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活动的延展设计

2022-05-30 06:22何锐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

摘 要 校本研修活动的延展设计包括对校本研修主题启动“预研究”、对研修内容进行“前置设计”、对问题改进设计框架性的行动方案等。通过“前置设计”,让每一位参与者“动”起来,和研修内容发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结”,彻底扭转校本研修活动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同时,关注行为跟进,实现研修活动的再延伸。

关键词 校本研修  延展设计  前置设计

引用格式 何锐钰.校本研修活动的延展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19):28-31.

“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应该是一组前后衔接紧密、逻辑性强的系统工程,每一次活动都应该包含活动前的准备阶段、正式活动阶段与活动后的迁移应用阶段。而“活动前的准备阶段”与“活动后的迁移阶段”正是我们所说的“研修活动的延展设计”。毋庸置疑,“上一步”的“提前启动”和“下一步”的“延伸设计”,都是校本研修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少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在设计实施研修活动时能真正给予关注。即使关注到延展设计对校本研修活动效益的重要性,也因缺乏有效的策略方法,使得延展部分的设计无法实施。下面我们推荐一种方法——“前奏后续”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时,学会从教师学习全过程视角来整体设计与实施各类研修活动。研修活动的“前奏”设计是指对研修主题启动“预研究”,对研修内容进行“前置设计”。研修活动的“后续”设计是指对问题改进设计框架性的行动方案。

一、研修活动的“前奏”

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策划来说,“前奏”部分至关重要,让终日陷在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中的教师一下子就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开学第一周,我们组的教研组长公布了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活动内容,并提供了相关的研修资料,要求大家自学研修资料,围绕主题准备教学设计”。以上教师访谈所记录的内容可以说是目前很多学校教研活动开展之前的常态准备工作。

每一次校本研修活动要让教师快速进入,就要提前启动活动的设计,做好情感、理论和技术三方面的准备工作: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对研修主题有认同度,在情感上积极参与进来;在理论引领之下,让每一次研修活动有研究的深度和学术的含量;借助技术,让每一场研修在“怎么做”“会不会做”的层面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准备,不仅活动的组织者自己要事前“想清楚”,而且要让你的小组成员提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校本研修活动的“前奏”包括“想清楚”和“动起来”两个层面。

1.想清楚:活动目标设计

“参与”其实在正式的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启动了。如何才能在正式活动开始之前就让组内的每一位参与者提前介入到活动中来?“前奏”就是在积极酝酿中的“蓄势待发”那个“势”。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究竟要想些什么,想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想清楚”了?对每一位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者而言,在校本研修活动的准备阶段,不妨给自己列一份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清单(见表1)。

要让小组成员有质量地参与你设计的研修活动,必须提前启动你的课程,而作为课程设计者,如果不对上面的一系列问题想清楚,是根本没办法“按下”课程学习的“启动按钮”的。因此我们说,研修活动设计是技术含量不低的专业活动。

这里,我们以“开场白”设计为例,介绍一个简单的小工具:WIIFM。WIIFM是英文“Whats in it for me”的缩写,可译为“对我的价值是什么”。[1]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会问自己以下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是我参加本次研修?这些内容对我有什么用?这些内容是我不知道的吗?学完这些内容对我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帮助?究竟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学,会有什么损失?

对于成人,学习是受到内在动机的影响,你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帮助到了他,他才会聆听你,接受你的指点。因此,“开场白”设计,必须要在进入正式课程学习之前就要想清楚,要明确地告诉小组成员:“研修结果能做什么”,把研修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产出说明白。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者,总是忽略“开场白”部分,不懂得“一下子抓住他们”对活动是多么重要。下面这则案例是一位教研组长的一次研修活动的开场白:

今天的研修内容比较实用,其中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会帮助大家指导学生的实验报告的撰写与交流……通过今天的研讨,你会发现,因为有了这些观察表和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不是那么难于操作。

在知识过载的当下,教师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渴望即用即学,即学即用的、更直接的一种学习。因此,这样的“开场白”可以快速切入研修主题,让大家迅速融入学习中。

2.动起来:活动内容设计

在“赋权承责”的理念之下,提前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前期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思考性的任务、资料查找的任务、发言提纲的撰写任务等,让小组成员提前进入围绕主题的学习中来。和“想清楚”相比,“动起来”更能考量研修活动设计者的专业功底。这里,学习方式可以多样,但任务点一定要明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动起来”的准备。

(1)设计引领性问题。课程设计者可以布置一些引领性问题,让参与者提前思考起来,“有备而来”地参加研修活动。如以下案例所示:

A.下发活动通知。布置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内容是关于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

B.布置思考的问题,要求教师按照如下问题准备参与教研:

①舉例说明怎样设计问题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层提升?

②举例说明什么样的问题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分散难点?

③教学中你设计的哪个问题曾经使学生无法作答?你是如何处理的?

引领性的问题其实是很花心思的,因为这些问题要具有以下特征:要将涉及到的新知识点和参与者已有经验之间发生联系;要具有挑战性,蕴含着产生解决方案的种子;要能产生有意义的对话,启发大家的深刻思考。

(2)做好课例准备。课例研修是校本研修活动活动设计的“主料”,目前各校、各个教研组或项目学习小组开展课例研修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走过场”的课例研修只停留在活动流程的形式上,并没有进入专业学习的层次。究其原因,是缺乏高质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前给小组成员提供课例及思考题(见表2),让教师做好相关学习和思考的准备,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带着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经验与体验参与到研修活动中。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选择能承担课程主题的执教者,或是挑选作为课例的教学视频;

②与执教者共同学习相关材料,细化落实教学设计;

③向小组成员提供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思考题(见表2)。

④准备课堂教学评价表等工具。

(3)开启主题“预研究”模式。成人的学习必须体现“我的学习我做主”,“我”要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之中,即便主题不是我设计出来的,“我”也要对主题有一个完整、深入的了解。如果缺失这一过程,教师就无法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就无法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以下这段文字是教研活动的一个场景片段(相信很多老师读到后都不会感到陌生):

研修活动前,教研组内老师们对主题普遍缺乏关注,都不做提前了解,不提前学习相关内容,由于不是“带着问题”走进研修现场,只能停留在“听”的层面。对于组长布置的研修任务,因为没有提前思考,也只能依靠临时在网上下载的材料,简单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以应付小组讨论之需。

那么,如何让老师们“带着问题”走进研修现场呢?开启“主题预研究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研修内容进行“前置设计”,目的是让每一位小组成员筛选对自己所承担的分题有帮助的材料,并对相关的理论、经验提前进行了解和学习。“主题预研究”可以就主题来源及涉及的研究范围、主题的已有成果经验及前沿信息、“我对主题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其操作要点在于:

①课程设计者不能“大包大揽”,而要以“分工”的形式下达清晰的“指令”;

②围绕主题,每个教师,按照“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認领子题或分题;

③以自学的形式让参与者做好相关主题学习的理论储备;

④以主题解读的形式做好学习记录,准备发言提纲。

总之,研修内容的“前置设计”让每一位参与者“动”起来,和研修内容发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结”,让每一位参与者做到“有话可说”,彻底扭转校本研修活动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

二、研修活动的“后续”

“教研活动并不以集合解散为标志,完整的教研活动还要包括后续行为的跟进,以及对后续行为的评价和再研究”[2]。对于实践体验课程来说,研修活动任务的完成,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研修活动结束,但现实情况是怎么的呢?正如以下案例所述: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老师们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与交流,产生了一些好的想法和点子,但这些想法是否值得应用到实践中、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如何,学校领导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教研组长也不进行进一步反馈,热闹的讨论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一场“戛然而止”的研修活动,在学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要想予以改进,就要做好研修活动的“后续”。

有研究认为,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一般反映在两个方面,即认识上的进步(达成共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行为跟进)。教研活动的共识一般有两种,一是理解,即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它可能从最浅显的道理出发,提升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甚至在条件成熟时系统地化为教师自己的理论;二是建议,即对进一步行为的操作框架,因此,要关注行为跟进,实现研修活动的再延伸[3]。实践体验课程研修活动的“后续设计”,就是对研修活动之后“行为跟进”的设计。

如果说研修活动的“前奏”设计是对研修主题的理论解读,那么,“后续”设计则是用教育教学行动对研修主题的实践解读。教师学习的效果应该包括内隐的认识变化和外显的行为变化,尤其对校本研修活动来说,更是以外显的行为变化来“推动”内隐的认识变化。

研修活动的“后续”包括“研修承诺”和“行为跟进”两个方面。

1.研修承诺

“研修承诺”是针对每一位参与者个人而言的。教研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只是教研组长的事情。“研修承诺”就是想改变这种“事不关己”的状态,让每一位参与者做出如下“承诺”:我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今天的研修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行为改进;活动结束我会开启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等。

在此,我们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研修承诺”任务单,督促自己在学习结束后跟进行动(见表3)。

当然,“研修承诺”并无“定式”,只是体现了一种“契约”精神,促使每一位研修活动的参与者在内心当中问自己:观课之后我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吗?互动环节我贡献了有价值的观点吗?“教研活动结束后我有具体的行动吗?……这些问题也是“研修承诺”的一种表现。对于一线教师,要从教研活动中有获得感,必须对自己进行“学后的追踪问效”,才能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2.行为跟进

我们说“行为跟进”是研修活动的“再延伸”,这个阶段其实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行动学习(见图1)。

在上图中,“循环1”是“问题诊断——理论学习——交流分享——实践反思”的研修活动流程设计,当把“循环1”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时,这就是研修活动的“行为跟进”。当参加者吸纳研讨共识,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时,就会自然产生“教学再设计与实施——自我反思——教学行为转化——新一轮教学改进”的“循环2”。这就是后续设计的“双循环”模型。

教师学习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建构新知、迁移运用、问题解决,最高层次的教师研修指向问题解决。只有当研修活动开启“双循环”模式,教师将研讨共识转化为后续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这才是研修活动的真正目的。

我们可以给“行为跟进”提供思考的“框架”(见表4):上一次”、“这一次”和“下一步”活动之间形成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教研活动的延展设计,就是在这样的“实践逻辑”的框架之下完成的。

有研究认为,“精致的后续阶段”应该包括:进行一系列改进的实践;撰写一份有质量的总结;收集一夹有整理的资料[4]。如何设计精致的后续阶段应该是每一位活动设计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需要具备“改进意识”,对问题改进不仅要达成共识,还要进一步形成框架性的行动方案和改进策略,如此,你的“后续阶段”一定更加精致、精彩。

正如迈克·富兰所言:“人们必须按照他们行动的方式找到新的思想和方法,不是仅用思考的方式获得思想和方法。”[5]如果教师的学习与行为脱节,就会助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惰性,因为“不管研修的过程是多么令人愉快,让人有启发,如果在研修活动中获得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没有成功实施的话,或许参与研修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也就只有一半的功效”[6]。

参考文献

[1] 韦国兵,施英佳.引导式培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30.

[2][3] 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4] 杨荣波.三阶九步——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组织策略之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26-29.

[5]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

[6] 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小学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最美“乡下人家”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立足师本: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
校本研修方式的守常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