾玉寒

摘 要: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策划出版,着眼点在于内容上实现时政与民众的连接,语言上兼顾理论与通俗。本文探究时政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全流程中如何更好发挥编辑主体性,包括在选题策划阶段培育主体意识,在组稿统稿中发挥能动作用,在审稿加工中体现专业素养,在设计排版中展现创造性思维,以及在营销发行中强化参与效用,以更好地实现出版物的思想传播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时政通俗理论读物 编辑主体性 出版流程

时政通俗理论读物是主题出版中的一种,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理论问题等社会时政热点而展开讨论的通俗读物。与其他一般出版物相比,时政通俗理论读物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性突出,“时政”顾名思义是与时事政治、大政方针等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特定的主题与导向,或围绕建党建国、名人诞辰、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可预见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又或关注抗击疫情、抗震抗洪等突发公共事件;二是具有理论性与思想性,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编写出版过程中要确保内容权威可信、论述准确严谨,旨在传递给读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信息;三是可读性强,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述,辅以生动形式,有利于非专业领域的普通读者更好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理论精髓。

时政通俗理论读物在主题敲定、内容与作者选择、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特定要求,作为出版“总导演”和“总设计师”的编辑,要做主人翁而不仅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匠,从选题策划到审稿编校、装帧设计、营销运营等,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努力打造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文化精品,为读者提供积极健康且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一、选题策划注重时政类选题的时效性与出版价值

选题策划是出版物诞生的初始阶段,也是对出版物内容质量、传播效果有着深刻影响的首要、关键阶段。编辑要从时政通俗理論读物的选题策划开始培育主体意识,强化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党中央最新的指示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密切关注党政重要会议的召开、决议、报告以及大众热议的时事话题。编辑选择选题方向时,可以通过调研读者时事阅读需求,获取关于读者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话题的信息,以及邀请政府人员、相关专家座谈研讨,论证时政类选题的时效性与出版价值。[1]

1.市场调研读者需求

读者是图书出版的“目的地”,读者对图书主题的偏好、呈现形式的喜好、阅读习惯的变化等需求集聚在一起,就是图书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选题策划阶段要做好全面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大数据统计、一手访谈材料等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偏好,策划有针对性的市场化选题。编辑在策划时政通俗理论读物时,要通过市场调研读者需求,以准确把握读者对于时政的兴趣点所在。

时政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编辑根据人们最关注、最迫切希望了解的时政内容策划图书,才能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编辑可采用以下方法调研读者需求:一是设置网络调查问卷。可与国内知名新闻门户网站(尤其是时政类网站)沟通联系,在其页面刊登网络调查问卷;也可在街头设点,发放纸质问卷。二是主流网络平台、众多看书APP、大V公众号等都可能会不定时进行用户反馈问答和资料整理,系统亦可直接筛选出读者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命题和相关图书,通过与这些平台的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读者反馈,把握现阶段读者的阅读偏好,从中寻求潜在的选题方向。三是查看搜集网络销售平台的数据与用户评论,比如开卷数据、当当网、中国图书网等,从中了解用户的兴趣点。[2]

2.紧跟时政热点确定选题

策划时政通俗理论读物,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编辑策划选题时的主体作用,不是凭空创造热点,而是依据时政热点积极主动地策划选题。首先,时政类图书策划编辑要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何时制定、何时修订、何时出台。大政方针的出台,通常会涉及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其次,要关注党中央、政府重要会议的举行召开,如党代会、全国人大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这些会议是民众了解国家方针、参与国家决策、反映民心民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重要会议的召开日期会提前向全社会公开。时政编辑要提前关注、提前策划,甚至提前联系沟通相关与会代表、专家学者等,了解会议的召开背景、主要议题等。潜在的时政通俗选题和作者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提前策划中被发现、被确定。最后,要关注党中央、政府出台颁布的重要文件、报告,如党的决议、政府工作报告等,从重要的决议、报告中寻找经济、教育、医疗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这些都是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选题领域。

此外,还可以邀请政府人员、相关专家论证选题。时政编辑在通过前期市场调研,紧跟当前时事热点,确定选题之后,可以出版社名义邀请政府人员、相关专家座谈,以论证选题。这里的选题论证,可以正式,也可非正式;主要是请政府方面、政治理论专家对于编辑的时政选题进行评估、优化,以及把握审查政治方向。时政编辑在座谈会(或论证会)上要认真记录政府方面、理论专家的重要发言,依据其意见优化选题,确保时政选题的政治方向正确无误。

二、统稿组稿加强与作者沟通,注重书稿的时政性与通俗性

编辑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发现潜在优质作者,在沟通编写方案、组稿统稿过程中,加强与作者的沟通,能更好兼顾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时政性与通俗性,更好把控出版进度和书稿的语言风格,确保图书的时效性与大众化。

1.作者选定

选题确定之后或确定的同时,编辑要选定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作者。时政通俗理论图书,既要具有理论性,又要通俗易懂。因此,时政编辑要选择理论水平高、熟悉国家方针政策而且书写文字又接地气的作者。时政编辑可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发现选定合适的作者:一是依据上述目标,从参加重要时政会议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中选定作者。一般来说,这类作者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写作风格可能更加偏理性。时政编辑要搜寻官员、学者的平常言论(著作、新媒体文章),视其表达风格是否通俗易懂、幽默接地气,然后确定是否选其为作者。二是从时政类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等时政传统媒体人中选定作者。时政类传统媒体历经多年的积累沉淀,已培养出一批熟悉政治理论及国家大政方针、语言风趣幽默、表达流畅接地气的媒体人,能做到理论与通俗兼顾。三是从政论自媒体人中选定作者。信息时代,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深受读者喜爱,时政编辑要用一双慧眼从热闹的自媒体平台中发现合适的作者。自媒体作者通常语言通俗幽默、大众化、简单易懂,短板可能在于政治理论水平不足。时政编辑要关注政论自媒体人的学术背景,看其是否具备时政通俗理论读物作者的素质或潜质。

2.写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

时政编辑在确定作者后,不是把写作任务丢给作者不管不问,而是要在作者写作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虽说是作者创作文本,但此时编辑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进度的把控。出版物从选题策划到最后成书投放市场,各个环节均需时间进度把控。若进度太慢,则人力、时间成本太高,出版效益受损。对于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所谓时政,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更严。若时政编辑策划的出版物无法在有效合适的时间段内投入市场,要么会出现读者的阅读需求真空现象,超时出版导致读者的阅读需求或兴趣已转移至别的话题,极大地降低出版效益;要么读者市场被其他出版社的同类出版物抢占先机,出版效益亦受损。因此,时政编辑一定要与作者反复沟通强调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强时效性,使之对其足够重视,在计划内按时完成出版。[3]二是时政书稿的语言风格把控。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风格既“理论”又通俗,需二者兼顾。有的作者稍偏理论化,有的作者稍偏通俗化。作者在撰写书稿过程中可能不自觉地偏向自己擅长的风格领域。时政编辑可让作者试写书稿章节,编辑依据文本向作者提出对于文稿语言规范及风格的修正建议,这样能够提升写作效率,确保之后的出版环节顺利进行。

三、审稿加工保证图书的正确导向

审稿是编辑策划出版图书的重要环节,从书稿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审查书稿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原创性等,以及书稿的框架结构、目录提纲、行文规范及表述形式。对于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编辑出版来说,编辑尤其要在书稿的选题视角、主题内容及语言风格方面体现专业素养,严格审稿确保图书政治导向正确,还要积极主动与作者沟通,保证时政图书的按时高质量出版。[4]

1.确保书稿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于书稿,编辑首先要把好政治关,尤其对于时政通俗理论出版物,更要对政治原则问题保持高度警觉。通俗读物之通俗,指的是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贴近大众,在思想层面,是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时政读物不可避免地涉及党政理论、国家大政方针,作者要做的是向公众宣传、深入阐述方针政策,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解释说明大众不易理解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去评判政治或政策。编辑若发现书稿中的政治倾向有所偏差,应及时与作者沟通修改,确保书稿正确的政治方向。[5]

2.审查书稿的时效性

时政通俗理论读物涉及时政。所谓时政,必有时效性要求。编辑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还要把好时效关,如时政编辑要审查书稿中所涉及的政治理论是否过时,所用实例是否陈旧,讨论的是否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政治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有新成果、新表述、新见解;社会生活方面,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可以说几乎五年就有大变化。时政通俗理论读物要紧跟时代步伐,力求为读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或者解释说明新问题、提出新办法。诚然,出版物的编辑出版需经一个出版周期,在出版周期内,时政编辑要继续关注时事热点,若理论表述、社会发展有新动态、新发展,时政编辑要与作者沟通,及时修改书稿的表述,尽力使时政通俗理论读物出版时让读者感到切合当下且耳目一新。[6]

3.规范书稿的语言表述

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语言运用,既要符合政治理论、国家政策的既定表述,又要接地气,让大众易懂、易讨论传播。时政编辑要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最新表述,在作者写稿及编辑审稿的过程中与之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及时修改。时政读物要做到通俗易懂,编辑可与作者协商采用以下表述方式:一是多采用生活实例阐述论证时政理论。时政其实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多举实例,让读者感到时政就在身边、时政事关生活。二是恰当采用口语化、网络化语言。与大众沟通,口语化的语言会让读者倍感亲切、易理解。

网络信息时代,大众接触网络语言较多,作者在不违反现代汉语规范的前提下,可采用网络化语言解释时政理论、解释生活实例,这样读者喜闻乐见,一看就懂。

四、装帧设计体现时政读物的内容特色

图书装帧设计与排版,关系着图书质量。编辑作为最了解图书内容、设计、思路的负责人,要充分展现创造性思维,为美术编辑提供一定思路、方向引导,且听取美术编辑的想法,根据图书的内容特点、阅读群体,帮助美术编辑较好地掌握设计风格,设计出最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图书。时政通俗理论读物的装帧设计要大气庄重且接地气;排版要根据时政图书受众群体的不同,确定样式、配图风格及数量。

1.书稿的装帧接地气,且不失庄重

在图书表现形式中,装帧设计发挥着不亚于编辑加工的重要作用。好的图书装帧设计,能让读者在众多的图书中一眼看中,图书内容才有机会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在海量的新书中,“颜值高”的图书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进而激发其阅读和购买的需求。时政通俗理论图书的装帧设计,既要大气庄重(体现时政性),又要接地气(体现通俗性)。时政编辑在装帧设计中的主体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与美术编辑积极沟通,使其不过度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约束限制下完成設计,避免出现装帧设计与图书内容、定位不相符的情况。

2.根据受众群特点恰当选择排版样式

时政通俗理论读物属于大众化图书,但具体说来,图书主题内容不同,受众群体就不同。编辑策划时政图书时,若图书读者群体为中老年人,排版时可多配图,字体偏大,便于中老年读者阅读。若图读者群体主要为年轻人,排版时应生动活泼,页眉、页脚的设计可体现科技感和创新性。这些都需要在时政编辑与美术编辑的沟通中完成。大部分设计师或美术编辑受专业知识和出版时间的限制,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仔细品读书稿、透彻理解内容,需要依靠编辑判断读者定位、提供内容介绍、提出设计要求、风格设想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具体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编辑在排版设计时发挥主体性作用,与美术编辑共同商讨完成适合图书内容的排版样式风格。[7]

五、市场营销注重社群渠道开发

图书是精神产品,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营销显得十分重要。时政图书往往让大众有距离感,编辑应在图书营销发行中强化参与效用,要全程投入到后续图书宣传营销和发行工作中去,不能单纯将图书交给后续跟进的专员而自己却做“甩手掌柜”,要想方设法采取一定的策略与形式营销图书。时政编辑可组织新书发布会,因其具有仪式感甚至某种官方色彩,易引起媒体关注和报道。另外,时政编辑可利用微博、微信、社群、抖音等新兴媒体营销图书,运营读者社群,引导读者对于时政图书的兴趣,拉近时政与读者之间的距离。[8]

1.组织新书发布会或读书会

传统的新书发布会主讲人往往是作者或出版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书中故事主人公、粉丝读者们加入到发布会其中,分享他们对图书甚至背后故事的看法。互动式的分享会往往能增强人们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对增强图书影响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经典悦读系列丛书》《中国改革大逻辑》在南国书香节首次亮相的传统首发式,在广东卫视《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媒体上均取得良好反响;《账本里的中国》在中山图书馆开展线下读书分享会,读者与作者就写作历程、书中账本故事展开热烈讨论;到了后疫情时代,《双循环论纲》《党员的样子》开展线上首发式、读书会,在线人数数十万,作者在线解答观众提问的关切问题,在特殊时期实现了与更多读者面对面的交流。

2.利用新兴媒体营销图书

近年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营销媒体越来越受到读者喜爱。这些新兴媒体投入成本低、辐射范围广、呈现方式更为活跃。作为社群的最佳管理者,编辑可以通过这些新兴媒体,让读者参与到图书策划、设计等出版流程中,通过选择封面、书名等投票环节为图书预热助力,激发读者对图书的兴趣。在图书出版后,还可以组织已积累的粉丝群体,进行点赞扩散宣传、福利赠书、征集读者书评等互动交流,带动图书销量的同时增强图书生命力。

(作者单位系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