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栏
幼儿园的环境是孩子学习的环境,也是生活的环境。幼儿园的班级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这不仅是因为课程内容在变,还因为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状况在变。所以,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立场,让孩子共同参与环境创设,才能让环境符合孩子的需要,對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下面,我通过几个案例与大家分享对孩子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考。
一、参与创建大空间环境
【案例】把活动室变成一个新家
随着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开展,孩子们对家里的人、家里的房间、家里的物品产生了兴趣,由此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收集活动。在分享交流有关“家里的房间”的信息时,孩子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家有几个房间,房间里有什么,在不同的房间里主要做什么事,自己最喜欢哪个房间,等等。这些信息被他们带入娃娃家游戏中,随着游戏情节的丰富,他们想把娃娃家变大,但是单纯扩大娃娃家的面积依然无法满足游戏需求,于是,他们想把整个活动室变成一个新的家。
这个想法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创建一个新家,不仅能借助真实的情境调动孩子们对“家里的房间”的已有经验,而且能吸引更多孩子参与,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主题活动的核心经验。然而,要将整个活动室改建成一个家,确实存在不小的挑战。孩子是否具备在大空间内规划和创建环境的能力呢?在给予孩子自主思考和创建机会的同时,教师也在依据孩子的现有经验与能力思考如何给予相应的支持。“怎么把活动室变成一个家?”“这个新家需要哪些房间?”“房间在哪里?”教师在和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时,明显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考虑到绘画平面图对中班孩子来说难度较大,教师设想运用手工纸来作为表征材料,引导孩子思考活动室的整体布局。
孩子们发现,几乎每个家都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书房等。他们根据在宝宝卧室照顾宝宝、在阳台晒衣服、在卫生间淋浴等游戏需要,商量确定了新家的各个房间,并把手工纸折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贴在磁性展板上,代表不同的房间。比如用最小的正方形表示卫生间,用最长的长方形表示阳台。有的孩子说,房间必须是一个靠着一个的;有的孩子说,房间像排队一样,是一长条的;有的孩子说,进门就是客厅……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了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且确定每个房间位于活动室的哪个位置。于是,活动室的用餐区变成了餐厅和厨房,中间区域变成了客厅,两侧分别变成了卧室和书房,靠近窗台的区域变成了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讨论由哪些人来布置不同的房间,并把各自的大头贴贴在表示相应房间的手工纸上。这一直观的平面图有助于孩子们在创建新家时更具计划性,也使孩子们积累了空间方面的经验。
明确方案后,造新家的活动正式启动了。结合孩子们交流的内容以及可能的需求,教师先投放了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和家居物品,比如,便于用来分隔空间的大地垫和花架,可以用作建构和制作的纸箱、积木、废旧材料,以及地毯、桌布等。孩子们将地毯和桌布布置在客厅里,将大地垫竖放当墙,用塑料积木连接成一个长方形,给宝宝卧室安装了一扇门,又用这种积木给宝宝床装上护栏,用木质积木搭出落地灯,并配上用电子积木串联而成的会发光的灯泡……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家的经验,还想补充一些东西,比如,餐厅里要有一盏水晶灯,厨房里要有燃气灶,书房里要有电脑,阳台里要有太阳伞……教师与他们一起用电脑检索信息,打印出水晶灯、燃气灶、电脑、太阳伞的照片,并借助各种材料将想法变成了现实。活动室里原有的家具、玩具、材料在孩子们的重新组合下变成了新家环境的一部分。比如,图书进入了书房,角色游戏中用的服装进入了卧室,美工材料进入了餐厅和厨房,等等。
【教师的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基于孩子的需求,带领他们共同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教师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大胆表达和及时分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只要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愿意放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提供适宜的支持,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获得更多与环境互动的机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二、参与墙面环境创设并与之持续互动
【案例】小袁老师来做客
孩子们为自己改造的新家而欣喜,希望能邀请小班时带过他们的小袁老师来做客。基于已有的请客与做客经验,孩子们设计并制作水果拼盘招待客人、和客人一起玩桌游、与客人共进午餐等活动。教师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分工合作,为请客做准备。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在环境中投放一些物品给予支持,比如,孩子讨论的计划,用于显示时间节点的月历,激发孩子创作的材料,帮助孩子整理信息的记录表,丰富孩子经验的绘本和图片资料等,让环境为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教师发现制作水果拼盘恰好与中班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常见的用具”中的核心经验“喜欢制作食物”“了解工具用途”相关,就将相关学习内容自然地融合到孩子们制作水果拼盘的活动中。教师在新家的“厨房”里投放了各种水果、餐盘、料理垫、塑料小刀、开橙器、不同形状的模具等,在操作区的墙面上布置了各种水果拼盘的照片。孩子们通过观察、讨论,知道了不同水果可以切成不同的形状,也知道了利用水果原有的形状和颜色可以组合成汽车、雨伞、小朋友等图案。与此同时,教师也在“书房”里增加了《客人来了》《分享就是关怀》等与请客相关的绘本,孩子们在阅读中发现,主人要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准备食物才能让客人喜欢。于是,教师支持孩子在“厨房”里展示自己做的水果拼盘,张贴有关投票结果的记录。孩子们根据对园长、小袁老师的搭班老师和另一位男老师的采访调查,以及全体孩子参与投票的最终结果,决定用“大狮子水果拼盘”招待爱吃香蕉的小袁老师。
除了制作水果拼盘、设计桌游等,孩子们还准备在欢迎环节为小袁老师制造一个惊喜。他们按照自己商量的办法躲在活动室里的不同地方,教师则扮演小袁老师与孩子们共同演练。在第一次演练时,教师表示自己在开门瞬间并没看到大家一起出现,欢迎的声音也有些小,孩子们便商量如何调整。第二次演练时,他们躲在了靠近门的位置,并且安静地等待开门的瞬间,向教师大声喊出“欢迎”。看到教师“惊喜”的反馈后,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
在推进以上各项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到了一件事:“小袁老师来做客的那天,我们准备的那些活动怎么安排呢?”经过讨论,他们把已在准备的活动内容分别画在纸上,按序贴在墙面上,目的是“请客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
教师跟随孩子们的活动进度,把反映过程节点的照片贴在相关活动流程的周围,并且把孩子们分组合作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展示出来,让孩子可以了解同伴的精彩学习。比如,教师以一个大香蕉图案作为背景,贴上有关孩子制作水果拼盘、采访调查、统计投票结果等照片。这个墙面让孩子们了解了制作水果拼盘活动的主要过程,回顾了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
教师在墙面上进行过程性记录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发挥墙面的暗示作用。比如,把孩子们准备在请客当日玩的三种纸牌游戏张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学着一起玩。另外,两次模拟“开门惊喜”游戏的现场照片也被展示在墙面上,供孩子们观察比较。随着请客活动的推进,教师持续支持并记录孩子们的活动过程,墙面上的内容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即使请客活动结束了,这面墙也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教师请孩子们回顾在这次请客中最喜欢哪个活动,说说自己的理由,孩子们纷纷用爱心贴纸来表达自己参与活动时的心情,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视频记录了自己的活动感受。
【教师的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墙面自身的特点,提供与活动相关的操作提示,补充各种信息资源,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逐渐呈现活动脉络。孩子也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墙面,与墙面“对话”,墙面环境随着孩子活动的丰富而丰富。这面墙成了孩子活动的纪实墙和激发孩子反思的学习墙,默默地推动着孩子了解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的反馈,积累学习的经验。
三、在自主协作中参与共建环境
【案例】十二生肖打年獸
在中班阶段的“把活动室变成一个新家”“小袁老师来做客”等活动中,教师帮助孩子们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形成归属感,激发孩子们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到了大班,孩子的经验与能力日益增长,教师更加放手,及时对孩子的兴趣、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并提供恰当的支持,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运用各种资源在自主协作中共建环境。
“新年慧演”是我园每年的迎新年活动。这次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们阅读绘本《春节》《十二生肖的故事》后,决定用舞台剧的形式将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他们创编了十二生肖展现各自的本领,齐心协力打败年兽,一起迎接新年的故事情节,还给这个舞台剧起名为《十二生肖打年兽》。孩子们根据以往节目排练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进行了分工,形成了剧本组、道具组、场景组、演员组、音效组。剧本组的孩子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了分镜头剧本,并将其按顺序贴在墙面上,组织其他组的成员一起来研读。道具组的孩子收集了很多棉花来模拟冬天的雪,还去阅读室借来了十二生肖的造型图片作为参考。为了观察自己的装扮是否形象,道具组的孩子搬来了一面大镜子。教师把孩子们装扮好造型的照片贴在镜子旁边,其他组的孩子可以根据照片提出造型方面的建议。音效组的孩子根据剧本讨论所需音乐或音效,比如,他们不仅确定了有关庆祝新年的音乐,还收集了很多材料来模拟年兽出海时海浪翻滚的声音、人们用来赶走年兽的爆竹声等。
场景组的孩子经过研读剧本、共同讨论,决定优化原来只有草地和一间房屋的舞台设计思路,创建年兽居住的大海、十二生肖活动的平原、居民生活的村庄等剧本中出现的场景。比如,孩子们想要创建古代的村庄,此时教师并不是直接提供资源和材料,而是鼓励孩子思考、交流收集资源与材料的途径。他们在平板电脑上用语音查询方式找到了古代村庄的图片,参照图片中的木房子、稻草房子,将纸箱、拉菲草、树枝、硬卡纸等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各种房屋,并把它们整体布置成一个古代村庄。
在彩排中,教师建议孩子们安排好观众的座位,让观众对舞台创建和节目排练提出意见。当大家兴冲冲地用大积木把村庄围起来时,坐在观众席的孩子说村庄的围墙太高,根本看不到里面的矮房子,也看不清表演的内容。于是,他们降低围墙的高度,使之符合观众的需求。
演员组和音效组发生了矛盾。演员组的孩子反映音效组的孩子总是在表演的地方走来走去,一直影响他们;而音效组的孩子则说他们的乐器和拟音材料都在靠近舞台的玩具柜里,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教师发现这是一个启发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的机会,于是引导孩子们进入发生问题的现场,互相倾听和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协商符合大家需要的解决方法。经过几个来回的观察和交流,两组孩子决定搬走不需要的书柜以扩大活动空间,并给摆放乐器和拟音材料的橱柜调换了方向,这样音效组的孩子拿材料时不必进入表演区域,减少了对表演者的干扰,双方体验到了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之所以能够以更为自主的状态参与共建环境,除了自身需求的推动外,同伴的评价以及同伴之间的矛盾,也会转化为孩子们参与环境创设的需要。孩子们在环境创设中的每一个想法与行动都将成为他们成长的机会,都有可能为他们带来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契机,激发孩子的内在需求,让孩子学习接纳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进行思考和调整,并在实践中感受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
教师为孩子的生活、学习创设班级环境,为孩子获得真实体验、解决真实问题、呈现真实自我提供空间与机会。当孩子能够与环境充分互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体验时,这样的环境就是契合孩子需要的环境。在环境创设中,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实现美好愿望,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相信这样的经历会一直留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今后带着勇气和信心去实现更多美好的愿景。